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貸借錢、抖音放心借、花唄以及借唄……當下,借貸功能幾乎內嵌到每一款常用的APP中,甚至,有些無法提供借貸功能的平臺上也有大量的借貸廣告。借貸廣告為何如此泛濫?
打廣告的是助貸機構
“現在真的到處是網貸廣告,每天都能接到各種沒聽過的貸款平臺的電話。”有網友感慨稱,從美團到抖音、微博,全都有借貸廣告,這些廣告似乎無孔不入,體驗感變得很差。
記者經體驗發現,現在,不僅在視頻平臺刷視頻時會刷到借貸廣告,社交平臺也不可避免,甚至,在某些平臺下單購物時也會彈跳出借貸廣告的窗口。
以嗶哩嗶哩(下稱“B站”)為例,其首頁的視頻推薦前排往往有一個固定的廣告位,這個位置時不時會出現借貸廣告,比如分期樂。其中,分期樂以“應急用錢找分期樂”“可領B站大會員”作為噱頭,在進入廣告點擊“前往領取大會員”后會自動跳轉至微信小程序“樂花借錢”。該頁面顯示,在完成樂花卡首刷或現金借錢后,即可領取B站1個月或3個月的大會員。(注:在無折扣的情況下,B站月度大會員的價格為25元/月)。同時,該頁面也展示了借貸信息,用戶最高可借額度為20萬元,最長可分24期,綜合年化利率4.8%起,其合作的持牌機構有150+,包括南京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等。
不過,記者注意到,如果把這一頁面拉到底,最下方有小字標明“助貸機構:深圳市分期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分期樂公司”)。
什么是助貸機構?有分期樂的客服告訴記者,分期樂公司沒有小貸牌照,資金來源于合作銀行、持牌金融機構,他們會把用戶的信息推送給合作方進行評估,評估通過后由對應的金融機構放款。“我們這邊(指分期樂公司)的盈利主要是金融機構付的推廣費用等。”該客服對記者說。
獲客引流領域暫無持牌要求
自2020年以來,一系列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文件和征求意見稿密集出臺,互聯網金融已進入常態化監管,牌照、技術、流量逐漸成為互聯網金融的競爭點。
記者發現,目前,互聯網企業從事金融業務大多需要持有對應的牌照,如非銀行支付牌照、小貸牌照、征信牌照等,但在“獲客引流”等助貸領域卻暫無持牌要求。也就是說,一家公司即便沒有小貸牌照,也可以成為助貸機構,以打廣告的方式找到有借貸需求的用戶,并通過自身平臺把用戶和金融機構連接起來。
上市公司維信金科也有助貸業務。該公司在2022年共撮合貸款約393億元,而它在該年的貸款撮合服務收入約16億元。以此粗略推算,它每撮合25元的貸款就可從中賺取1元服務費。
北京市已先行一步
事實上,早在2021年,原銀保監會消保局局長郭武平曾指出,大型互聯網平臺向金融機構收取導客引流費或者信息服務費,推高了融資成本。郭武平表示,在有的案例中,大型互聯網平臺導客引流費或信息服務費比率約6%、7%,一些提供風險緩釋措施的市場主體亦收取6%、7%的費用,而實際上銀行貸款利率為4%、5%。另外,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助貸機構幫助金融機構獲客引流,這一動作涉及多個領域,如《廣告法》等,監管暫不明晰。
記者注意到,在對借貸廣告的監管上,北京市已先行一步。今年2月22日,北京市市場監管發展研究中心發布《北京市金融投資理財類廣告發布合規指引》,其中明確規定:不具備互聯網貸款資質的不得發布網上貸款業務廣告。該文件還稱,業務合作方受金融組織委托發布貸款業務撮合廣告,必須標示委托方名稱,不得以自身名義對貸款種類、數額、利率、放款時限和資質審查等內容做出保證性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