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
首先,患者去醫院時要穿著袖口寬松、柔軟舒適、沒有裝飾物的便于脫換的衣物、鞋襪。掃描前摘除檢查部位處含有金屬的各種物品,包括:項鏈,帶有亮片、拉鏈及金屬鈕扣、搭扣的衣物,皮帶,手機,鑰匙及貼敷膏藥等,以免產生密度很高的、明暗相間的黑白條紋放射狀金屬偽影,遮擋、掩蓋檢查區域,影響組織結構、病變顯示和強化程度判定。體內有固定金屬物恰好在檢查范圍內的,提前告知醫生、技師,可采用去“金屬偽影”掃描技術或者選用其他檢查方法。如果穿著不適合,脫下來又無隨手可更換的衣物、鞋子,可以換用檢查室備有的、經過嚴格滅菌消毒的病號服、拖鞋。
其次,檢查前日晚餐宜清淡飲食及忌酒,以防止胃內存在不易排空的食物。檢查前4~6小時禁食米飯、饅頭等主食類食物,及水果、牛奶(含有顆粒物)、小食品類零食。因為 CT增強掃描要往靜脈內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它的不良反應之一是嘔吐,禁食可以防止胃內容物吸入氣管。但是可以喝水,一是因為碘對比劑是經腎臟排泄的,多喝水是為了保護腎臟,增加腎臟血流量、尿量,加快碘對比劑排出;二是充分充盈胃腸道、膀胱,可以更清晰顯示一些發生在黏膜褶皺的病變,尤其是小病變,如膀胱癌前病變“息肉”,強化后與不強化的尿液之間密度差增大,更容易檢出;三是充盈后的胃、腸及膀胱輪廓顯示的非常清楚,能更好地和鄰近肝臟、胰腺脾及子宮、前列腺、部分盤踞腸管和病變區分,避免把空虛、萎陷的它們誤診為“占位性病變”或被鄰近惡性病變侵犯。與CT平掃不同,CT增強掃描前不能口服含碘對比劑的水溶液充盈胃腸道,以免強化的病變與腸腔密度近似而遺漏。同時還要少吃增加食物殘渣、腸氣的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食物,掃描前一周內不做硫酸鋇劑及其他造影劑的胃腸道、其他腹部臟器造影,以免大量糞便、腸氣、殘留的鋇劑、造影劑影響圖像質量,干擾診斷。
前面說了,做CT增強掃描要往靜脈內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90%以上的碘對比劑都要經腎臟排泄掉。腎功能正常的人,大部分都能在使用后的20~24小時排泄掉。但由于碘對比劑的滲透性、黏滯度高于血液,這會引起腎臟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間接延長它的存留,增加腎臟負擔,有引起對比劑腎病的潛在風險。如本身有一些慢性病包括腎臟疾病、糖尿病、腎臟手術后、痛風、高尿酸血癥、心衰、高血壓、肺動脈高壓、鐮狀細胞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等,常造成腎功能損傷,使其“帶病”工作,這種情況下,使用碘對比劑,猶如“雪上加霜”,可能會加重腎臟損害,如糖尿病伴有腎功能損害時,不能有效地清除雙胍類藥物,會導致乳酸性酸中毒,所以服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要做CT增強,需停藥48小時。原則上講,若存在或使用了影響腎功能的疾病或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CT增強前應該先檢查腎功能,如果有損傷,慎做這個檢查或預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護腎功能,減輕損傷;嚴重腎衰者禁止做CT增強。若無其他檢查方法可替代,“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得益大于風險,可使用常規單次診斷計量。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主要物質,甲亢時,甲狀腺素合成增多。CT增強后血液內碘含量增加,將促使甲狀腺合成更多的甲狀腺素,所以甲亢患者不能做這個檢查,以免影響、加重病情,尤其是活動期,會誘發甲狀腺危象,威脅生命。此外,碘對比劑也會加重某些藥物不良反應,如增加癲癇類及精神類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故此類群體要做CT增強,需停藥24小時。
在檢查前30分鐘左右,護士要在患者前臂、手背或足背靜脈預先扎一個針,建立一個注藥通路。這個針學名叫“留置針”,顧名思義,它可以在靜脈血管內保留一定時間(2~3天),針體比常用的靜脈點滴針稍粗,但是比較柔軟,所以扎針部位活動范圍可以稍大些,不用像在靜脈點滴時,時時憂心“滾針”。留置針末端連接一個“三通管”,不打藥時,都蓋著封閉帽,打藥時,其中的“二通管”和高壓注射器連接,分別用來注射碘對比劑和生理鹽水,余下的“一個”,用來在發生意外情況時推注搶救藥物。
掃描時,技師會使用高壓注射器將碘對比劑以3~5毫升/秒的速度通過留置針打進靜脈血管內。由于注射壓力較高,若血管條件不好,或針尖輕微滑動就有可能損傷血管壁,發生碘對比劑“外滲”到血管外的意外,發生率0.1%~0.9%。如果是在打藥過程中即刻發生了大量的對比劑“外滲”,其后果一是減少了到達檢查部位的對比劑總量,影響增強效果,或者不能診斷,需要擇期重新掃描;二是使血管周圍組織局部壓力增加、充血,引起打藥部位局部腫脹、疼痛及皮膚蒼白。另外,碘對比劑進入血管瞬間,有些人會產生不適,如口苦、喉嚨癢、咳嗽和熱感等,這些異常感覺會讓一部分患者驚慌失措、扭動身體,甚至大喊大叫,停止“憋氣”而導致檢查失敗。再者,在掃描過程中,碘對比劑的類過敏不良反應,如蕁麻疹、皮膚瘙癢、潮紅、惡心、輕度嘔吐及喉頭水腫、低血壓等,也可能很快出現,有某些藥物過敏史、蕁麻疹和哮喘之類的過敏性疾病、海鮮(蛋白)食物過敏的人更容易發生。曾經對含碘對比劑有過不良反應的人,嚴重程度可能性明顯增加。
掃描結束后,一般觀察30分鐘后無異常反應即可離開醫院。如果在打藥過程中,出現碘對比劑外滲或類過敏反應,觀察時間要適當延長。少量碘對比劑“外滲”時,在掃描過程中、留觀時間內都可能發現不了,在離開醫院后數個(2~4)小時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現局部腫脹、疼痛,要立刻“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并局部普通冷敷”,同時馬上就醫;若是在掃描過程中出現大量對比劑外滲,雖然經過護士立即處理,回家后也要嚴格按照醫囑護理,如注射部位局部有出血紅斑、水腫、水皰、潰瘍或壞死,需立即就醫;有遲發類過敏反應出現者,可遵醫囑口服常見的抗過敏藥物,多喝水,并與醫生聯系,服用二甲雙胍、抗癲癇類及精神類藥物者,分別于檢查后48小時、12小時后恢復用藥;做完檢查后24小時內,要多喝水或生理鹽水(100毫升/小時)或(和)多吃增加尿液的飲食,增加腎臟血流量、尿量,稀釋對比劑濃度,加快排出,減輕腎臟損傷;老年人或腎功能不好的,依照醫囑,在心功能條件允許情況下,可選擇靜脈點滴生理鹽水。如需重復CT增強掃描,兩次使用碘對比劑間隔時間最好是14天,以減低腎臟損傷、降低對比劑腎病風險。
總之,了解CT增強掃描前后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是保證該檢查順利完成、獲得優質圖像及最大程度減輕碘對比劑副反應、減少醫患糾紛隱患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