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21 世紀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影響這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根據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規模為10.51×108人[1]。互聯網在改變信息傳播和社交方式的同時,也為經濟活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機會,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關系國計民生。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互聯網+”農業成為新的農業經濟形態。2015 年7 月4 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提出了“互聯網+”的11 項重點行動,其中就包括“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山西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小雜糧的重要產地之一,”互聯網+”農業發展對于山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未來的發展潛力仍然巨大。“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社會生活各個行業和領域進行深度融合,通過推動技術進步經濟效率提升和社會組織方式的變革,促進社會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所謂“互聯網+”農業,就是利用互聯網和數字信息技術廣泛改造農業生產、農業流通、農業金融、農業技術、農業市場、農業文化等各個領域,優化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各個環節,銜接農業生產經營要素,促進農業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網絡化的轉型,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農業產品品質,推動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實現農民增收、創收,最終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見圖1。
圖1 “互聯網+”農業模式Fig.1"Internet+"agricultural model
“互聯網+”農業作為新興的農業形態,相較傳統農業表現出極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5 點:一是互聯網思維,強調用互聯網思維經營農業,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有效解決傳統農業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農產品供需雙方直接有效對接,用信息、大數據、云計算等助推農業的個性化生產和集約化生產;二是技術創新,強調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如對農作物生產過程中水分、養分、溫度、肥料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分析調整,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技術服務難題;三是精準化生產,通過互聯網形成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實現精準化生產,與市場進行精準化對接;四是質量溯源,通過“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掃碼可以即時了解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五是產業融合,互聯網與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帶動大農業的發展。
山西省地形復雜,氣候多變,物種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特色鮮明。雜糧、畜牧、干鮮果、蔬菜、釀造業中外聞名,被譽為雜糧王國、生態牧場、果菜基地、酒都醋鄉。山西省南部地區可滿足一年兩熟、兩年三熟農作物生長要求,是優質冬小麥和棉花生產區;中、北部地區是秋糧產區,一年一熟,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谷子、燕麥、胡麻和雜豆等;東西兩山海拔高、氣候冷涼,適宜發展紅棗、核桃、蘋果、梨、葡萄等干鮮果和中藥材;北中部地區還屬于半農半牧區,適宜發展牛羊等草食畜。
近年來,隨著山西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總產值實現穩定增長。2021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 134.02×108元,比2020 年增長了10.24%。其中,農業產值1 223.14×108元,比2020 年增長了13.70%,在全省農林牧漁業中占比57.32%。二是農作物播種面積呈小幅下降趨勢,糧食產量增長明顯。整體上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和糧食作物、油料、棉花的種植面積在2011—2019 年間呈現出小幅下降趨勢,2020—2021 年略有回升。2021 年,山西實現夏糧面積、總產、單產“三增”,增幅均高于全國數值,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通報表揚。三是造林綠化工作取得明顯的進展。近年來,山西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2021 年年末森林面積322.8×104hm2,森林覆蓋率20.6%,比1949 年2.4%的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8.16 個百分點。2021 年林業生產總值為159.80×108元,比2010 年的63×108元翻了1.5 倍還多。大量的大棗、核桃、酥梨、蘋果等經濟作物和種類繁多的中草藥給林業產業帶來了較大的創收。2021 年以來,交城縣實施沙棘林改造500 hm2,形成了沙棘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四是畜牧業生產邁向專業化現代化發展軌道。山西省積極推進“一縣一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的發展,積極構建專業化現代化的畜牧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打造大草場、大園區、大龍頭建設。2022年畜牧業產值602.8×108元,占農業總產值比例超過30%[2],比1949 年的9.1%上升了20.9 個百分點。五是漁業生產迅猛發展。歷史上,山西漁業僅在沿河兩岸有一些零星的捕撈活動,產量很少,生產極其薄弱,居民食魚基本依靠外省調入。改革開放以后,山西認真貫徹“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發展的方針,大力發展“池塘養魚”和“網箱養魚”,有力地促進了漁業生產的迅猛發展。2021年全省漁業產值達到9.12×108元,水產品總產量5.1×104t,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全省機械化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底,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 595.26×104kW,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率達到72.6%,比“十二五”末提高了7.6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2020年底,山東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9×108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95%,山西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待提升。同時,山西農業機械化在區域、產業、品種、環節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顯。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三高三低”:從區域上看,平川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依舊面臨“機”“地”的雙重制約;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從作物上看,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雜糧和特色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還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3]。不充分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從農機產品供給看,中低端、單一功能機具多,高品質、復合型機具少;從科技創新看,單項農機作業技術多,集成配套的農機作業技術少;從經營主體看,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少。農機農藝融合也不夠深入,一些產業品種、栽培、裝備不配套,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不協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3%提高到2021 年的61%,增長了8 個百分點,科技成為山西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但全省農業科技進步率仍然低于全國61.5%的平均水平。自2015 年以來,山西省蔬菜的單位面積產量在逐年下降,從2015 年的50 734 kg/hm2逐步減少到2021 年的40 154 kg/hm2,減少了26.3%。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生產方式,設施農業指在環境相對可控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農作物高效生產。設施農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反應了農業科技的應用水平。“十三五”末,山西省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5.33×104hm2,其中設施蔬菜(含食用菌)約3.86×104hm2,設施水果約1.46×104hm2。但是,山西省設施農業的發展還面臨規模不夠大、產業布局不夠科學、裝備水平有待提升、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體系不太健全,全產業鏈發展水平有待加強、要素支撐不夠強,資金人才保障與產業發展需要不匹配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難題。
農業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山西農業在產業鏈方面存在著明顯短板。一是產前環節認識不到位[4]。2016年全省農村生產經營人員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占比89.3%,農民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上缺乏專業的辨識能力,不能準確地識別種子、化肥、農藥等的特點,一旦出現認識不到位,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二是產中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2021年,農業產值在山西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占比達到57.32%;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90.2%,油料、棉花、藥材等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僅占8.9%,導致了山西農業產品的價值挖掘能力不足。大多數農戶缺乏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深加工合作機制,只是低價出售初級農產品,不能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三是產后市場有效對接能力不足。山西農業的生產仍然是以家庭為主的分散經營方式,存在著嚴重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方面,農戶普遍根據自身需求特點自行決定生產品種和生產規模,不能很好迎合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存在管理水平低、規模較小、投資產品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這些導致了產銷不能實現有效對接。此外,在農業產銷對接中還存在著短視行為,缺乏長效合作機制。
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山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山西一些偏僻的、經濟薄弱的農村區域,沒有基礎設施作為支持,農業生產產品質量較低,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2018年末,山西省通公路的村占98.7%,通村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的村占64.9%,村內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的村占87.5%,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的村占97.4%。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重修路輕養護情況,很多農村的公路只有五六年使用壽命,沒有修整的公路使得交通仍然不順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山西具有山地多、村落分散的地形特點,有些村和村之間的距離較遠,物流運輸不便,使得大部分快遞僅到達鄉鎮,直接到農民手中的很少。2018 年末,山西全省僅有19.6%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3.5.1 農業信息化設備較為落后
目前山西省4G 網絡覆蓋率已經提升到100%,基本實現了城鄉“同網同速”,實現了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但是,農村家庭擁有的信息化設備遠遠落后于城鎮家庭。2021 年,調查居民每百戶擁有的固定電話的數量,農村家庭占城鎮家庭的69.7%,計算機設備數量為城鎮家庭的49.36%;尤其是接入互聯網方面,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數量比例不足城市的50%,2021年末山西省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的信息化設備數量見表1。
表1 2021年末山西省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的信息化設備數量Tab.1 The number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 owned by every 100 households in Shanxi Province at the end of 2021
農村電網改造方面,2018 年末全省通電的村的比例為99.7%,仍有個別山村沒有通電。2021年,城鎮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為2 538 元,農村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為1 332 元,城鎮居民交通通信支出為農村居民同樣支出的將近2倍。
3.5.2 獲取的農業信息資源有限
當前山西省農村的信息資源服務僅限于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和新技術的傳播,對于農產品價格、農資服務、農產品行情、農業大數據等的信息資源開發較少,聯系本地實際的農業信息資源甚至是空白。
3.5.3 農業信息宣傳不到位
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靠開會、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培訓班、電視新聞等傳統方式傳播,大多信息是蜻蜓點水式傳播,不能深入到農戶,宣傳達不到預定的效果。
“互聯網+”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將互聯網技術深植于農業生產全過程,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業各環節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由以前農民憑借自己務農的經驗以及對天氣變化的掌握情況,對農作物進行澆水、施肥、打藥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數字化的控制、澆水、施肥、打藥全部機械化完成;由原先需要人力畜力完成的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全部轉變為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借助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農業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對農業生長環境進行實時掌控農作物生產狀況,對溫度、濕度、光照度、病害蟲等提前預知,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防控。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改造山西傳統農業,提升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農業管理的精細化,改善農業生產方式,節省農業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為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首先,農業科技創新者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公開共享自己的項目,吸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集群、電商營銷平臺、政府相關部門等參與進來,共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和推廣應用。其次,“互聯網+”農業產生了大量的農業生產經營數據,這些數據蘊含著農業生產、銷售過程中的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農業科技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的手段,發現隱藏在農業生產經營數據背后的規律和趨勢,加強對現代設施建設技術、生物技術、管理技術、冷鏈保鮮技術、智能信息技術等農業科技的研究,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撐。再次,農業科技人員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放的數據和資源,將自己擁有的農業科技創新產品或服務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最后,農業科技人員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數據分析,把握國內外消費的新趨勢,指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有針對性地制定營銷策略、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以國際視野布局、區域特色施策、品牌產品推介,開拓國際國內大市場,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融入和競爭力提升。總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也為科技創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不僅降低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本和風險,還加速了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提高了農業的效率和效益。
通過發展“互聯網+”農業,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物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等貫穿于農業產業之中,重新打造農業產業鏈,將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實現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推動“大農業”的發展。一方面“互聯網+”農業發展可以前伸后延,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生產。農業生產經營者積極向前延伸產業鏈條,借助當地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農戶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農業企業可以開發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按訂生產,按需加工,將農業與加工、倉儲、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有機銜接起來。另一方面“互聯網+”農業發展可以實現左右延伸,將農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養老、觀光農業、線上農業、體驗農業等緊密連接起來,實現農業產業鏈重組和價值鏈重構,借助數字化手段形成系統的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村產業的多元化。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山西可以加強交通運輸、供銷、郵政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供銷社、電商企業、郵政等優勢,進一步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可以通過建設高速暢通的網絡基礎設施,推動農村地區和城市同步進入信息互聯網時代,讓農民實時獲取市場信息,了解科技知識,進行農產品互聯網交易等,促進農村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普及;可以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農業形態推動餐飲、文化、景觀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幫助農村建立和完善配套設施體系;可以通過智能家居、在線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方式推動農村地區生活方式的數字化轉變,促進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最終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推動山西“互聯網+”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業信息的及時傳播,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及時對市場需求和價格信息進行了解,調整生產計劃,實現產銷有效對接;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借助互聯網平臺,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獲取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例如新的養殖技術、種植技術、農業機械等,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向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咨詢、學習、交流,及時將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農業操作過程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互聯網+”農業的信息傳遞具有成本低、時效性強、便利性等特點,農業供需雙方都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實時的信息資料,省去了中間環節,節約了農產品的交易成本。
“互聯網+”農業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下的農業生產力大變革。順應互聯網潮流,推動山西發展“互聯網+”農業是實現山西農業現代化、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