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安民
大運河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古今,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脈。2006 年,京杭大運河(春秋至清)被國務院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 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證。運河通,則國運興;運河塞,則國運衰。從古至今,從文化傳承到經濟社會發展,大運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深刻理解和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弘揚大運河精神,讓大運河歷史文脈匯入新時代大潮。
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 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3 部分,全長2700 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 個省、直轄市,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 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之一,展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它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內涵。
在大運河漫長的發展史中,它通過一項項工程和一個個鮮活人物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實踐、傳承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大運河精神承載著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文明基因,為中國的統一與持續發展、中華文明的和諧進步與長期繁榮,以及近代以來的民族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揮了獨特作用。大運河精神主要包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生生不息的奮斗進取精神是大運河精神的基石。大運河精神的鮮明特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折射和反映,也是中國精神的寫照,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先民敢于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大運河遺產保護傳承離不開全社會公眾參與,需要營造人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社會氛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為了強化頂層設計,推進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大運河精神內涵的挖掘,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時代含義和文化價值。一是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提高站位,凝聚共識,認真落實《規劃綱要》。要充分認識大運河文化遺產對于保護傳承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對于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對于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二是要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強化組織實施,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負責統一指導和統籌協調《規劃綱要》實施,保障各項工作的推進實施。三是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水體治理、河道疏浚、調水、防洪、堤壩整修等工作的開展上,注重對運河原生面貌的維護,守護運河的現實空間是守護文化場域的基礎。四是要挖掘、凝練大運河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發揚大運河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大運河精神的現實價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傳承歷史文脈。
大運河沿線豐富多彩的生活塑造了璀璨的文化,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大運河沿線35個城市、150 個縣(市、區)的文化資源豐富,涵蓋了吳越、淮揚、中原、齊魯、燕趙、京津等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戲曲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附于大運河的貿易交換、人員交往和信息交流孕育出獨特的以開放性、兼容性和互利性為主要特征的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廊道,大運河沿線一直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商貿興盛、人才濟濟的地區,也是中國文化藝術最活躍的地區,文學、藝術、戲劇、書法、繪畫、音樂高度繁榮,名家輩出。
大運河成為貫通中華南北大地的一條文脈,在經年累月的積淀下形成運河獨有的文化底蘊。大運河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留給我們的文化比起運河的物質形態更深刻、更久遠、更廣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當前,我國運河遺產保護存在著碎片化狀況,尚未形成統一體系,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扭轉這一局面的重要機遇。2020 年,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2021 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要深入闡釋大運河文化價值,大力弘揚大運河時代精神,加大管控保護力度,著力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靚麗名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要求,再次為大運河未來的建設發展明確了方向。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不只是景的打造,更要突出文化的傳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任重道遠,守正創新是基本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是落實的關鍵。首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堅持綠色發展,推動資源活化利用,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讓大運河文化融入民眾生活。其次,把運河文化的引領作用發揮好,堅持實現文旅產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把運河文化建設有機地融入經濟、社會、生態建設的各方面,既為其提供有力支撐,又從中獲取發展動力。再次,堅持創新融合,讓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不斷凸顯。非遺是傳遞大運河文化內涵的名片,讓大運河文化遺產“活”起來,要在深入提煉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將其中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基因不斷融入當下生活,獲得更鮮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長力。
運河是各國靚麗的國家名片,是流動的世界文化遺產。運河作為一種特殊的人工“河流”,是運河文化的生長載體和空間生產的重要場所。世界運河承載著全球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獨特的人類智慧,也展示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世界各國、各地區運河流經的城市,也開始在認真地評估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運河所扮演的角色,并重構運河與城市共融共生的新形象。運河所承載的水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既有“開放、包容、共生”的普遍價值,又有在不同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下的個體特色。千百年來,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主要動脈,也是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重要紐帶。要堅持合作共享,努力打造世界運河城市文旅產業共同體。
海納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運河精神的核心。中國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是全國各民族各地區交融互動的關鍵紐帶,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沿地帶。中國大運河從古到今綿延千百年,促進了不同地域間文化的交流、溝通和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產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氣度,包容開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統。隨著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也使大運河文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為大運河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運河分布于全世界50 多個國家,運河文化是銘刻于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共同記憶,大運河非常適合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更需要發揮大運河融合共生的精神。
大運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既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形象,又是中華文化形成的歷史景象,還是實現國家認同的重要紐帶。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只是運河變遷史上的一個新的起點,成為世界遺產不是大運河的終極目標。保護大運河,使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質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體現大運河最根本的意義。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四五”實施方案》,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高度重視,提出到2025 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機制更加完善,大運河遺產和文物保護水平邁上新臺階,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建設先行先試、文旅深度融合,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基本建成,基本形成“千年運河”統一品牌,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使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第一,千年大運河,串起古今之美,它不僅講述歷史,也面向未來。要搭建起大運河沿線各省市文化交流和交往的平臺,更好地挖掘傳承弘揚傳播大運河精神和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全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二,以舉辦大運河國際文化節活動為契機,促進運河文化國際交流互鑒。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持久興旺的關鍵,舉辦國際運河文化節,有利于以文化為載體,深化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促進“民心相通”,再現大運河包容開放天然屬性,為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向全世界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供重要平臺。
第三,大運河構成了城鎮發展的生命線,成就了眾多城市生命的輝煌和榮光。要發揮北京市和杭州市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組織好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的互動交流,帶動各地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
第四,要以運河文化為引領,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區域融合創新、協調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大運河造就了文化生命的新生,孕育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和景觀。保護傳承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剔除文化糟粕,傳承優秀文化,沿線各城鎮要有組織地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使傳統節慶活動成為滋養百姓的精神營養,使淳樸厚道的民風代代相傳,使運河開放創新的精神接續不斷。
第五,要充分運用大運河沿線文博場館建設及其開展的各項展陳活動,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元素,吸引人們參與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大運河沿線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且不說其漫長的河道、無數的碼頭、船閘、橋梁、堤壩以及沿岸的衙署、鈔關、官倉、會館、廟宇和驛站,特別是那些厚重的精神產品,如文學、藝術、民俗、史學等不同領域的精神鏡像,都可以為運河文化的發展傳承提供重要的資源、靈感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