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愛蘭.興化市小麥與水稻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與推廣策略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18):-77.
摘 要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飛速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可以將糞污變堆肥,污染源變肥源。為了促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推廣應用,簡單介紹了江蘇省興化市小麥與水稻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亮點,闡述了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作用,論述了加強政府引導扶持、建立健全技術集成推廣體系、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推廣措施。
關鍵詞 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小麥;水稻;江蘇省興化市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24
近幾年,江蘇省興化市高度重視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大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在興化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明確支持開展畜禽糞肥等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推廣。在政策的引導下,當地越來越多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大戶等積極參與畜禽糞污、農作物廢棄物再利用活動,為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積累了充足經驗。因此,探究興化市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與推廣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1 發展亮點
1.1 小麥
興化市主要選擇“配方肥+腐熟糞肥”的技術模式,固體糞肥經過統一發酵、堆制,形成合格的有機肥,然后在小麥種植時合理施加[1]。比如,在興化市戴窯鎮,以興化市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公開遴選的社會化服務主體——土亦樂有機肥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有機肥生產方負責收集周邊鄉鎮養殖場的固體糞污,并借助大型機械對有機肥進行堆置、包裝。固體糞肥經25 d的條垛發酵、后期15 d的堆制,形成合格堆制有機肥,在小麥收割后利用大型有機肥施肥機械撒施,施加量超5 700 kg·hm-2,已實施面積超3 600 hm2。
在“配方肥+腐熟糞肥”模式的運用過程中,需要貫徹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化肥減量化利用方針,根據不同地力水平選擇不同的施肥方案。一般在種植品種確定的情況下,專業人員需要測定土壤類型、pH值,以及土壤內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鉀、速效鉀、緩效鉀等養分的含量。初步確定土壤肥力等級后,優化肥料中氮磷鉀的比例,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綜合考慮生產規模、堆肥場地條件,借助槽式或條垛式堆肥,控制堆肥碳氮比為(20~40)∶1,含水量為45%~65%,pH值為5.5~9.0,并按照堆肥物質質量的0.15%±0.05%接種有機物腐熟劑。堆漚成功后的肥料作為基肥撒施到田面,并在撒施24 h內翻耕入土。
1.2 水稻
興化市水稻種植主要選擇“配方肥+沼液”的技術模式。沼液可以用作基肥,由負責企業統一收集處理周邊養殖場的沼液,收集處理后的沼液使用專用沼液運輸車在灌水的同時施入水稻田內。沼液內含有的大量氮、磷、鉀等元素及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強土壤保肥能力,為水稻根系伸展提供良好環境。比如,興化市土亦樂有機肥有限公司收集處理后的沼液,在水稻活棵后結合水稻灌水進行水肥一體化施加,用量30 m3·hm-2,實施面積超2 668 hm2,消納沼液5萬t以上。
綜合考慮施用田塊土壤性狀、養分濃度、水稻的生長期,確定沼液施加量,避免污染水體和土壤。在水稻返青夠苗前期、夠苗后期、灌漿成熟期,應著重控制沼液水分。同時針對局部田塊水稻生長后期肥力不足的現狀,測定土壤中氮磷鉀與有機質的含量,根據測定結果,定量施加沼液,滿足水稻后期生長需要[2]。
2 發展作用
2.1 經濟成效突出
興化市高度重視綠色種養循環工作。在畜禽糞肥等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推廣的背景下,興化市農業生產結構更加合理,產業發展結構更加協調,以往單純依靠種植業的發展模式演變為農林牧漁協同發展,特別是種植業與養殖業,兩者產生的廢棄物相互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實現種養統籌協調發展。2021年以來,興化市農業部門在全市推廣稻麥、果蔬“配方肥+沼液”技術模式0.2萬hm2,應用沼液6萬t,進一步加快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預計667 m2增效30~50元。
2.2 環境成效顯著
糞肥還田技術是興化市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推進的重點技術之一,2021年興化市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試點期間公開遴選9家社會化服務組織,強調由社會化服務組織集中實施糞肥還田,有效貫徹落實增加腐熟有機肥施用比例、減少化肥施加量的方針,超6 003 hm2農田土壤結構顯著改善,耕地有機質含量提升效果顯著[3]。同時,在興化市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的過程中,畜禽糞污、農業廢棄物得到集中處理,實現從源頭降低環境污染,有利于保護鄉村生態環境。
2.3 社會效益突出
由興化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可知,興化市支持種糧大戶開展畜禽糞污、農作物廢棄物再利用,減少化肥施加量、研發可自然降解地膜、降低農藥殘留是當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在上述目標的引領下,農田有害物質數量顯著減少,土壤板結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提升了作物品質[4]。同時綠色種養循環模式下的農產品單價相對較高,有利于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4 提升耕地質量
在興化市啟動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中,強調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是以糞肥就地就近消納、就近還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可在為養殖業糞污、廢棄秸稈提供資源化利用出路的同時,加快凈化耕地環境。較之化學肥料,糞肥還田不僅可以調節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而且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改良土壤排水保水性能,促進小麥種植效益提升;而沼液是一種有機固體廢棄物厭氧發酵的殘留物,富含能被水稻快速吸收的氮磷鉀、多種氨基酸、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吲哚乙酸、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等其他有益生物活性物質,合理施灌沼液,可以穩定發揮肥效,延長施肥后勁,形成良好墑情。將配方肥和沼液相結合,可充分發揮速效肥和緩釋肥的優勢,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增強作物抗病能力,起到作物增產和提升品質的作用[5]。
3 推廣措施
3.1 加強政府引導扶持
政府引導扶持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6]。1)興化市人民政府要緊扣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試驗方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要農作物沼液施用技術指導意見》和本省細化技術指導意見,以產業優勢明顯、代表性強的區域為試點對象,堅持貫徹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種養平衡的總體要求,指派專業人員利用科學方法測算不同規模養殖場沼液產生量、需求量,結合周邊土地承載力及小麥、水稻等作物種植情況,做好農牧對接指導,規范土地流轉、多主體對接協議簽訂方式,確保各鄉鎮村落消納利用地的標準化處理。2)根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2023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通知》(蘇農辦農〔2023〕16號),落實部分指導、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責任機制,壓緊壓實種植、養殖、糞肥還田社會化服務主體等各方責任,確保年度任務順利落實。3)各地政府應持續完善沼液儲存輸送配套設施,劃定專項資金用于沼液收集配套設施、貯存設備、利用管網建設,全程落實就近布局配置、易于管理、節能環保、交通便利、使用方便的方針,并做到兼顧種植基地、養殖業主。在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各地政府可以借助沼液儲存輸送配套設施建設規模數據,靈活調整農戶或養殖戶個人配套建設主干輸送管道、田間貯液池、田間澆灌設施及沼液運輸車、噴滴灌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或者利用金融優惠、稅收優惠、價格補貼等措施,引入工商資本,調動農戶或養殖戶參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的熱情[7]。
此外,興化市各地可以在全面調研統計沼液、糞肥產生利用現狀的基礎上,以特定地區資源稟賦為依據,結合產業特點、環境承載能力,統籌編制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實施指導方案。在方案中,貫徹安全與有效并重、生產與生態兼顧、減量與增效協同的方針,著重明確規模養殖場“一場一策”內容及“誰污染、誰治理”主體責任,扶持一批糞肥收集、運輸、翻拋、粉碎、篩選、裝袋與沼液運輸、處理、施加的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確保綠色種養循環就地消納、就近還田、安全利用目標的有效落實。在扶持過程中,各地應以鄉鎮或街道為單位,完善糞肥收儲運、加工與還田環節的臺賬信息,實現糞肥、沼液流轉可溯源,杜絕監管死角,并加強施肥效果調查、監測,開放農戶上訪投訴渠道,主動應對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初期存在的問題,為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面擴寬積蓄力量。
3.2 建立健全技術集成推廣體系
技術集成推廣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興化市農業農村管理部門應持續加強對不同類別農作物沼液施用時期、施用劑量的研究,集成一批沼液利用模式。1)依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2023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通知》(蘇農辦農〔2023〕16號)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中開展全面系統試驗的要求,聚焦不同沼液含肥量波動幅度大的實際情況,與農業科研部門聯合開展糞肥還田量、替代化肥比例等試驗,以問題為導向,加速沼液有效成分快速測定技術的研究推廣,指導基層農戶或養殖戶按標準測定沼液有效成分,奠定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基礎。2)在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期間,各地應圍繞沼液資源化利用現實,指派專業技術人員跟蹤調查沼液施加對作物生長、土壤理化性質、農產品品質等的影響,并將所得數據上傳到肥料供需信息平臺和沼液配送智能化管理平臺,或者綜合利用廣播、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傳播沼液使用指導手冊等技術資料,以便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生產經營主體了解沼液肥效,及時調整種養方案,為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3)有條件的情況下,農技人員應主動進入田間地頭,以新型水稻或小麥種植業主為重點對象,開展配方施肥方法、沼液利用方法、糞肥安全使用知識的培訓,助力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4)對于小麥綠色種養循環模式,除配方肥施用、糞肥施用外,還涉及小麥節水高效綠色生產技術,農技人員可以依據《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20203—2017)、《稻田智慧灌溉技術規程》(DB32/T 4140—2021)及《冬小麥濕漬害分級》(DB32/T 3557—2019)的相關要求,借鑒興化市周莊鎮、陳堡鎮、竹泓鎮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項目開展經驗,為完整綠色種養循環產業鏈的可持續運行提供支持。
3.3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推廣的主要方向。當地應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貫徹產業化、規模化、工程化發展原則,細化綠色種養循環產業區域布局,將綠色種養循環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筑牢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基礎。同時大力示范推廣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推出的“一稻三蝦”高效綠色種養循環模式,依據周年稻田收獲一季水稻、養殖稻前蝦和稻中蝦兩茬成蝦、一茬稻后蝦的目標,創建優質品牌。在此基礎上,與當地資本雄厚的加工企業合作,建立綠色種養循環基地,深度開發高端稻蝦產品,并配套建設線上線下聯動營銷體系,真正延伸產業鏈,實現綠色種養循環產業的提質增效。
4 結語
小麥、水稻是興化市的傳統糧食作物。因此,當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引導支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配套設施建設,并指派一批農技人員進行綠色種養循環技術集成推廣,為小麥、水稻綠色種植循環農業標準化發展提供充足支持。
參考文獻:
[1] 鄧曄.淺談鹽城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為例[J].農業科技通訊,2020(4):20-22.
[2] 趙婉婷,蔡傳江,張俊,等.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畜牧獸醫雜志,2023,42(4):30-34.
[3] 顏士敏.著力推進種養結合 發展綠色循環農業[J].江蘇農村經濟,2022(12):46-47.
[4] 張鑫.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運行機制與技術模式的探索[J].農業裝備技術,2023,49(3):58-59.
[5] 陳立勇,陳瑋.創新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方式 促進綠色優質稻米產業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2):43-44.
[6] 程志杰.2021年柘城縣綠色種養循環小麥田間試驗效果分析[J].河南農業,2023(13):18-19.
[7] 朱建良,肖石江,王鑫,等.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糞肥還田模式初探[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4):81-84.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