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向陽區教育局關工委 劉麗
采訪者:本刊記者 唐子韜
如何在一所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創新,讓一顆顆民族團結之心在孩子們心中孕育生根?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關工委與向陽區關工委的指導協助下,佳木斯市第一小學關工委突出自身辦學特色,創建“石榴籽+”特色品牌,打造出省級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本期,我們記者專訪了向陽區教育局關工委的劉麗同志,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思路和具體做法進行了深入了解。
記者:咱們學校關工委是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抓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
劉麗:學校關工委把少數民族學生信息納入“黨員服務+網格,民族團結護成長”工作體系中。黨員教師在黨建活動中,通過傾心教育“宣講學”、課堂交流“互動學”、主動探索“自主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同學們感受到民族團結就在身邊。關工委在學校“文化立校,和美育人”的辦學理念下,用“和美教育”的文化融合民族特色,讓其“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此外,我們特別注重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宣傳教育,學校還成立了“佳木斯市361工程劉麗名校長工作室”,以民族團結建設與提升為研究方向促進學校發展。
記者感受:在一所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針對在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其中,黨員的作用、宣傳的作用、教師隊伍的培訓等等,都是這個體系中的要素。
記者:聽說咱們學校關工委創新了“石榴籽+”的系列工作品牌,請問具體是哪些工作內容?
劉麗:主要有“石榴籽+文明家風”、“石榴籽+主題活動”、“石榴籽+志愿服務”等。比如,我們開展“石榴紅”家長學校,從優化“隊伍建設+資源整合+服務途徑”出發,以專業賦能構建家校共育新生態,打造多種形式的家風家訓、民族團結為內容的活動。在品牌活動方面,我們完全打破各民族節日壁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并使之內化為他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他們的實際行動。
記者感受:用“石榴籽+”去拓展多樣的工作形式,是一種有益的創新。“+”什么,不僅是概念的延伸,更是需要在工作品牌的多樣性、內容的融合性、效果的疊加性上做好功課。
記者:您能著重介紹一下“石榴籽+志愿服務”的工作情況嗎?
劉麗:我們學校關工委組建成立了“石榴籽志愿服務隊”,旗下培育出“社區石榴籽家園服務隊”“民族團結宣講服務隊”“石榴籽文體服務隊”等志愿服務品牌,通過開展民族政策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心送溫暖”等志愿服務活動,促使廣大“石榴籽”服務隊員成為志愿服務的踐行者、民族政策的傳播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動者。
記者感受:民族團結教育并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教學與宣傳這樣簡單地灌輸之中,更是在志愿者服務隊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無私奉獻的過程中,達成不同民族間的尊重、理解、信任,乃至親密無間的關系。這種做法,無疑拓寬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形式也加深了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