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偉,徐環宇,邵 超,劉 娜,李國成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羽衣甘藍為2 a生草本植物[1],喜冷涼氣候,極耐寒,生長勢強,可忍受多次短暫性霜凍[2],是一種高營養、易栽培的新興高檔蔬菜,開發利用價值很大。每100 g嫩葉中維生素C含量153~220 mg、熱量僅為209 J[3],可與青花菜媲美,是一種減肥和健美的理想食品,被譽為蔬菜女王。羽衣甘藍不僅可以食用,有的品種還具觀賞性價值,是秋冬季節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以引進的13份國內外羽衣甘藍品種為樣本,通過對其豐產性、適應性及其觀賞性試驗研究,篩選出適于本地區食用的羽衣甘藍品種,同時篩選適于可觀賞品種,豐富白城市蔬菜種類的同時,為白城及類似地區城鎮綠化美化提供植物資源。
試驗材料為13 份引自不同地區的品種,其中Y1-紅寶、Y2-斯寶原產地為荷蘭,Y3-白孔雀、Y4-紅孔雀、Y5-紅色名古屋、Y6-紅鷗、Y7-白鷗、Y8-紅鴿、Y9-白色名古屋、Y11-雙色鶴、Y12-白色魯西露、Y13-玫紅色魯西露原產地為日本,Y10-貝塔來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試驗基地設于白城市農科院院內,土質為砂壤土,肥力中等偏上,pH 值在7 左右。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降低試驗誤差,小區行長12 m,行距0.6 m,株距0.4 m,3壟為1小區,每小區3次重復。
1.3.1 田間農藝性狀調查
初次采收時對各個品種甘藍的株高、莖粗、冠幅和葉形等指標進行數據記錄,在植株心葉轉色后對變色冠幅、葉色以及葉片發生凍害時間進行數據記錄。
1.3.2 田間測產方法
在羽衣甘藍下部葉片具有最佳食用性質時開始采收,10 d左右采收1次,確定每次采收質量,將幾次的測產結果進行合計,折算出單位面積的產量。
春季進行細耙、平拖,播種前10 d 左右起壟20~30 cm,施入腐熟的有機肥15 000 kg/hm2、禾生財中微肥100 kg/hm2、硫酸鉀肥50 kg/hm2、二銨30 kg/hm2、硅鈣肥100 kg/hm2。3 月30日在溫室進行播種,5 月16 日進行田間移栽,定植后根據土壤墑情澆水,如有缺苗、死苗,要及時補苗,緩苗后應及時中耕鋤草,追施少量氮肥,進入生長旺期后少量多次地追施磷酸二氫鉀,利于生長和提高品質。植株發生霜霉病時,及時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在蚜蟲初發時,可噴40%的氧化樂果1 000~1 500倍液進行防治。
13種供試羽衣甘藍農藝性狀田間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羽衣甘藍農藝性狀田間調查表Tab.1 Field questionnaire of agronomic traits of Brassica oleracea
由表1可知,不同羽衣甘藍品種各個性狀間差異較大,株高30.7~103 cm,Y11最高,Y2最矮;Y1的莖最粗為1.37 cm;冠幅最大為77 cm,Y11、Y12、Y13冠幅較小,均<20 cm,而且葉片較小、偏硬,食用性較差,為純觀賞型羽衣甘藍;Y1、Y2、Y10無變色心葉,觀賞性差,為純食用型羽衣甘藍,其余品種兼具食用和觀賞型;裂葉品種Y3、Y4的植株相對較高、冠幅較大;Y4心葉為紫色,相對于Y3的白色,Y4更具美感,顏色層次分明,猶如孔雀開屏,而且不接球,較耐-5℃低溫,觀賞性強;Y5株高較矮,可作為花壇點綴之用;Y6與Y8的心葉分別為為粉色和紫色,顏色鮮艷,亮麗多彩,繁葉似盛花,觀賞效果及佳,但Y8耐低溫性差,葉片遇到低溫易發生凍害,影響觀賞美感,而Y6對低溫抵抗較強,觀賞期長;對于純觀賞型羽衣甘藍,Y12的變色冠幅最小,觀賞性較為一般,Y11、Y13的外觀形如牡丹,優雅圣潔,艷麗嫵媚,視覺沖擊強,其中Y11的耐低溫性最強,11 月10 日葉片發生凍害,觀賞時間最長;Y13的花朵在11 月初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傷,葉緣枯黃,觀賞期相對較短。
定植后25~30 d,大葉長出7~8片,再生出心葉,即可采收嫩葉。從下部葉片開始掰取可食的嫩葉,留下心葉繼續生長,最下部不可食的老葉可去除。不同品種的田間測產結果具體見表2。由表2 可知,不同品種間產量差異較大,Y22 a平均產量均超過60 000 kg/hm2,平均產量62 638.67 kg/hm2;其次是Y10和Y1,折合產量分別為58 482.28 kg/hm2和56 199.69 kg/hm2;Y8的產量最少,為38 294.38 kg/hm2。
表2 2021年—2022年羽衣甘藍產量統計表Tab.2 Statistical table of Brassica oleracea production in 2021 to 2022
羽衣甘藍兼具食用型和觀賞型,市場應用前景廣闊。何永梅[4]研究認為皺葉型更受消費者歡迎,王藝蓉等[5]研究認為食用型羽衣甘藍品種,需要在采收時長、產量與口感方面進行考量。本試驗引進13個羽衣甘藍品種資源,通過對其農藝性狀、耐寒性、觀賞性及其產量等指標開展篩選試驗,最終選出食用型羽衣甘藍1 份,品種為Y2-斯寶,該品種葉片皺、葉嫩綠,烹飪后口感香脆,且產量遠高于其他品種,為13個品種里最佳的食用型品種。孫德舉等[6]、劉秀云等[7]研究認為耐寒性是影響羽衣甘藍觀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耐寒性強的品種在低溫時節觀賞性好。在本研究中Y6-紅鷗、Y8-紅鴿雖然觀賞性較好,但耐寒性差,入秋后花頭易發生凍害,而Y11-雙色鶴耐寒性最強,葉片表面有白霜,似身披一層薄薄的白紗,葉色優美潤澤、鮮艷誘人,花期時間長,是最佳觀賞型品種。同時,該品種花頭明顯,莖稈亭亭玉立,未來可以在景區、廣場顯要位置布置花壇圖案,還可以與修剪整齊的灌木交相輝映,為白城的初冬增添亮麗的風景。本試驗為單點2 a 試驗,但品種的綜合性狀可能會受環境條件影響,還需要進一步開展多點多次試驗,觀察品種的穩定性,以便進一步進行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