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兒童是家庭、社會、國家的希望,優秀的兒童圖畫書既可以將兒童帶入故事世界,還能使其從中體驗到情感的快樂,建立良好的情感素質。新時期正處于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有必要增強兒童圖畫書中的情感要素配置比例。本次研究概述了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必要性,并在分析其創作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有利于促進其創作的策略。
【關鍵詞】情感導向;兒童圖畫書;創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223—03
一、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必要性
情感主要由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組成,每種情感下又涉及若干具體情感,如道德感方面的愛憎、敬仰、尊重,理智感方面的好奇、困惑、懷疑、喜悅,美感方面的優美與崇高等。由于認知過程與情感相輔相承,前者是后者產生的基礎,后者對前者會造成直接影響,因而在兒童情感發生與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從情感的社會化、豐富化、深刻化、自我調節化等特點出發,選擇有利于情感牽引、訓練、發展的適配手段。
(一)從宏觀層面分析
兒童圖畫書是兒童教育中的補充資源,在新時代兒童德、智、體、美、勞多元化培養方向下,通過兒童圖畫書中的圖畫、文字、故事、場景設計,能夠同時滿足兒童聽、看、讀、感受等基本需求,為其提供一個輕松的、多感官的情感體驗起點,在認知過程中滲透了情感元素,更加增強兒童對人、事、物的理解。
(二)從微觀層面分析
兒童圖畫書是滿足兒童情感需求與情感發展的重要媒介,創作者遵循安全性、趣味性、易讀性的基本原則,在二維、三維、四維視覺圖畫中創作有利于兒童情感獲取的角色形象、吸引兒童注意力的有趣細節、出其不意的兒童故事情節、調動兒童感官的文字符號等,可喚醒兒童情感體驗興趣,增強體驗的多樣性并通過深化情感體驗為兒童心理成長賦能。
二、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需求分析
(一)創新和完善故事中情感種類的需求
兒童圖畫書把故事作為貫穿整部作品的那根“紅線”,近年來在繪畫技術與數字技術加持下,此類書籍中的圖文信息采集越來越便利,圖畫創作效率與質量獲得了大幅度提升。然而,此類書籍圍繞故事情節,通過圖畫與文字兩種媒介進行共同敘事時并不能保證喚醒兒童情感體驗、增加情感體驗多樣性,此時創作者需要創新和完善故事中的情感種類以達到上述要求。
具體而言,兒童情感幾乎涵蓋了人類的基本情感,涉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其包含的若干具體情感。雖然情感的種類很多,但是并不能精準的滿足兒童在不同年齡、不同情境中的情感需求,兒童體驗故事中的情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創作者需要在兒童的不同發展階段選擇不同的情感創作與之匹配的情感類故事,喚醒兒童對情感體驗的興趣。其次,創作者需要在積極情感、消極情感方面做出具體的區分,從而通過強化前者、疏導后者的方式增加情感體驗的多樣性,為兒童參與情感體驗、豐富情感體驗、均衡積極與消極情感等奠定堅實基礎。
事實上,當前階段在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中,分門別類的情感類故事創新相對不足,既不利于兒童更為全面的認識自身的情感,也較難對借助實實在在的情感體驗輔助其心理健康發展。因而,創作者需要十分清晰的認識到創新情感類故事需求,并加強該方面的探究及創作。
(二)構建情感傳達符號模態的需求
兒童借助兒童圖畫書滿足其情感需求時,要求書籍本身具備情感傳達的要素,如文字、圖像、顏色、聲音等。在現代兒童圖畫書中,通常把此類由符號組成的要素稱之為多模態語篇,主要是指在同一語篇范圍內,通過對上述不同符合資源的整合、融入、應用,構成新型文學文本形式,將其作為調動、協調兒童多種感覺器官的情感傳達途徑。
以文字模態為例,文字與兒童的聽覺、視覺感官相對應,也是解釋圖畫、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線索。兒童的情感雖然十分豐富,但是無論是積極情感,還是消極情感,都處于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之中,穩定性相對較差,時常會出現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鬧的現象。而文字是相對穩定的,它在進行情緒表達時往往能夠通過具體的符號清晰的將情感訴諸于聽覺和視覺,并將無序的情感抽絲剝繭,一層層的拆解、理,通過適合兒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通過文字表達故事中蘊含的思想與情感便十分關鍵。進一步看,漢語屬于單音節字,一個字并不能體現出節奏感、韻律美,也很難表現除復雜的情感,需要創作者充分掌握漢語押韻、句式等基本特征,及兒童喜愛的詞句的反復、象聲詞的運用等方式,完成文字模態方面的高質量創作,進而激發兒童反復聽、反復看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讓兒童無意識的體驗到豐富的情感,掌握正確的情感對話方式。盡管圖畫模態、色彩模態與文字模態在本質上均屬于符號模態,但在情感表現、情感表達、情感滲透等方面,均存一定的差異。然而,優秀的圖畫書一定是對各種模態進行了充分而恰當的融合的,這個過程難度相對較大。因而,在當前階段構建情感傳達符號模態需求,對創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深化兒童情感體驗的需求
兒童圖畫書創作中,主要通過深化兒童情感體驗的方式為兒童情感發展賦能,離開了對兒童情感體驗的不斷深化,通過圖畫書對兒童的情感進行影響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一般而言,在深化兒童情感體驗的實踐中,創作者會選擇提升情感表現力的方式。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向同行業資深人士請教,確認了調控敘事節奏提升情感表現力的手段以到達深化情感體驗的目的。本次研究梳理清楚上述邏輯后,對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敘事節奏調控實踐方式進行了分析,發現主要圍繞情節節奏、版面節奏、情感節奏展開,而且在實踐期間需要對三種節奏的合理配置,逐漸由表到里、由淺入深,遞增式的深化兒童情感體驗。
需要說明的是,在深化兒童情感體驗的需求下,創作者要創作出適配情感需求的兒童圖畫書,在情節上需要環環相扣、在版本上需要精構巧思、在情感上需要漸進復雜,并將三者共同融入到具體的情感類兒童故事之中,牽涉若干設計構思細節,需要創作者全方位的進行實踐落實。
三、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策略
(一)以兒童興趣作為基點,勾畫兒童情感類故事
在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中,建議創作者以兒童興趣作為創作基點,勾勒一個包括了兒童情感的喚醒、體驗、深化、處理等全過程的情感類故事。例如,兒童情感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容易發怒、生氣,國內兒童圖畫書中對此類消極情感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在故事創作中缺乏對其過程的輪廓勾勒,為積累創作經驗,提供創作策略,下面結合兒童圖畫書《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對其做出具體說明。
該圖畫書由美國作家莫莉·卞創作,首先把兒童情感中的怒氣作為創作對象,將其繪制成了一團巨大的火焰,并通過火焰的大小對比與兒童個體情感表現進行對照,突出了怒氣這種情感的存在。其次,創作者借助連續繪畫的形式,在不同的畫幅中對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進行了色彩的直觀形象的呈現,并輔以相應的文字進行注解說明。尤其是在圖畫背景的處理方面,充分運用了暖色調與冷色調,利用不同的色彩向觀看者表現了生氣、發怒、怒火中燒、沮喪、歸于平靜、回到常態的情感變化過程。從閱讀感受看,觀看者首先會在封面中看到主人公身后象征火焰的“紅+黃”背景,然后在內頁看到暖黃向紅紫色、深褐、藍綠色的漸變,即使兒童未識字,不能看懂其中的文字,也能夠在色彩渲染的影響下體驗到這種情感的變化。從整體上看,雖然這個故事十分簡單,卻屬于上乘的情感類故事,十分有益于兒童認識自身的情感,并通過聽、看、讀、講、感受等,逐漸掌握對生氣、憤怒等情感的內在調節,如圖1。
(二)從兒童基本官能出發,構建情感傳達符號模態
建議創作者在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實踐中,始終立足兒童基本官能并將其作為出發點,構建文字、圖像、色彩等多符號模態,促進對兒童情感的傳達,為其全方位的體驗具體情感提供支撐。例如,兒童生長階段,由于喜歡吃甜東西,往往會對牙齒造成損壞。當其看牙醫時,內心既十分害怕,又必須這樣做,情感變化十分豐富而且體現在其具體的官能方面,此時便需要創作者結合現實生活中兒童看牙醫的場景構建有利于情感傳達的多符號模態,輔助其疏導消極情感。
以五味太郎創作的兒童圖畫書《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為例,講述了一只鱷魚看牙醫的故事。在看牙醫前,鱷魚并不了解實際的看病過程,內心十分擔心、害怕。同時,給鱷魚看牙齒的醫生看到患者為鱷魚后也十分恐懼,當醫生與患者均處于心情忐忑的狀態下出現了戲劇化的一幕。在整個看病過程中,創作者在背景中進行了大量留白,為故事設計了一種類似“看電影”的場景,然后充分用文字表現了兩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再利用圖畫給觀看者描述了具體場景下的心情變化,通過對文字模態和圖像模態的聯合,共同呈現了兩位主人公的混雜情感,并用積極情感戰勝了消極情感。
(三)把握圖畫書敘事節奏,增強兒童情感體驗效果
創作者把握好敘事節奏的調控方式能更好的提升情感表現力。在深化兒童情感體驗的實踐中,首先在邏輯層面清晰明確的認識到敘事節奏作為方法的重要性,并對其中的情節、版面、情感節奏做出具體解析,為其創作兒童圖畫書時把握敘述節奏做好準備。
其次,創作者應在情節節奏方面清楚的列出敘事順序,利用連續畫面由淺入深的進行敘事。如以具體故事的情節發展作為參考,在不同的情節發展中設計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等內容。在版面節奏方面,創作者應嚴謹而巧妙的設計構思,如增加敘事中的戲劇性。具體操作時,可以借助精心設計版面、巧妙構思插畫、注重變化與重復等手法,賦予故事主題、視覺效果等以趣味。尤其在情感節奏方面,應根據心理學方面對兒童乳兒期(0—1 歲)→嬰兒期(1—3 歲)→學前 期(3—6 歲)→童年期(7—12 歲)→少年期(12—15 歲)四大生長時期,分析其情感發展路線并采用漸進復雜的思路,通過圖文故事架構感情線,設計其情感節奏等。
四、結語
總之,人類在兒童時期的情感發展十分關鍵,通過創作高質量的兒童圖畫書,有利于在滿足兒童情感需求的同時培養其情感素質。結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情感導向的兒童圖畫書創作具有十分現實的重要意義,而且新時期的創作需求主要集中在創新和完善故事中情感種類、構建情感傳達符合模態、深化兒童情感體驗方面,建議創作者在具體需求具體滿足的思路下,一方面將兒童興趣作為設計基點勾畫被稱為兒童圖畫書之精髓的故事,另一方面立足兒童基本官能構建有利于情感傳達的文字、圖畫、色彩多符號模態,尤其應在創作過程中精準把握兒童圖畫書的敘事節奏,增強兒童在聽、看、讀、感受方面的情感體驗效果,為兒童情感均衡與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徐蘇.兒童圖畫書研究述評[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10).
[2]冒海燕.淺論以經典名作為創作基礎的兒童圖畫書出版[J].出版參考,2020(8).
[3]楊惠茹.我國原創兒童圖畫書的數字化發展現狀及啟示[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1.
[4]劉津穎.基于情感體驗的學前兒童圖畫書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瑾(1982—),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