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李 軍. 基于上杭縣實例的家庭農場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對策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18):-89.
摘 要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家庭農場不僅能夠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還能夠成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者。為給農村經濟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益見解,介紹了家庭農場的基本概念,并以福建省上杭縣陳進周家庭農場為例,探究家庭農場的基本情況,分析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各種作用,探討保障家庭農場穩定發揮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用的相關對策,包括政策支持、技術培訓、創造市場準入條件、強調可持續發展等。
關鍵詞 家庭農場;農業經濟發展;福建省上杭縣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28
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農村發展和食品安全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種小規模農業經營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還為當地經濟提供了多種益處。因此,本文將結合福建省上杭縣陳進周家庭農場的實際經營現狀,深入探討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確保其作用有效發揮的相應對策[1]。
1 陳進周家庭農場基本情況
上杭縣陳進周家庭農場位于龍巖市上杭縣茶地鎮茶地村,成立于2012年5月,由上杭縣第1位農民全國勞動模范陳進周創辦,家庭成員2人,常年雇工1人,臨時雇工15人。農場有55.00 m2樓房作為辦公場所,有糧食水稻基地(流轉土地)4.33 hm2、基地房和排灌站102 m2,以種植水稻為主。
具體來講,陳進周家庭農場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下。1)引進品種優良。2015年,相關單位在該農場建立了謝華安院士專家工作站茶地分站,建立了優質稻野香優699、晶兩優534等新品種基地,開展了優質稻“茶米香”紅米、黑糯米品牌的研究,共主持農業科研課題項目90余項。2)推廣先進技術。陳進周家庭農場建立以來與全國勞模創新工作室協作,積極配合市縣農業部門,2016年成功舉辦了全國水稻新品種抗稻瘟病鑒定現場會,參與起草農業農村部《水稻品種試驗稻瘟病抗性鑒定與評價技術規程》(NY/T 2646—2014)行業標準。3)設施設備齊全。陳進周家庭農場有電灌站和農藥、肥料房65 m2,新增加電感溫濕度記錄儀、稻瘟病孢子電動捕捉儀、高倍顯微鏡等高科技器材,有建設大棚0.2 hm2,農機設備齊全,排灌方便,田埂已硬化。4)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努力打造精品農場,真正做到科技示范農場,根據各農事季節,到鎮、村進行五新技術推廣,把良種、技術傳授到農民手中。2010年4月,農場主陳進周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17年,被評為龍巖市勞動模范;2018年,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范。
2 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2.1 提供就業機會
家庭農場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家庭農場通常依賴家庭成員的勞動力,使得從耕種、養殖到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都需要人力投入,不僅為家庭成員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了額外的工作崗位,從而緩解了農村勞動力閑置的問題[2]。比如,在農田耕種環節,家庭農場需要人手進行播種、施肥、澆水、除草和收割等一系列操作,為農村居民提供了穩定的短期就業機會。同時,在家禽、牲畜的養殖方面,需要勞動力照顧和管理動物,從而創造了長期性的就業需求。
除了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家庭農場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村人口外流的壓力。許多農村年輕人常常因缺乏就業機會而前往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減少。然而,家庭農場的存在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留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3]。
2.2 保障食品供應
家庭農場通過生產各類農產品,成為當地食品的重要來源,為地方市場提供了豐富的蔬菜、水果、谷物、畜禽產品等,從而滿足人們的日常食品需求。1)家庭農場的多樣性經營模式使得其生產范圍廣泛,能夠供應多種類型的食品。不同于大規模農業企業的單一化、專業化生產,家庭農場通常種植多種農作物,養殖多種的動物,為市場提供了多樣的食品選擇,增加了農產品的供應量,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多樣化食品的需求。2)家庭農場生產的食品通常更新鮮。家庭農場在生產、收獲后,能快速將農產品送達市場,使得食品更加新鮮,保留了更多的營養價值。此外,家庭農場的經營者通常更注重農產品的品質,更易實施小規模、精細化的生產管理,從而確保了食品的安全。3)在食品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家庭農場還可以迅速調整生產策略,增加特定農產品的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4]。
2.3 提高經濟多樣性
1)經濟多樣性降低了家庭農場的風險。在傳統的單一農產品經營模式下,農場的經濟表現會受到單一農產品價格波動、病蟲害暴發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家庭農場通過種植多種作物、養殖多樣性的動物,使得收入來源分散,降低了風險。當一個農產品受到不利影響時,其他農產品的表現可以起到穩定作用,從而減輕了家庭農場面臨的經濟壓力[5]。2)經濟多樣性有助于抵御外部沖擊。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市場需求波動等因素都可能對農業經濟造成沖擊,家庭農場的多樣性經營意味著其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例如,在氣候變化引發氣象災害時,某些作物可能受到影響,但其他作物則不會。這種多樣性降低了家庭農場受外部因素影響的程度,有助于維持穩定的經濟狀況。
2.4 實現農業集約化
農業集約化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經營模式,旨在通過科學管理和資源整合,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同時減少資源浪費。家庭農場能夠將有限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實現高產、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從而有效促進生產經營水平的提高。盡管家庭農場規模較小,但其在種植、養殖等環節的集約化操作能夠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如土地和水源。通過合理的輪作、間作和養殖計劃,家庭農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土地的長期耕種導致的退化問題。此外,在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農場可以更加靈活地整合勞動力、技術和資金等資源,這種整合不僅包括家庭成員的勞動力投入,還可能涉及與鄰近農戶的合作,可在農業生產中共同分享農田、農機等資源,有助于提高農業經營的效率,減少資源的浪費。
3 家庭農場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結合龍巖市各地家庭農場的經營現狀,發現家庭農場經營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政策支持不足。家庭農場通常規模較小,缺乏資金和資源,而當前針對家庭農場的扶持政策不夠明確或執行不到位,家庭農場難以獲得必要的支持,其發展空間受到限制。2)技術推廣應用不足。現代農業依賴于先進的農業技術,涉及種植、養殖、管理等多個方面,但多數家庭農場缺少對這些技術的了解和接觸機會,導致生產效率較低,甚至出現產量波動。3)市場準入困難。受限于供應鏈、流通渠道及對標準和質量的要求,家庭農場面臨市場準入門檻過高的問題。4)生態環境壓力。部分家庭農場缺乏環保意識,導致出現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環境問題。同時,過度集約化的農業生產也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如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系統產生的不利影響。
為了保障家庭農場穩定發揮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 加強政策支持
政府在家庭農場發展中的角色至關重要,通過制定有利于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可以為其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充分發揮其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1)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土地政策,為家庭農場提供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和保障。在一些地區,家庭農場面臨土地流轉難、承包期限短等問題,限制了其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延長土地承包期限、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等方式,為家庭農場提供長期的土地使用權,鼓勵土地的規模化流轉,從而促進家庭農場的穩定發展。2)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為家庭農場提供資金支持,包括向家庭農場提供直接補貼用于購買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減輕其在生產成本方面的壓力。3)政府可以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家庭農場的稅收負擔,包括減免土地使用稅、減免農產品銷售稅等,從而降低家庭農場的經營成本,提高其競爭力[6]。
3.2 提供技術培訓
提供技術培訓有助于幫助家庭農場掌握新的農業方法和技術,從而提高產量和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經濟效益。1)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等的合作,開展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無土栽培、病蟲害防控等方面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活動,通過培訓幫助家庭農場了解最新的科學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2)技術培訓應覆蓋農業生產全周期,包括農作物選擇、育種、種植管理、收獲和儲存等各個環節。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為家庭農場提供一對一的技術指導,根據不同的作物和地區特點,制定合適的種植和管理方案。
技術培訓不僅要注重技術本身,還應強調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家庭農場應該積極應用合理輪作、土壤保育,以及農藥、肥料的安全使用等,以保證長期的農業高效生產。同時,政府可以建立農業示范基地,作為家庭農場技術培訓的實際操作平臺,家庭農場經營者可以前往示范基地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親自實踐,更好地掌握技術要領。
3.3 創造有利市場準入條件
為了充分發揮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創造有利的市場準入條件至關重要。政府可以通過建立農產品市場、提供營銷渠道等方式,幫助家庭農場將產品賣到更廣闊的市場,從而實現農產品增值。
1)積極建立農產品市場和交易平臺,為家庭農場提供展示和銷售產品的平臺。無論是傳統的農貿市場,還是現代化的農產品交易中心,都可以提供銷售場所,幫助家庭農場了解市場需求。2)拓展銷售渠道。除了傳統的農貿市場,還可以考慮建立線上銷售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的遠程銷售;或是與超市、餐飲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合作,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銷售。3)進行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通過品牌建設,家庭農場可以在市場上創設自己獨特的形象,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和認可。
3.4 強調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農業實踐,如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可以保護土壤、水源和生態環境。1)應積極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限制化學農藥和合成肥料的使用,倡導自然農法和生態平衡,保護土壤的健康和水源的純凈;生態農業強調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通過多樣化的種植和生態循環,降低對環境的負擔。這些可持續農業實踐有助于減少農業對環境的損害,提高農產品的質量。2)鼓勵家庭農場實施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程,包括建立梯田、溝渠,種植河岸帶植被,修復濕地等,以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質量,保護水源,維護生態平衡,為長期的農業生產創造有利的環境。
4 結語
家庭農場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興旺,還關系到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社會各界應共同關注家庭農場的發展,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使其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庭農場必將為農村地區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為構建美麗鄉村、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的智慧。
參考文獻:
[1] 孫杰民.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J].時代經貿,2020(23):58-59.
[2] 李文剛.家庭農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J].農家參謀,2022(13):84-86.
[3] 聶登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0):95-97.
[4] 程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服務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蕪湖市繁昌區為例[J].山西農經,2021(19):44-46.
[5] 焦琳惠.甘肅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水平評價及障礙因素分析[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22.
[6] 李紅娟,孟凡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山西農經,2023(3):75-7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