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婷

“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10年間,從中國內陸到歐洲大陸,從太平洋沿岸到地中海周邊,一座座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豐碑被鑄起:“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主體框架基本形成;光纜、衛星等通信設施建設使各國信息交流合作有了基礎;與石油、天然氣及與電力相關的能源設施建設也有序推進,大大促進了區域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互通。這些發展成果,讓“一帶一路”沿線各國40多億人民跨越地理的阻隔,被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設施聯通成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動發展的重要通道,也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性支撐,帶動沿線百業興旺。加之資金融通為設施聯通注入的不竭動力,從歷史的原點到未來的起點,下一個10年,悠悠絲路將愈加通達通暢。
成績斐然的先行領域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倡議“五通”建設中成績斐然的先行領域,在其施行過程中,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被具體化為公路、鐵路、航運等領域的聯通項目,成為跨境合作的動力基礎。
通過設施聯通建設,世界人民看到了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日夜奔馳在古老廣闊的亞歐大地上,沒有新建一寸鐵路,卻通過設計定時、定點、定回程的制度,打通了亞歐大陸上鐵路運行機制,創造出亞洲與歐洲國際運輸的新格局。現在,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亞洲11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從一條鐵路線到一張運輸網,搭建起沿線經貿新平臺,保障著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2019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印發,該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風生水起。截至2023年9月18日,2023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送集裝箱貨物已突破60萬標箱,增速喜人,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2021年8月1 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與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銜接,鐵海聯運貨暢其流,“一帶一路”設施聯通兩大旗艦項目“雙翼齊飛”,助力沿線國家探索出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道路。
10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許多階段性成果,大批互利共贏項目成功落地給當地帶來了龐大的市場機會。中國駐印尼大使陸慷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雅萬高鐵項目75%以上的服務和采購都在印尼當地,對本地供應鏈和勞動力就業拉動作用明顯。而中老鐵路自2021年12月開通運營以來,更是累計招聘了超3500名老撾員工,在物流、交通、商貿、旅游等行業間接增加了10萬余個就業崗位。
能源設施領域的互通建設,也讓沿線國家的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3年之前,柬埔寨全國電量缺口超過20%,由于使用高成本的柴油發電和進口電力,柬埔寨民用每千瓦時電的價格最高達到0.9美元,停電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在中方援建的額勒賽水電站竣工投產后,目前柬埔寨居民用電價格已降到每千瓦時電約0.16美元,從用不起電、不敢輕易用電到放心用電,柬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此外,匈塞鐵路、肯尼亞蒙內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俄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一個個“國家地標”和“民生工程”由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建起,設施聯通成為了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沿線的國家與地區逐漸改善積弱的基礎設施,修建起通往富庶和繁榮的道路。
資金融通,為“一帶一路”注入源頭活水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所志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硬聯通”讓“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然而,涉及到這么多國家、如此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
2013年10月,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表示愿意為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該倡議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印尼等東盟國家的積極回應與支持,設施建設成為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最大的交匯點,中國也因此站上了世界金融舞臺。
多年來,中國積極推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等各類投融資平臺、機構的成立和運行,通過簽署多個諒解備忘錄,建立“一帶一路”PPP(即私營企業、民營資本和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機制等方式,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金融通力度,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園區建設和貿易暢通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開展多邊金融合作。目前,亞投行已成為全球僅次于世界銀行的第二大國際多邊開發機構,成員數量增加到106個,覆蓋了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而截至2022年底,絲路基金投資項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諾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
資金的融通催生了重大項目的誕生,以中老鐵路為例,該項目出資比例以成立雙方合資公司即中老鐵路有限公司的股權份額確定,其中中方出資70%,老方出資30%,中國進出口銀行向老撾提供30年期低息貸款,鐵路由中老雙方共同開發、管理和經營,穩定可靠的金融支持使滿載中老兩國人民的友誼列車,順利奔馳在山水之間。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其研究中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末,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近80家一級機構。可以說,“一帶一路”10年,不僅是設施互聯互通的10年,也是資金流通更為順暢的10年,“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資金支持,日益成為共建國家發展所依托的重要助力,金融血脈的暢通,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源頭活水。
鋪就可持續發展的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作為“一帶一路”共建的優先方向,近年來各參與國設施聯通的水平大幅提升。六大經濟走廊、鐵路、公路、港口等方面的建設都有了長足進展,一個更加高效且促進跨區域資源流動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
現階段,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仍存在大量互聯互通的需求,特別是亞歐大陸的內陸國都希望實現陸海聯通,國際產能合作具有非常廣闊的挖掘潛力。近些年,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東盟國家更是紛紛推行了一系列與基礎設施相關的經濟刺激計劃,國家層級的建設、資金、勞動力等需求成為推動行業恢復發展的關鍵動力。如印尼于2022年1月提出新建首都計劃,馬來西亞推出“第12個馬來西亞計劃(2021—2025)”,重點刺激交通、可再生能源以及水利等領域的新一輪發展,而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的實施,中國—東盟雙方也將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領域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可見,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減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推進,作為亞太經濟發展動力之一的東南亞國家,將是中國未來繼續投身海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對外工程承包業務的重要國際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設施聯通建設10年來,中國積極履行環保責任,一批批清潔、高效、質優的綠色能源項目點亮了沿線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之路。中資企業在低碳合作方面擁有先進技術和最強性價比,可在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領域加大投入,大幅提升綠色低碳設施聯通水平,深入挖掘廣闊的市場空間。
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繼續深耕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布局,深化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還有更多減貧之路、發展之路與綠色希望之路將被鋪就。
聯系編輯:89324115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