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冠雄
余甘子為大戟科葉下珠屬小喬木或灌木[1],果色碧綠,圓形或橢圓,富含多種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我國首批藥食同源植物之一。余甘子果實是一種低能量、高膳食纖維、富含鈣質及維生素、低鈉高鉀的水果[2],營養價值較高。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余甘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抗糖尿病和免疫調節的功能,可預防高脂血癥、高血壓、骨質疏松癥等常見疾病[3]。余甘子是福建省特色水果,惠安縣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具福建省首位。惠安縣余甘子栽培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素有閩南嬌果之稱。在《惠安縣志》有述:“余甘初食味澀,咽后有余甘”,故名余甘[4]。在紫山鎮還存活一株距今630 多年歷史的“皇帝甘”,據傳明正德年期間,正德皇帝(1506—1521)下江南時曾品嘗過田船余甘,頓覺精神爽朗,贊不絕口,并誥封為“皇帝甘”。
種植情況。惠安縣屬紅壤丘陵山地,年平均氣溫20~22 ℃,冬季無嚴重霜凍,適合余甘子生長。據統計,目前惠安縣余甘子種植面積超過2 000 hm2,年產余甘子鮮果6 萬~7 萬t,年產值近6 億元。其中紫山鎮藍田村、官溪村和尾山村是主產區,2022 年藍田村被評為省級“一村一品”(余甘)專業村。主要種植優良品種有粉甘、蘭豐、玻璃甘、棗甘、扁甘、秋白和六月白等[5]。
新品種引進情況。近年來,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余甘子科技服務團隊的指導下,惠安縣開展鮮食余甘子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先后引進“大珍珠”“小珍珠”,以及農科院自主選育的鮮食品種“福餅5號”和“榕甜3號”等新品種,并進行高接換種。目前“福餅5號”和“榕甜3號” 在惠安縣示范推廣36.7 hm2,“榕甜3號”為早熟鮮食品種,“福餅5號”為中熟,產期搭配可保證鮮食市場的持續供應,鮮果銷售價格較主栽品種高4 倍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規模經營主體狀況。2016 年成立的惠安縣田船余甘專業合作社,承包紫山鎮藍田村余甘子26.7 hm2,實施集體培育+種植+采摘+收購分銷+物流配送一站式服務,積極向周邊農戶開展余甘子新品種種植技術培訓、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服務,以及余甘子收購服務,托管余甘子達到133.3 hm2,每667 m2效益達4 500元,2022 年合作社余甘子產值超過210 萬元,并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皇帝甘”注冊商標。
加工狀況。余甘子以鮮食為主,也可加工成蜜餞、果脯、罐頭、果醬等初級加工品,近些年余甘子原汁、余甘子精粉、余甘子制劑、余甘子含片、余甘子沖騰片等休閑飲品日益受到市場青睞。惠安縣的余甘子加工只有一家規模企業,其他以家庭作坊為主,產品主要是蜜餞、果脯等初級加工品,余甘子的藥效價值尚未被挖掘出來,尚處于加工初級階段。
余甘子種植標準化及品牌建設。2011 年,惠安縣農業局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共同制定《余甘子品種(系)》(DB35/T 1229-2011)、《余甘子育苗技術規范》(DB35/T 1230-2011)和《余甘子栽培技術規范》(DB35/T 1231-2011)等3 項標準[6],在建園和栽植、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果實采收等方面開展標準化作業,提高果實商品性,促進生產的規范化和產業化。通過引進良種高位嫁接,樹冠形成快,高接換種后第2 年就可以形成產量。在紫山余甘子產區推廣樹冠改造、矮化栽培示范點,采用回縮修剪及擴穴改土相結合的辦法,示范面積8.3 hm2,3~4 年生樹株產10~15 kg,5 年生樹株產15~25 kg,每667 m2產值達2.5 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2019 年惠安余甘子分別榮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2021年惠安余甘子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同時獲得“泉州市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
優良品種推廣不到位,品種結構不合理。新建園種苗隨意采枝條進行嫁接,沒有從標準的品種采穗圃采,造成品種混雜。現有的栽培品種80%以上為混雜的粉甘系列,果實品質退化、產量低且不穩。品種結構不合理,多以鮮銷和鮮食為主,成熟期過于集中,造成上市集中,市場行情波動大。余甘子加工時間集中,淡旺季明顯。
果園管理粗放,病害發生嚴重。惠安大部分余甘子種植園沒有科學的規劃,以山地果園自然生長為主,造成果實品質參差不齊,商品率低,產量低而不穩,大小年結果明顯。由于余甘子樹齡長,樹冠高大,修剪、病蟲害防治和采收不方便,導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采后沒有及時清園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造成樹勢弱,抗病能力低,樹體老化嚴重。余甘異脛小卷蛾是世代重疊鉆蛀性害蟲,在惠安地區一年發生多代,沒有越冬休眠,對余甘子危害較大[7]。
采后商品化處理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采收方法,采收造成鮮果破損比例較高,嚴重影響鮮果的貯藏保鮮。同時加工企業少,加工產品檔次低,深加工產品更少,產品加工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加強新品種選育,建立育苗圃。與省農科院和農林大學合作,廣泛搜集野生余甘子種質資源,選育一批豐產性能好、品質優良、抗逆性強、遺傳性穩定的優良單株。同時建立余甘子優良品種育苗基地,提高全縣余甘子良種比例。
提升標準化果園建設水平。配套建設灌溉系統,平整林下便道,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及機械除草技術,提高果樹修剪和采收的工效,降低人工成本。采用矮化栽培技術,去掉主干,通過大修剪實現矮化種植。在整合現有余甘子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引進口感好、優質、適合鮮食和加工的良種對老果園進行高接換種,擴大余甘子品種種類。科學施肥,采用在樹冠外圍開環形溝施肥的方法,增施磷鉀肥、有機肥,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和綜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蟲害。
積極探索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探索建立植保專業化防治服務隊,推進植保社會化服務,集中成片防治。針對余甘子樹較高的問題,應用無人機飛防、電動輪式高壓噴霧等高效噴藥設備,有效解決病蟲害防治難、防效差的問題。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對脛小卷娥、梨小食心蟲開展生物防治。
提升深加工水平。余甘子被列為藥食同源的果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惠安縣目前的余甘子產業仍停留在鮮食及腌制粗加工水平,缺乏對余甘子藥用價值的試驗開發及深加工研究。應積極與高校等技術研發團隊合作,挖掘余甘子清咽、抗氧化、延緩衰老等功效潛力,開發余甘子果粉、糖果含片、飲品等經濟附加值較高產品,從而提高余甘子的附加值,壯大余甘子產業。
打造龍頭企業,開展品牌經營。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模式,鼓勵成立余甘子專業合作社,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同時扶持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購置現代加工設備,開發余甘子新產品,利用社交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與市場營銷,打造品牌,提升惠安余甘子的市場競爭力。
余甘子作為惠安縣的特色農業產業,應積極采用現代農業技術,進一步提升集約化、規模化種植水平,選擇生態良好的山地果園開展林下放養、農旅融合等項目,開展多種經營,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同時進一步提升深加工能力,研發保健休閑加工產品,積極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直播營銷,打造余甘子品牌,提升惠安縣余甘子全產業鏈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