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10月18日,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成績單”出爐——國內生產總值(GDP)913027 億元,同比增長5.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 元,同比名義增長6.3%;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07 億元,同比增長6.8%……
從“前三季度數據運行情況來看,國民經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總體上持續恢復向好。尤其是從三季度的情況來看,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多個領域、多項指標都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做到了穩中求進、穩中有進,方方面面的指標都說明中國經濟克服了諸多困難、挑戰,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果。”10月18日,在“國是論壇:2023年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說,“從‘三駕馬車’的角度分析,消費是拉動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力量。”
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消費潛力不斷釋放,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明顯回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穩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4 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6個百分點。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形勢室主任郭麗巖表示,前三季度消費支出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最大。目前來看,消費是支撐整個宏觀經濟回升向好的主要拉動力。
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駕馬車”——出口,表現也可圈可點。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308021 億元。其中,出口176025 億元,增長0.6%;進口131996億元,下降1.2%。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44029 億元。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6.1%,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3.1%。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3.1%,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6.5%。機電產品出口增長3.3%,占出口總額比重為58.3%,比上年同期提高1.5 個百分點。
“在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今年中國出口總體表現不錯。”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周景彤表示,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比較完整,總體比較優勢突出,出口商品的種類繁多,既有傳統產業也有高新技術產業。盡管面向傳統目的地的出口下行壓力加大,但面向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新目的地出口增長較快。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就業“成績單”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月下降0.2 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降。
對此,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認為,根據最新統計結果,目前整體就業形勢較為平穩,城鎮調查失業率在下降,這反映出在中國經濟恢復的過程中,就業形勢亦開始穩定和轉好。
此前,多家機構預測我國三季度GDP 增速在4.4%至4.7%區間,此次公布的數據明顯好于市場預期。
當地時間10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亞太區域經濟展望報告。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
“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為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談及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是否有望達成時,盛來運表示,初步測算,如果要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四季度只要增長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是非常有信心的。”
盛來運指出,第一,從四季度經濟走勢來講,經濟運行將延續恢復向好的態勢。從前三季度情況來看,無論是生產還是需求,無論從實體經濟預期,還是從實體經濟經營狀況來看,都在恢復向好,經濟運行是有慣性的,我們相信四季度還會繼續保持企穩回升態勢。第二,前期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效果將繼續顯現。隨著政策逐步落實到位,積極效應將進一步釋放。
“基于以上判斷,四季度經濟將會繼續恢復向好,總體保持回升態勢,我們對實現全年5%的預期目標很有信心。”盛來運說。
周景彤預判,四季度中國出口增速將回升。他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出口新動能優勢持續加強,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升;二是近日開幕的第134 屆廣交會境外采購人數明顯增加,廣交會是中國出口的“晴雨表”,現在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三是近期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將對外貿提供支持。
郭麗巖表示,根據目前大類消費的表現、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的恢復情況,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有望在7%左右。從全年和未來走勢看,綜合目前一些重點市場的表現和最新公布的數據,可以給出其研究判斷,物價已經觸底企穩,可以基本上確認后期將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預計四季度CPI同比漲幅將有平穩的小幅回升。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副總監謝亞軒表示,從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數據來看,金融在助力實體經濟穩步回升的態勢上有突出表現。展望四季度,政府債券的增發將會進一步支撐社融增速,預計全年的社融增量能夠達到35 萬億元左右,以社融為代表的金融數據無疑將繼續發揮對實體經濟回升強有力的支持作用。
在朱光耀看來,2024年中國經濟應該繼續實施5%的經濟增長預測目標。因為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國經濟潛力大,活力足,周旋余地廣,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中證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宏勝指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展望四季度,前期出臺的一系列穩經濟政策仍將繼續顯效,根據形勢變化有針對性的儲備性政策有望及時出臺,將進一步強化內生增長動力,推動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一是持續抓好已出臺政策的落地落實,加大政策力度,大力促進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恢復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穩定經營主體信心和預期,為擴大內需提供更加扎實的基礎。二是持續推動創新發展,增強新動能。通過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強化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持續推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和發展。
亮眼的“成績單”背后,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還在恢復過程,出現的這些積極變化有些還是初步的,有些積極變化的可持續性還需要繼續觀察。“經濟運行中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不足的矛盾還沒有根本緩解,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還需要繼續鞏固。”盛來運指出。
朱光耀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國內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合理完善,包括很多具體問題,如房地產問題、地方債務問題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撰文指出,我國經濟還存在一定下行壓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出缺口與潛在增速缺口依然雙雙為負,表明經濟運行仍處于總需求與總供給不足相疊加的格局之中。二是價格總水平持續偏低,反映出總需求不足對經濟運行的制約更為突出。三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偏弱。
“下一階段宏觀政策仍需進一步發力,夯實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尤其是對于總需求與總供給不足相疊加的運行格局,不僅要依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穩定政策擴大總需求,還需要加強結構政策、增長政策與穩定政策的配合,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從而推動經濟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陳彥斌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