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明雪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地處成都西南90 km、一小時經濟圈,是全國最大“不知火”生產基地縣、全國柑桔30 強縣。自20 世紀70 年代規模化發展柑桔產業以來,丹棱柑桔品種從“中熟臍橙”到“晚熟雜柑”,經歷了3 次大的變革。截至目前,丹棱縣晚熟(晚采)柑桔面積達到1.5萬hm2,產量30 萬t,產值突破30 億元。丹棱縣成為全國晚熟柑桔產業集群核心產區。
產業基礎厚實,品種成果初顯。丹棱縣積極推行“大園區+小業主”模式,全縣8 萬種植者、上萬種植板塊為單位集中連片發展晚熟柑桔1.5 萬hm2。在產業發展基礎上,丹棱不斷開展品種引進試驗推廣和新品種培育工作,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成功培育了3 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柑新品種——大雅柑、金樂柑、夏雅柑,目前大雅柑在全國推廣面積已達3.33 萬hm2,丹棱柑桔品種實現了從拿來主義到自主創新的飛躍。
品牌價值提升,產品效益凸顯。2012 年,丹棱縣委縣政府提出“丹棱桔橙”品牌家族概念,涵蓋丹棱境內主要雜柑品種,采收期從10 月到次年6 月。2013 年,“丹棱桔橙”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認證。以“丹棱桔橙”為基礎,適機提出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協同發展格局,將企業品牌作為區域品牌的延伸,不斷做強企業文化,突出產品特色,在共性的加持下做出產品個性,“丹棱桔橙” 品牌價值由2016 年的40.61 億元增長到今天的53.4 億元。
品質管理科學,監管體系完善。制訂《綠色食品—丹棱不知火桔橙生產技術規程》 地方生產標準和《綠色食品—丹棱桔橙不知火產品等級規格》地方產品標準,推行“五改四減”,全域實施“以種定養、種養循環”“雙替雙升”行動和生草栽培等綠色發展模式,實現晚熟柑桔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種植環境適宜。丹棱縣地處成都盆地邊緣、橫斷山脈南麓,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7 ℃,近40 年統計最低溫度-3.7 ℃。無霜期315 d,年日照時數1 140 h。年降水量1 157.9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適宜晚熟柑桔生長。
人才隊伍強大。20 世紀70 年代開始,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水果專家譚厚根為首的農技人員專精于柑桔產業發展,長期與中國農業科學柑桔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培養了一大批柑桔種植的“土專家”“田秀才”,并在全國率先集成推廣了生草栽培、留樹保鮮等綠色種植管理技術。
基地規模大。2000 年到2015 年期間,丹棱種植戶利用可用之地大面積發展柑桔產業,形成了現在“處處可見桔林,時時可聞桔香”的產業規模,建成全國最大的“不知火”生產基地和全國柑桔30 強縣。
生產周期長。丹棱地處北緯30°,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先進的種植技術,丹棱桔橙家族生長周期均超過10 個月,特別是不知火達到了14 個月以上,所以春天會出現花果同樹的神奇景象。
“大園區、小業主”發展模式在丹棱柑桔產業崛起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產業現代化進程中,這種發展模式的缺陷也逐漸凸顯,進而成為了產業提升的短板。
產業現代化不足。丹棱柑桔果園建園早,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果園蔭蔽,道路不通,先進機械運行難,灌溉、排濕系統老舊,灌排水不暢等問題。加之,種植戶原有地塊細碎,有的一家果園分布十幾處,在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很難進行機械化、標準化建設。
產品同質化嚴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柑桔主產國,柑桔是中國第一大水果,2022 年全國柑桔產量達到了6 003.89 萬t,近十年來增長了87.8%。而丹棱周邊的重慶、蒲江、南充等縣市柑桔品種幾乎與丹棱一致,雖然上市期稍晚半個月到一個月,但體量較小,在市場上不占優勢。
品牌影響力較弱。“丹棱桔橙”雖然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還不夠強,品牌溢價還不夠明顯,品牌價值不能充分體現到銷售環節,本地企業在產業鏈中寧愿充當代辦、代加工、代貼牌的“中介”角色。
品質穩定性不足。當前“大園區、小業主”模式決定了丹棱以小農戶為主,小農戶不同的管理水平、不同的種植小環境造成果實品質差異明顯,甚至不同樹、不同位置、不同年份的果實品質差異很大。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一是在保持土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創新試點果園“流轉”,由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試點開展果園集中連片規劃,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擔保、種植戶協商”的方式將分散果樹輪換到相對集中區域。二是整合各級財政資金,以財政資金為引導,持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宜機化生產便道,整治新老提灌站、水塘、渠系,提高旱澇保收能力和水利設施利用率。三是制定農業產業發展獎補政策,設置晚熟柑桔產業發展基金,每年安排財政資金對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推廣、果園標準化建設等進行獎補。
加大品種選育力度。一是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成熟的種植技術,搶抓晚熟品種市場,堅持晚熟發展思路。加強苗木生產和調運監管,嚴防黃龍病和潰瘍病等檢疫性病害流入。二是加強柑桔優新品種選育及推廣,在自然芽變選育、自主雜交選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有目的地運用現代分子育種技術進行柑桔品種選育,改善熟期集中的問題,提高果品品質。三是完善苗木繁育體系,強化政企研合作模式,建立柑桔無病毒鑒定和脫毒中心,推廣脫毒砧木、接穗、苗木等。
強化專技人才引進。一是制定落實優惠政策,設立多種人才專業技術編制,吸引青年人才向現代農業產業領域集聚。二是落實丹棱桔橙產業發展規劃中心職能職責,加大中心人力、資金配備,明確專業技術、管理人才職能職責。三是加強與農業院校、企業合作,選派農技人員到高校進修,邀請院校專家到基層指導,讓青年技術人員駐點學習,真正發揮“土專家”“洋專家”導師的專長,手把手地傳授農業實用技術。
提檔升級果品品質。一是以綠色農業為導向,實施“雙替雙升”行動,持續推進高效生態種養循環模式,規模化建立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基地,擴大中高端綠色有機果品產量。二是引進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式,提升現有管理水平,突出產品優勢特性,實現品質穩定。三是加強市場調研,制定不同柑桔品種分級標準,引進先進分選設備,按標準有針對性地分級包裝,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打造優質企業品牌。一是強化品牌管理,找準消費群體,進行品牌差異化定位,在此基礎上打造明確、清晰、獨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大本土企業培育力度,引導企業建立企業品牌,通過企業品牌發展賦能區域品牌價值。三是加強市場調研與品牌提升,建成市場營銷體系完善和產品指向明確的品牌文化,最終倒逼生產主體生產出市場需要、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強化市場監督管理。一是嚴格落實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來源不明、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零容忍;落實農資市場負面清單,嚴厲查處清單以外農資。二是建立看得見的食品安全,申請有公信力的綠色、有機認證,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入網,為消費者提供“來路清晰”的可靠產品。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培養消費者的“高端”消費習慣,購買有“身份”的產品,如農產品食用合格證、綠色食品等,以消費習慣倒逼生產端安全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