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兒童年齡較小,耳咽管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比較短、平,在生活中,一旦鼻、咽受到感染,病原體很容易經耳咽管進入中耳,進而引發中耳炎。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病癥,據統計,約一半的小兒都患過中耳炎。中耳炎的發病率如此高,作為家長需要了解這一疾病,掌握其護理和預防的方法。
中耳炎即中耳黏膜發生的炎癥,是累及中耳部分或全部結構的炎性病變,常見于兒童群體。本病常見癥狀有:(1)疼痛。年齡較小的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耳朵不適,經常會扯耳朵哭鬧,在進行吞咽、吮吸動作時,哭鬧更加嚴重,甚至因疼痛而難以入睡。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兒童,會說自己的耳朵像被燒一樣疼痛。(2)耳朵流膿。患兒發炎的耳朵里流出黃色帶血絲的液體或膿液,這時患兒往往存在鼓膜穿孔現象,即鼓膜出現了小洞,但可以自愈。(3)發熱。中耳炎患兒常常會出現突然發熱癥狀,體溫可上升至38~40℃。(4)聽力下降。年齡較小的兒童表現為對聲音反應敏感度降低,大一點的兒童常常會說自己耳朵聽不清楚等。
(1)上呼吸道感染:即為感冒,病毒經過鼻腔和咽喉進入到人體,可引起口鼻咽部黏膜發炎,咽鼓管充血水腫,導致不通暢發生中耳炎。
(2)腺樣體肥大:腺樣體位于咽鼓管通向鼻腔的開口處,腺樣體過大時會阻塞咽鼓管開口,導致咽鼓管閉鎖,進而引起中耳炎。
(3)逆行性感染: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咽鼓管基本是水平的,容易導致鼻腔的細菌進入中耳。因此,兒童容易因為鼻腔的感染,如鼻炎、鼻竇炎而導致中耳炎。
(4)其他原因:如過敏體質、嬰兒平躺喝奶等原因,與中耳炎的發生也具有一定關系。
中耳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家長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相應的抗生素和耳朵滴藥等治療。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等,切忌盲目亂用抗生素。滴藥時,如果患兒的耳朵有流膿癥狀,應先用3%雙氧水清潔耳道后再滴藥。滴藥后要側臥,待藥液滲入組織后再起身活動。
治療期間,患兒需要保證清淡飲食,可選擇一些具有清熱功效的食物,如絲瓜、黃瓜、芹菜等蔬菜。避免游泳,在患兒洗頭、洗澡時也要注意,避免污水進入兒童耳道。由于中耳炎患兒會出現耳朵疼痛的癥狀,影響患兒休息,因此,家長應多安撫患兒,使患兒能夠多休息。中耳炎的發生與感冒和細菌感染有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給予患兒干凈衛生的環境,指導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感冒和細菌感染的發生率,以避免中耳炎病情加重。
(1)指導兒童學會正確的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時要溫和而不要用力過猛,避免引起耳朵感染。另外,應避免兒童捏住鼻子強忍噴嚏,因為這樣會使感染進入耳朵。
(2)注意喂奶喂食姿勢。避免嬰兒仰躺的時候喂奶或其他嬰兒食品,因為躺著吞咽時,液體會流入耳咽管并聚集,為細菌提供滋生場所。
(3)避免二手煙。香煙會刺激鼻腔通道和中耳腔的內膜,進而干擾耳咽管的正常活動,相比無煙家庭,和吸煙者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患中耳炎的風險更高。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應避免抽煙,使兒童遠離二手煙環境。
(4)做好保暖。天氣寒冷或氣候變化劇烈時,要注意給孩子防寒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5)做好防水措施。在給兒童洗頭、洗澡時,應注意防止污水流入兒童耳朵,游泳后也應注意用棉簽幫助兒童吸干耳朵里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