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鵬
(甘肅省水利廳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目前,水資源匱乏現象已經對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尤其是對農業的沖擊最為嚴重。隨著農機生產規模的擴大,對農田的需求也相應增大,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和使用。若對節水灌溉技術有所忽視,仍然采用傳統大水漫灌方式,必然會浪費大量水資源,甚至會導致地下水資源因過度開發而破壞水環境系統平衡,最終使農業轉型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分析節水灌溉有重大意義。
滴灌技術是一種典型的農業節水技術,它可以通過管道、穩流器等裝置,將水分通過管道和穩流器輸送到土壤中,并在土壤中進行水分的灌溉。同時,將劃分施加到農作物根系位置,從而促使水資源最優配置與利用,避免不必要浪費。在實際應用當中,對滴灌設施合理配置,能夠延長滴灌設施使用壽命,充分限制土壤水分蒸發。滴灌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實現對灌溉用水的精確控制,促進農業節水作用發揮的同時,為我國水資源合理運用打下堅實基礎。
噴灌技術分為固定管道、平移和滾動三種。此技術主要是利用抽水或天然的落差來進行灌溉,將水分從田間直接輸送到農田,把微小的水分噴灑到田間,達到分步灌溉的目的。在常規的環境中,噴淋技術具有節能降耗、均勻灌水等優點,可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地貌環境,但其造價昂貴,而且容易被強風吹襲,需要進行改進。
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是一種環保型技術,主要是針對雨水資源進行回收利用,與新時代節能降耗需求相匹配,但是與氣壓類型節水灌溉技術相比較,此技術具有更大局限性,只能在半干旱、干旱的地方使用。同時,雨水收集和處理可以減少水的損失,并可以防止土壤侵蝕,對保持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夠為我國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從現階段灌區農業水資源管理實際情況角度上來看,大部分農戶對于節水灌溉的認知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盡管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水利的政策和法規,并制定了相關的控制指標,但受多種原因的制約,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這就造成了相應的政策和規范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貫徹。與此同時,有關的配套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農村水資源利用的傳統體制限制了農民節水觀念,養成了“大水漫灌”的觀念,導致水資源受到很大浪費。并且,灌區水資源普遍存有多機構管理現象,導致職能不清,且部門之間職能也存有重復,對于節水灌溉工作順利開展有著不利影響。
灌溉用水效率與作物的生長品質直接相關,是節水灌溉的重要內容。故而在不浪費水資源前提下,需充分考慮農作物生長特性,確保灌溉合理性。但是在實際當中,多數農民缺乏足夠的農業技術知識,造成嚴重水資源浪費。
一些灌區的農業生產早已形成“大水漫灌”的局面,而且水費和水利系統還不夠健全,尤其是在資源比較多的地方,傳統的灌區水利觀念和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難以在短時間內轉變。站在實際角度上來看,雖然部分地區采用了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但由于其使用的規模較小,而且缺少對其進行監督,導致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并且,大部分灌區上級主管部門也并未建立具有較強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激勵與監督制度,資金無法持續頭大,雖然現在有了一些水利設施,但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所以很難做到全面的維修。
農戶對于節水灌溉技術的認知水平與節水灌溉技術能否得到合理運用有著直接關聯。因此,各灌區應加大節水灌溉技術宣傳力度,促使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重要性形成明確認知,并營造良好節水灌溉氛圍,使節水灌溉技術自身作用與能效得到充分發揮,在使農業生產灌溉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將水資源損耗降至最低,促使我國農業發展的同時,切實做到兼顧環保。
在應用節水灌溉技術過程中,需確保實現精準灌溉,相關工作人員應對農作物生產所需水資源精確計算,特別是針對特色農業,應加大產業化經營與全面布局力度,確保節水灌溉相關操作具有較強可行性。同時,在節水灌溉技術使用過程中,水資源管理人員需明確諸如蒸騰、蒸發、深層滲透等必要植物水資源消耗知識,從而避免農作物發生缺水現象。除此之外,主管部門也需建立完善節水灌溉制度,在與當地氣候、水資源條件相匹配前提下,確保灌溉方案具有較強科學性與合理性,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周期所需灌溉次數嚴格控制,在提升當地農作物產量的同時,切實實現區域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為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開展灌區農業水資源管理工作時,若想確保灌溉技術合理使用性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則需以相關部位作為媒介。相關部門需深入調查研究灌區的現實情況,制定具有較強科學性、合理性、針對性的灌溉政策,并與區域經濟實際發展水平相結合提供專項補貼政策。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政府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運用借貸優惠政策鼓勵農戶購置并采取節水灌溉措施與技術。同時,也可通過稅收政策加快農戶節水灌溉設備購置節奏,提升節水光相關技術使用范圍,令當地水資源管理有效性得以提升。除此之外,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對于農作物生長質量與當地農業經濟有著直接關聯,伴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于水資源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如何以最少量水資源創造最大經濟效益成為現階段節水型農業重點問題。因此,當地政府部門應不斷深化水資源管理研究,對已有資源進行核實,持續推動節水灌溉技術創新,并通過具有較強有效性的管理方式,促使各灌區之間能夠相互聯動補充,促使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并切實實現農業綠色化發展。
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不論是供水方還是用水方,皆將利益最大化作為最終目的,在此形勢下,可建設節水灌溉獎勵機制激發雙方節水意識。首先,通過向供水代為增設適宜補償獎勵,鼓勵其節水行為,使其節水積極性充分激發。其次,政府可制定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節水指標,針對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予以合理補貼獎勵。最后,制定水權理論與交換機制,運用市場交換方式促使水資源分配合理性與有效性。除此之外,農戶為農業水資源主要使用群體,若想建設民主管理制度便需農戶作為支撐。故而,在制定民主管理制度過程中,需賦予農戶一定程度管理權利,令其參與積極性與管理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且提升節水灌溉設備與技術應用范圍,切實提升農業發展環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