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薏婓

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高考綜合改革(又稱“新高考改革”)陸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至2022年6月,全國已有29個省份被納入新高考改革的范圍。就改革措施和影響而言,新高考改革中改革幅度最大、影響最為深刻的是高考科目改革。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究竟什么樣的家庭和考生,能在這場變革中獲得更大的優勢呢?我們這期就以《家庭資本結構視角下高中生高考選科的影響因素——基于“3+1+2”高考選科模式的考察》這篇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成果為例,來看看如何才能具有更多的優勢,以應對新高考。
“3+1+2”高考科目改革方案的實施可以更好地保障物理和歷史等學科的選考人數。該方案在保留學生一定選科自主權的基礎上,突出了物理和歷史科目的重要地位。這種改革模式給予了高中生相當大的自主權,但學生在選擇科目時會受到家庭、同學、學校和社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家庭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理科組合,農村家庭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學生則更傾向于選擇文科組合。研究表明,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物理科目。家庭背景對學生的選科也有影響,城市學生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理科科目。父母的認知對學生的選科意向也存在影響,成績好的學生、高學歷和高收入的父母更傾向于選擇物理科目。此外,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會和職業規劃也會影響選科,選擇理科科目的本科上線率、重點大學上線率和專業選擇機會都比文科更好。其他因素如科目競爭程度、學生從眾心理、班主任或高中引導以及未來職業收入也會影響學生的選科決策。同時,學生的家庭背景強烈地影響學生進入重點中學的機會,城市重點高中里來自高階層家庭的學生明顯多于其他學生。
家庭經濟同樣影響高等教育機會獲得,額外投入經濟成本進行課外補習的高中生,其升入高校的比例顯著高于沒有進行課外補習的學生。從現實情況來看,父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背景的學生,其獲得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機會均有顯著提升。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新高考下,升學機會的競爭加劇,從早年單純的成績競爭轉變為了家庭、文化、資訊、信息、家長意愿、是否有能力進行專業決策等全方位的競爭。每一個分數段的孩子,都要在這些領域與大量競爭者進行排序,從而影響孩子們的路徑選擇權,最終以就業等家長和考生最在意的形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