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洛陽分院 楊艷梅
黃河交通學院 盧艷華
河南省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農業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擁有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目標市場城市人口的支撐,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8 個,城鎮人口約為5579 萬,這為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休閑農業,提供了可觀的目標客源群體。三年新冠疫情之后,人們更傾向親近自然,休閑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不容忽視。
1.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重要國家戰略。鄉村振興是扶持鄉村特質的產業,提升鄉村原居民素質,完善鄉村教育、科學、文化、體育、養老等建設,讓鄉村居民收入提高,人居環境改善,生活的更好;鄉村振興是通過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行為的革命改變農業傳統的思維方式,使得鄉村依靠自身的資源能力,以某一方面為切入點,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使得農村產業形成線與面,得以改善鄉村發展思維方式和思維模式。產業創造人,人創造產業,鄉村振興是構建中國農村鄉土文化的重大舉措,也是傳承千百年優秀文化的重大戰略。
2.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以展現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家生活、鄉村文化為本質基礎,對農業、農村所具備的多種功能進行開發,進而為消費者提供休閑觀光、農事參與和農家體驗等服務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河南省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見表1。
休閑經濟概念最早出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業余生活活動日益增多,其活動性質也隨之發生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并在此基礎上逐漸轉變成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人們開始注重在獲取商品的同時是否能得到滿意的購物體驗。體驗經濟理論也證實了這一趨勢。美國經濟學者約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Gilmore)指出體驗經濟時代即將到來,只有使消費者在獲取商品與服務的同時在精神上得到滿意的購物體驗,才能跟上體驗經濟時代的節奏,并擺脫價格競爭的泥潭。休閑農業作為以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為動力的經濟活動,更需要以上理論作為其相關研究的重要支撐。
目前國內學者在休閑農業的分類上以依據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進行分類為主,本文根據發展模式方法確定休閑農業分類,并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將休閑農業分為四類。經統計,河南省四類休閑農業模式中POI 數量占比見圖1。
圖1 河南省休閑農業類型POI 占比
河南省為農業大省,在休閑農業中,以農業為基礎的田園農業類、農家樂類發展勢態良好,其中田園農業類同時又能滿足城市居民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想要在休閑農業活動中得到放松的需求,因此更受歡迎,POI占比最高,科普教育類休閑農業POI 占比為 4.91%,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占比最低的是民俗文化類。
1.休閑農業產業融合度欠缺。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項目單一,沒有充分結合地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的開發創新。產業優勢不明顯,擁有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的特色品牌不多,三大產業產業融合不足,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與旅游業的融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2.休閑農業品牌意識薄弱。休閑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盲目模仿、忽視產業深度建設較為明顯,如摘瓜果、開農家樂、體驗農耕文化等。另外,一些休閑農業旅游地區品牌意識薄弱,休閑農業想要長久持續發展,必須借助應用專業的創新人才與創新科技。由于創新人才缺失,導致經營模式上未及時創新,宣傳方式、促銷力度沒有結合電商直播時代模式與市場現狀,市場認可度不高,發展中存在較大局限。
3.休閑農業文化底蘊需延伸。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未能將當地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文化、飲食文化等充分融合。另外,其文創產品種類偏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并在此基礎上逐漸轉變成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對于休閑農業的需求不僅僅在觀光上,更追求其文化底蘊帶來精神上的升華。
4.基建與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筆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目前部分休閑農業點相關的旅游接待設施不完善,并且部分設施與場地方面安排不合理。例如停車場不足,停車場地面未硬化,游客車輛亂停亂放,專業的服務人員不多、服務意識不高。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市場定位與道路便捷度低,導致游客重游率低;由于未合理根據節假日與游客量科學安排工作人員,導致企業有運營成本增加、收入減少,網紅打卡點超負荷運轉,景區接待能力下降,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感。
河南省地處“中國之中”,交通優勢明顯,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河南省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有盆地、平原、山地等,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山水資源、旅游資源等資源優勢。河南省結合各地區區位優勢、人文景觀、風俗民情等特色,促進河南省休閑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持續加速發展的能力,推進“三鏈同構”,深入挖掘農業生產、生態資源,合理結合糧食作物、有機農作成長加工進行觀賞實踐。延伸休閑農業產地生產技術展示、農藝科普研學實踐、農副產品電商展銷等生態及生活服務綜合功能,構建休閑農業綜合園。促進休閑農業產業融合,如休閑農業宜居養老、休閑農業風俗非遺研學教育、休閑農業越野賽事、休閑農業旅游等多元發展模式。
品牌是特色、品質、形象、競爭力的核心體現。河南省打造休閑農業品牌助力行業發展,農產品以“三品一標”為品牌導向,構建河南省農產品品牌,促進區域化、地域化品牌的打造,賦能休閑農業農產品本土文化情懷,構建農產品的溯源體系,實現農產品增值,實現休閑農業農貨品牌化;河南省休閑農業通過信息科技技術產業和傳統農業適度產業融合,以及延伸農業和加工業與服務業間功能互補,實現產業融合。通過打造多樣化、數字化農業和智慧農業,向外推廣休閑園區的產品和項目,增強產品和休閑項目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利用口碑效應將產業做大做強。將區域品牌聯建,突出地域特色,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打造專屬區域品牌,在挖掘當地產業資源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該地區的發展模式。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耕文化底蘊深厚,利用自身優勢,結合時代信息技術支持,重現農耕文化的發展變遷;積極促進農耕文明與休閑農業發展相結合,通過開發、申請、認養、管理、收獲等過程,重點打造一批“耕”“讀”“食”“藝”“游”“養”等會員制農耕文化創意農園,通過園區建設來帶動鄉村旅游。河南省人口眾多,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休閑農業發展要與當地飲食文化恰當結合,休閑娛樂的同時也能帶來味覺上的滿足,如逍遙鎮胡辣湯、灌湯包、不翻湯等;鄉村民俗文化滲透休閑農業,會提升其內涵。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鄉村民俗文化合理恰當的集聚應用是可持續健康發展休閑農業、提高河南省整體經濟收入的關鍵。如傳承民俗農耕文化,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的河南宜陽趙老屯民俗文化村,讓游客體驗到有情懷、有故事、有美食、有生活的休閑農業游,歷史文化遺址有登封少林寺、開封府、天波府、洛陽牡丹、安陽殷墟遺址等。民俗文化滲透決定了休閑農業發展地位。同時,創新與完善休閑農業周邊農創產品、文創產品種類與加工水平。特色休閑農業農創產品文化的打造可以充分挖掘當地具備鄉村的地域性特色資源,以特色文化創意賦能休閑農業,既推動了鄉村產業振興,又盤活了當地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休閑農業穩健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力保障,當地政府、休閑農業經營者與當地村民要通力合作,共同建設與維護鄉村地區的區域性基礎設施。據調查,河南省休閑農業總體上具備都市、景區依托性,游客多以自駕車為主。若想保證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就要做好景區交通,比如路面硬化、停車方便、公交延伸等。另外,休閑景區要確保為游客提供住宿設施、飲食設施、娛樂設施、衛生設施,給游客提供舒心的休閑體驗。
由于休閑農業經營者與從業人員多為當地人員,其經營方式與服務意識欠缺,當地政府可牽頭為企業與高校之間搭線,借助高等院校師資與大學生志愿者對其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與引導示范,提升其借助互聯網自媒體對景區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更好地服務游客。另外,休閑農業經營者要結合當地實際游客數量,通過自媒體渠道多方合力做好宣傳工作,合理安排工作人員,提升景區接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