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丁波瀾

在麗水古樹界的“朋友圈”里,一直流傳著縉云縣隘頭村“七仙女”銀杏樹的傳說,流傳著她們長長久久的堅強與美貌。“七仙女”原本是一棵很古老的銀杏樹,不知年歲幾何,也不知是在哪一年老樹枯死。多年后,古銀杏的根部重新發芽,抽出七根枝條,長成七棵大樹。民間傳說,當年七仙女在天庭寂寞,到人間游玩,因風景太美,玩到天亮忘了回程,回不了天庭,就變成了同根的七棵銀杏。所以,村民稱這七棵長在一起的銀杏樹為“七仙女”“七姐妹”。如今,“七仙女”已經420 多歲,我對她神往已久。
2022年11月,清晨,在麗水往縉云的路上,“七仙女”在我耳畔私語:“風已起、葉已黃,君可速速來矣!”事不宜遲,我們依山盤旋而上,赴“七仙女”之約。冷空氣與溫暖的秋意在前往隘頭村的路上撞個了滿懷,被深秋浸染的斑斕山色漫入了滿山滿谷的霧氣,冷意絲絲入扣。
隘頭村在山脊之高處,依著括蒼古道夾道而筑。栝蒼古道是浙江省十大經典古道之一,是古處州(今麗水)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古處州上省進京的“通京大道”,途經桃花嶺,嶺上有桃花隘(即今隘頭村),為沖要之地,元明清歷朝于此皆設有鋪舍,供過往官吏、商賈歇宿,并駐兵扼守。“桃花云里過,隘頭半天高”,指的就是栝蒼古道的最高處隘頭村。村落內有保存較好的古民宅、古祠堂、古涼亭等建筑。
當我到達隘頭村村口,遠遠地便見到七棵銀杏樹。果然,百聞不如一見,七棵銀杏圍成一個圓,環抱生長,大小相差無幾,樹高約10 多米,亭亭如蓋,看一眼便為之驚艷。彼時,她雖葉已半落,但依然清麗如畫,飛霧蒙蒙,掩蓋不了古銀杏沉淀了數百年春夏秋冬的驚人美貌。我仿佛看到,在第一縷秋風拂動樹梢之后,在寒冬來襲之前,她展開雙臂擁抱秋天最暖的那道光,將自己妝成最飽滿的黃。她的黃,如同最美的夕陽鍍上一層薄薄的月光,黃得熱烈又沉靜,黃得明媚又內斂。當層層疊疊的葉片安靜不語時,她就站成一道風景、一首詩,是“一身詩意千尋瀑”啊!當她隨風飛揚,飄落在青石路面上時,似一片錦繡、一襲華裳。一葉一世界,一樹一天堂。它不只是銀杏葉,也不只是光,是陽光剪裁而成的碎金,化成一樹的暖光,點亮了整個村莊,點亮在古道的最高點,讓它不被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歷經磨難仍然熠熠生輝。
銀杏的美貌不在于一朝一夕、歲歲年年,而在于來自洪荒的頑強與傳承,銀杏一族大約2.7億年前出生,在1.7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達到了鼎盛,在1.4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逐漸沒落,到第四紀冰川運動時,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目前,銀杏的野生種只存在于我國。她們存活至今,真正見證了海枯石爛、滄海桑田和歲月的無情變遷,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與天地山川一同生長,枝枝葉葉都散發著亙古的清香。
“七仙女”銀杏樹與隘頭古村相依相伴。泥瓦房與銀杏樹扎根的大山一樣樸實,以經歲月而不爛的石頭砌為基,取滄海之桑田的黃金泥夯為墻,整木為柱,黛瓦為蓋,跨天井入中堂,一手廚房一手廂房,閣樓其上。她的主人早出晚歸,放鋤頭于檐下,掛菜籃在梁下,灶間煙火,人間美好,歲月悠長。2016年,隘頭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成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泥墻黑瓦的房子與裊裊炊煙和明媚的銀杏樹一起,還有她身后的山坡上有綠的菜地、紅的柿子樹,聊著天干著農活的人們和身邊環繞的濕潤霧氣,都是因她的存在而渾然一體,勾勒出一幅醉人的山居圖,構成了我想要尋找的氣韻天成的美麗村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銀杏樹腳下一直延伸的古道尚殘存舊時的氣息,挑夫走卒、商旅行人,如浮光掠影。如今,游人旅客絡繹不絕,歷劫重生的古銀杏守護著古道和古村的前世今生,繁華依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