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黎苗是黎族和苗族的簡稱。黎族和苗族在海南地區分布很廣,在行政區劃劃分的時候,就曾經有一半的海南島地區。有黎族和苗族自治州的存在。因此,黎族和苗族是海南島最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它的音樂已經遍布全島。但是由于現在城市的建設的擴張,使得山區里邊的少數民族生存空間得到空前的控制,因此,黎族和苗族音樂的發展空間也受到了相對的擠壓,在這個時候必須注意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海南地區;黎苗音樂;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051—03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黎族和苗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海南島的黎族和苗族原先也是從福建等地遷移過來的,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的歷史當中,這些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之中,由于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生活比較艱苦,因此產生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
這種音樂非常古老和原始,通過幾百年的傳承,這些音樂開始走向沒落,因為城市化的道路開展的非常迅速,很多大山里邊的小村已經淪為部落和山寨里邊的極少數留守的老人成為民族居住部分,因此他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成為一種遺產。
在海南的黎族和苗族的音樂當中,主要是以山歌為主,這些山歌一般表現的是有幾種形式,一種是古老的故事傳說,比如說神話故事和民間故事等傳說,再一個就是表現是少數民族勞動景象的歌曲,再次就是山歌對唱之類的歌曲,反映生活氣息的音樂成為這些他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黎族和苗族這些少數民族當中,山歌對唱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找對象的方式,因此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從小男孩女孩都會唱山歌,到青年以后,情竇初開的男女互相之間通過對山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表述自己對對方的愛戀,這是一種傳承下來的方式,因此他們這些民族都會唱山歌。
一、歷史
(一)形成
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和歷史有著很大的關系,一般這類的少數民族都生活在惡劣的山區環境當中,雖然山區環境有山有水,非常優美,但是。它比較閉塞,因為它交通不發達,走兩村之間和兩個縣城之間都非常遙遠,走起山路非常漫長,一般它的生存環境都非常艱苦,而且屬于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
比如說一個山村,他們會自己織布,自己蠟染,自己種地,自己種菜,自己養雞,自己養豬,因此在日常生活的用品方面,一個村莊就可以通過互助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基本的生活和生存問題,所以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的交流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進行交流也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山區環境,他的溝通需要音量的控制,就是有時候他們可以在兩個人在山的對面進行說話,因此聲音有回響。音量也必須大,要求他們,說話有喊的感覺,這樣形成的音樂,也比較高亢嘹亮,拖腔也比較長,這是由于他們的地理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
(二)形式
黎族和苗族在海南地區屬于少數民族,但是,在其他地區也有苗族的存在,特別是他們的服飾以銀飾為主,屬于中國少數民族家庭當中比較復雜和最亮麗的一種,他們的音樂的形式一般是以山歌的形式來出現的,而且,苗族也好,黎族也好,都有自己的地方語言,雖然早期沒有文字,現在有文字記載,一些民族山歌的內容被記錄了下來。
平時的黎族音樂,它以山歌的形式出現,而且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自言自唱。什么叫自言自唱?就是自言自語,用山歌曲調來唱出來,這種形式,就比較多見。因為他有點自言自語的形式,所以他可以在任何時候,比如說在飯前飯后,或者是勞作的時候,或者是其他時候,隨時隨地的進行歌唱,歌唱的時候,都是即景生情的那種。
比如說見到一處風景,然后就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和看到的景色,用自己自言自語的語言和山歌的曲調結合起來,把它唱出來,在婚喪嫁娶的場合類似這樣的形式比較普遍。
再一個,就是對山歌的方式,對山歌的方式也是一個形式,兩個人你來我往,兩個人進行山歌對話。有的時候就是進行日常的交流,也使用山歌的形式,或者是多人的交流,在山區,或者是在個人家里用對歌的方式來進行交流,講一些自己發自內心的感受。
(三)意義
黎苗音樂的意義非常值得關注,這個山歌,在當地現在還有人在廣泛的唱,但是卻無法向社會大眾推廣,也很難出深山,因此。應該好好的來挖掘這些東西,把這些東西推廣出去,讓它讓更多的人知道黎族和苗族音樂的魅力,來使這些民族瑰寶級的音樂流傳下來。
黎族苗族音樂在海南地區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和風格,和其他地區的苗族音樂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各自的特點,因為它有地域的性質和形成的歷史淵源,因此,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近幾年的,由于黎族和苗族音樂在新生一代的山區兒童之間的廣泛的傳播,也受到了一定的改良。
通過這些經過加工和改進的黎苗族音樂,使他有了現代的一些色彩,因此,充分保護和挖掘以及發展黎苗族音樂,這是對我們國家民族音樂文化的一種貢獻,也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和對民族音樂的豐富。必須得到一定的重視,讓這只美麗的瑰寶,放射出更加奪目的異彩。
二、保護
(一)重視
黎苗族音樂文化在海南地區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在海南地區,都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要是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還必須有更加足夠的措施來完善它的傳播和發展。文化部門都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導部門和辦公室,就是彝族苗族音樂。在海南地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也被海南省列為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項目,可見已經得到了相應的重視,而且還有一些學者深入到山區來挖掘這項工作。特別是挖掘出來的一些成果,經過一定的編排和演練,形成了一些優秀的作品,這些優秀的作品通過許多方式來傳播,在很多場合進行演出,這里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官方舉辦的一些活動來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另一種就是民間的一些藝人通過自己的渠道來傳播,這種瀕臨滅絕的物種。
在重視方面的,大力倡導,而且大力扶持,進行一些項目的投入,培養一些傳承人和使這些即將消失的藝術,能夠留存下來。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在民間形成一種風氣,形成一些傳播的途徑和場合來進行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的展示。
(二)挖掘
在挖掘方面,第一,組織一些文藝工作者,將他們派到山區,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進行采訪,收集一些民族音樂元素和原始曲譜,同時,要對他們進行培訓。第二,就是要對他們這些挖掘的成果進行分類整理,匯集成冊,特別是曲譜,這些東西應該保留下來,傳給后者。第三,要將這些成果給他發表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不僅局限于研究這一塊,同時要進行有關的推廣的方面的研究。
挖掘的重點是進入山區,尋找那些長期從事山歌創作的老的藝人。這些老的藝人大多數在六、七十歲左右,不過這些人大多數也接受過小學教育,會有一些材料記錄下來,通過對他們的材料的挖掘和整理,會發現很多有益的東西,特別是對過去的傳下來的東西的挖掘,更有意義。
但是挖掘工作卻很難,因為這些藝人都很分散,尋找起來很困難,而且不成系統也不成片區,需要挖掘者不斷的發現,不斷的尋找,不斷的去探索新的問題,只有進行長期的、不斷的去發現,才能把這些有價值的瑰寶整理出來,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
三、傳承
(一)師承
傳承是一個相當難的工作,因為黎苗音樂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當今社會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欣賞這種藝術,因此特別是一些上學的孩子,他們沒有精力來學這些東西,他們對這些東西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流行音樂。尋找傳承人非常重要,應該多尋找一些人來進行學習。
師承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尋找到有成就、有特色、有能力,能夠教授黎苗音樂的人才,通過他們來指定他們為一些傳承人和傳承師之類的職稱,然后尋找感興趣的年輕人來學習這項技術。只有有學生這樣事業才有發展。
雖然在苗寨和黎寨都有人經常會唱相關的山歌,但是由于受到電視和其他媒體的宣傳。而且現在普通話的普及,很多苗族和黎族的山寨對過去的傳承也失去了大部分市場。傳承一般都要從家庭開始,這是最好的一個捷徑。還有一個就是進行各種文化站、點的扶持工作,列入考核計劃,把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長期的做下去,對有傳承成績的人要給予表彰,同時,要對這些東西要有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展示和表演活動,這樣對黎苗音樂這種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益處。
(二)培訓
在有些地區比較有特色的,它會形成一種專門的學校,比如說湖南新化的武術學校遍地都是,而它是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所以它的武術成為學校體育科目當中的一項,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把黎苗音樂作為中小學各個音樂課程當中的一項內容,穿插著進行教學,這樣會使這種藝術普及起來。第二個就是開各種各樣的興趣培訓班,我們學其他的一些繪畫,舞蹈了一些興趣班以外,應該也開設黎苗音樂傳承的一些培訓班,這樣的話,使孩子有一種獨特的特長和技能,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當中,有個一技之長,能夠有機會進行展示,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此,多鼓勵一些培訓機構來培訓這些孩子很有必要。第三個培訓內容就是文化部門有關非遺的人員搞一些臨時的講座,或者傳播性的講座,來帶動這個地區黎苗音樂的發展,使他們能夠了解自己民族文化。
大力宣傳很必要,這項工作難度會很大,因為現在的海南地區成為自貿港和旅游地區,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來到這里,黎苗音樂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應該成為吸引他們的一個焦點。
盡管生存空間受到限制,人們在黎苗地區,風景秀麗的地方進行了旅游化和民俗化,使很多候鳥來到了這里,所以培訓起來,也很有必要。盡管增加了尋找傳承人的困難,就是很難招到學生,重點是看發展前景,有前景,有市場,有需求就有生命力。
(三)傳播
黎苗文化是一種特色,要想傳播它受地域的限制,但是并不是不可能進行傳播,他應該走出山區。由于現在旅游業發達,海南作為東北地區候鳥聚集的地區,可以做一些更多的黎苗文化的傳播的嘗試,有些方式可以借鑒一些。
第一個方式就是在有旅游區內建設一些有黎苗文化特色的茶樓或者旅游區的演出場合,增加一些有關的黎苗文化的舞蹈、山歌對唱等類似的里面文化的元素的演出,這樣帶有地方特色的東西會被游客和暫住居民所認可。
有一個縣城,隨著高樓大廈的建設老城區幾乎都推平了,但縣卻保留了一條最古老的中心市區街道,這里的老房子都是木質結構,有上百年的歷史,縣投資幾百萬元對這條老街進行改造,保留了一個帶天井的院落,恢復他的原貌,除了喝茶、吃飯,博物館等功能外,晚上的舞臺上還有演出,演出的內容之一就有當地的山歌,據唱山歌的人介紹,他們的山歌曾進入中南海懷仁堂,這是一種榮譽,同時也是一種推廣思路,讓我們借鑒這種方式,讓黎苗音樂走進北京,走向更高的音樂殿堂。
我們也可以在海南地區發現這類建筑,或者在旅游景區搭建這種舞臺,多渠道的多團隊的開展黎苗音樂的傳播活動。
第二個可以經常搞一些自媒體或者是電視臺的一些傳播的一些活動,讓黎苗音樂長上翅膀,飛遍大江南北,讓更多的黎苗的音樂的節目讓更多的人知道。通過電視傳播,也會讓黎苗文化不斷的向外擴散,深入到各類人們的心目當中。
實際還有一個渠道,就是能夠讓黎苗音樂進入到更高的層次,比如說一年一度的亞洲博鰲經濟論壇之類的會議,在這種會議上表演的節目,有時候也出現了黎苗音樂的節目,如有些山歌、舞蹈和兒童的一些節目,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唱著嘹亮的山歌,盡管臺下的觀眾不懂黎苗音樂唱的是什么,但是,那種有磁性的歌聲,有律動的舞姿,有傳神色彩服飾,通過電視機和手機等媒體使黎苗音樂傳遍世界。
黎苗音樂不光是在海南地區,在江南很多地區都有分布,有差別,也有共性,比較起來相似性很高,因此各地的黎苗音樂都可以相互借鑒。
總之,黎苗音樂的傳承與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的工程,必須做好經常性和長期的工作的準備,同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這項工作,除了古老的樂器之外,現在的年輕人還加上了吉他等現代樂器,讓古老的音樂有了現代的氣息,讓這棵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花朵更加艷麗。
參考文獻:
[1]葉峰.對壯族音樂文化在廣西高校中的賞析和傳承的思考[J].名作欣賞,2012(18).
[2]李芳芳,李春艷.海南普通學校校本課程中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劉旭東.校本課程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屬于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海南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以五指山地區為例(課題編號:QJY125114)。
作者簡介:蔡建東(1973—),研究生,海南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評論和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