閔德霞
(臨沂市河東區融媒體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2)
在互聯網、短視頻平臺的沖擊下,新聞事件報道不再是展示單調的圖片與嚴肅的文字,報道方式在保證時效性、直觀性的同時,感染力與吸引力不斷提高。對于電視新聞而言,最為突出的特征是聲音與運動畫面相結合,圖片則缺乏聯動性。但是圖片作為新聞現場最常見的記錄方式,新聞圖片的采集、編輯以及傳送十分便捷,在表達新聞的內容與時效性上仍然十分重要。在新媒體視域下,有圖、有視頻但仍然不明真相的情況屢見不鮮。畫面編輯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生產流程中重要的一環,需要以客觀新聞事實作為依據,根據新聞的事實要求對圖片進行篩選編輯、合成、配音等操作,為新聞受眾呈現出聲畫并茂的新聞。“以圖為中心”“讓圖說話”是當下新聞現場圖片作為新聞材料需要發揮出的作用。如何拓展和創新圖片的新聞作用,是電視新聞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最大的區別就是時效性的差異。電視新聞較一般的網絡新聞要求更高,因此在新聞播出前,需要對新聞現場圖像資料進行剪輯、處理,配以口播、字幕等系統的制作,最終在電視上呈現在觀眾面前。網絡新聞則以及時性為主,強調新聞的及時性,弱化了新聞的豐富完整性。若電視新聞以圖像資料為主,在時效性上必定略弱。相較之下,新聞圖片可以直接采集、編輯、傳送,極大地增強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電視新聞的優勢在于能夠為觀眾提供一個動態的新聞現場,而不是像短視頻新聞僅有一行簡單的字幕。觀眾在電視新聞中更能深入到新聞事件,留下深刻的直觀印象。但受限于新聞現場的拍攝條件,視頻資料并不能完全反映現場實際情況,而新聞圖片以其構圖能夠嚴謹、完整地反映現場實際情況,通過單張圖片為觀眾呈現新聞現場最重要的瞬間,從而讓觀眾直截了當地感受新聞事實。通過凝練、簡潔的新聞圖片展現新聞事件,不僅能為觀眾呈現整個新聞事件的始末,也能夠展現出新聞事件最為精彩、關鍵、最能說明問題的一瞬間,提高了電視新聞的表現力。
大多數新聞報道缺乏事件由始及末、完整的視頻資料記錄。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還需要包含新聞背景的介紹,幫助觀眾加深對新聞的認識和理解,達到深化新聞主體的目的。新聞圖片在新聞報道中能夠起到介紹背景、豐富內容、增加知識性與趣味性的作用。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通過圖片來連接新聞視頻資料,利用圖片來解釋事件背景、數據資料等,可以使新聞內容豐富立體。
如何篩選、組合及編輯畫面,是電視新聞在時效性、真實性、客觀性基礎上生產表達、傳播的重要工作內容。在“以圖為中心”的視角下,新聞畫面圖片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萬能畫面”應用普遍。一些主題報道類的新聞很難使用具象畫面進行表現。在電視新聞中,最常見的選擇就是使用“萬能畫面”來豐富這一類型的新聞報道。其次,聲畫脫節或不對位。一些電視新聞實地采訪不足,采集內容不健全,選用的圖片多為資料畫面,在畫面基礎上進行口播,導致聲畫脫節現象出現。有的新聞現場與后期成稿差異較大,新聞報道也只能“東拼西湊”。再次,主體不突出,圖片不能主觀地表達新聞想要表達的重點。例如,在報道安全事故新聞的時候,圖片的使用主體不明確,沒有近景或特寫,小細節、小舉動等最能體現安全之處沒有鮮明地表現出來,導致觀眾對新聞的嚴重性感受不足。最后,不能襯托新聞敘事邏輯。一個新聞事件必定有其報道的重點,使用圖片作為新聞內容,可以從敘事順序等方面來表達新聞重點,但缺乏邏輯性、合理性等問題,反而使得觀眾云里霧里,對事件實際發生順序不甚明確[1]。
現場圖片用于呈現新聞的時間、地點、任務、環境及事件經過等新聞要素。考慮有無政治導向、真實性、合理性,在相關要素上進行拓展與創新,才能正確發揮新聞的作用。
圖片編輯應充分考慮政治導向,因為電視新聞是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的,具有輿論引導作用,圖片的選擇應考慮政治導向,可能形成的輿論導向以及價值取向。在編輯篩選素材、核對信息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如國家地圖的完整性,圖片中涉及標語的正確性,以及圖片內容的機密性等問題[2]。
圖片的選擇應具備真實性,做到“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的統一。不真實的畫面,往往是破壞新聞事實的重要原因,比如新聞界十分出名的“690 戰術核顯卡摧毀航母戰斗群”的新聞。2012 年,某地方電視臺男主持人在一檔軍事節目中講到“海上巨無霸的軟肋——航母與現代戰爭”的命題時,介紹道:“特別是其搭載690 戰術核顯卡的改進型號,一發就可以摧毀一個航母戰斗群”,并配以圖片,如圖1 所示。實際上,690 顯卡是數碼產品中用于圖形顯示的電子組件,是計算機的基礎組成部分。數碼電子產品與軍事產生聯系,造就了不真實的新聞內容。而且圖片中的690 顯卡實際體積很小,并不具備軍事打擊能力與飛行能力,圖片本身即不真實。沒有考究的新聞內容與虛假的圖片對大眾造成了嚴重的誤導。

圖1 690 戰術核顯卡摧毀航母戰斗群
圖片的鏡頭畫面應當合理。圖片作為新聞畫面,應交代事件始末,對新聞事件的呈現有頭有尾。選擇細節性的特寫鏡頭呈現,能夠突出新聞主題,強化新聞印象。
3.2.1 基于新聞呈現的“直觀性”
基于新聞呈現的“直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以圖片實現數據可視化。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可以圖片作為數據可視化手段,將傳統的數據餅圖、柱狀圖和折線圖、數據矩陣插播在新聞當中,并在數據型圖片上增加知識和對應的圖標。數據通過突變后具有形象性、可讀性,能夠突出新聞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
(2)文字可視化。部分新聞沒有大量的數據,可以文字標題作為圖片呈現。例如,《一張圖告訴你什么是“一帶一路”》使用圖片介紹“一帶一路”的時間、原則、重點、發展及重要節點等內容,火車與輪船代表絲綢之路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圖片以突出的圖標和文字解釋揭示了“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新聞內容簡潔,表達生動[3]。
(3)多媒體融合。在新聞表達中嵌入多種媒體形式,通過動圖、圖片的方式,豐富電視新聞的觀看體驗。
3.2.2 基于新聞內容的“補足性”
圖片是為新聞事件所服務的。在服務新聞的基礎上,利用合理的編輯方式擴大新聞報道作用也同樣重要。
圖片可以為新聞做出重要補充,幫助觀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還可以幫助觀眾深入地了解新聞事件的變化程度。例如,在中國經濟增長報道中,除了數據報道,可以引入各地核心城市的建設圖片、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數據圖,以圖片和數據對比的方式,深化“中國經濟增長”這一主題。
3.2.3 基于觀眾的“服務性”
圖片畫面編輯過程要表現出新聞的重點與內容。實現對讀者的服務,是圖片編輯的另一拓展和創新。在“服務”視角下,新聞編輯轉向以服務觀眾為重心,想觀眾所想,急觀眾所急。
首先,電視新聞作品內容以觀眾的視角出發,利用圖片為觀眾提供欲知未知、知而不全的內容。比如《揭秘笑氣真面目》的電視新聞,不僅僅報道各地有關笑氣的新聞事件,而且包括笑氣是什么、笑氣是否有毒、笑氣能夠做什么,國內外笑氣的情況等,為觀眾全面地介紹笑氣的來龍去脈,解釋讀者在觀看笑氣新聞時產生的疑問。
其次,注重為觀眾提供服務信息,圖片可以為觀眾解讀政策。例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后,《網購一族看過來!圖解哪些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新聞介紹了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的商品、退貨的適用范圍,并在最后采用問答形式解答了退貨中常遇到的問題[4]。
最后,拉近觀眾與新聞的距離,用網絡化的圖片與標題讓觀眾產生興趣,為嚴肅的新聞事實提高親和性[5]。例如,介紹企業名注冊的新聞規定時,附以“‘雞你太美’這樣的奇葩企業名還會出現嗎”;介紹駕考新聞時,附以“秋名山車神要注意,新規變化啦!”。利用生動的圖片作為電視新聞的開頭,既點明主題,又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拓展并創新圖片在新聞中的作用,成為電視新聞編輯的重要命題。電視新聞的圖片創新可以是呈現方式的創新,可以是新聞內容的拓展與補充,也可以是與觀眾產生交流的介質,因此在實際的畫面編輯過程中,做到“以圖為中心”在新聞畫面編輯中的拓展與創新,能夠為觀眾提供真實、豐富、完整、親切的新聞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