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玲 宋國華
宋鳳玲,宋國華.菏澤市棉花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3,17(18):-121.
摘 要 菏澤市是山東省主要的棉花種植區域之一,棉花種植為菏澤市重要的經濟產業。近年來,受棉花市場收購形勢的影響,棉花種植效益有所下降。為提升棉花的產量、品質、種植效益,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選地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介紹了菏澤市棉花種植管理技術。
關鍵詞 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山東省菏澤市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38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4°39′~35°52′、東經114°45′~116°25′。菏澤市位于黃河下游,境內大多數地貌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菏澤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降水充足。菏澤市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發展農業,是我國重要的糧食、蔬菜和棉花生產基地。
菏澤市是山東省乃至整個黃淮海流域的主要棉花產區。2022年,菏澤市棉花產量達4.22萬t。棉花是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作物,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涉及農業和紡織業兩大行業,因此保證棉花的品質、產量對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種植管理技術是提高棉花產量、品質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探討菏澤市棉花高產栽培技術。
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是棉花高產的基礎,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優良棉花品種,且棉花品種應滿足市場需求。適應菏澤市的棉花品種有適宜套播的魯棉研34號、魯H424等;單株產量高的常規播種棉花品種K836、中棉100等;小麥或大蒜收獲后播種的棉花品種魯棉532、中棉425等。
2 種子處理
選定品種后,棉農應從正規渠道購買種子,種子的質量應達到國家規定質量標準,即凈度≥99%,生產用種純度≥95%,發芽率≥80%,含水率≤12%,單粒精播所用種子的發芽率≥85%。應選用脫絨包衣種子,播種前10~15 d,棉農應對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處理,以打破種子的休眠期,促進種子發芽[1]。晾曬時間一般為2~3 d,切忌將種子直接鋪到水泥地或塑料布上,以免曬傷種子。
3 選地整地
棉花是喜光作物,種植棉花時應保證種植地有充足的光照、四周無遮擋。棉花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應選擇土質肥沃、通透性好的砂土地,土壤pH值宜為6.5~8.5,土壤含鹽量應低于0.3%,且種植地應有良好的通風條件。選定地點后需精細整地,深翻土壤20 cm以上,去除土壤中的雜質。在翻地的同時,每667 m2施入2~3 t農家肥、20~25 kg磷肥、5~7 kg鉀肥。經過耙耢,使棉田平整,土壤細碎,上松下實[2]。棉花播種前應灌足底水,為棉花出苗創造良好墑情,一般在棉花播種前20 d左右灌水,每667 m2灌水60~80 m3。大蒜、小麥收獲后播種棉花的田塊需及時整地,搶墑播種。小麥收獲后可留茬20 cm以內,粉碎10 cm以內,均勻拋灑在田間,實行秸稈還田。
4 播種
春季播種可于4月20日—5月5日播種,夏季于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搶墑播種。播種棉花時,應保證播種行筆直、行間距一致、深度適宜、數量均勻,避免出現重播或者漏播的情況[3]。夏季麥后播種的短季棉應采用種肥同播的方式,將棉花全生育期所需化肥一次性施入10 cm以下的土壤,一般667 m2施磷酸二銨20 kg、尿素5 kg、控釋尿素(控釋期90 d)10 kg和硫酸鉀10 kg。蒜后播種則無須施肥。
播種時采用精量穴播的方式,每穴播種1~2粒種子,深3 cm左右,每667 m2用種量為2 kg左右。對于一般品種,每667 m2播種4 000穴左右,80~90 cm等行距配置;若為雜交品種,行距應為100 cm,每667 m2播種3 000穴左右。機械采收的棉田宜采用76 cm等行距種植,每667 m2播種6 000株左右[4]。小麥等作物收獲后播種的棉花,可采用60~70 cm的等行距播種。
5 田間管理
5.1 查苗、補苗、定苗
棉花播種后7~15 d便會出苗,苗出齊后棉農應及時查苗、補苗,缺苗時可用原品種的種子補種。當幼苗長至3片真葉時進行定苗,去強留弱,拔除病苗、弱苗。
5.2 中耕、除草、培土
幼苗長至3葉期時應及時進行中耕劃鋤,以提溫保墑,打破土壤板結,促進植株根系吸收氧氣。中耕深度宜在6 cm左右,避免損傷幼苗根系。中耕的同時可進行除草,將田內外的雜草清除干凈,以免雜草和幼苗爭奪養分。為減少后期人工除草的工作量,可在種子播種后噴施除草劑,一般每667 m2可采用33%二甲戊靈乳油100 mL與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 mL兌水均勻噴施。蕾期中耕時可進行清溝培土,中耕深度在8 cm以上,培土高度10 cm左右。
5.3 灌溉施肥
棉花苗期、蕾期需水較少,花鈴期需水較多,吐絮后需水較少。棉花播種后到出苗期間,田間20 cm內的土層水分需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苗期、現蕾期若田間無干旱,則無須再澆水;花鈴期棉花需水量較大,若遇干旱應及時澆水,一般澆水3~4次,每次間隔15 d左右;吐絮期田間持水量在50%以上即可。棉花怕旱澇,菏澤市夏季降水較多,大雨過后棉農應及時做好田間排澇,挖好排水溝。
棉花是需肥作物,花鈴期是需肥高峰期,始花期至盛花期是氮吸收的高峰期,吐絮期是磷、鉀吸收的高峰期。棉花齊苗后,每667 m2可施入5 kg尿素,3~4葉期時每667 m2可施入15 kg左右的復合肥;棉花現蕾后施肥量須增加,一般每667 m2施入8~10 kg復合肥;花鈴期可每667 m2施20 kg尿素,結合澆水施入,以滿足棉花對養分的需求。在秋桃蓋頂前,若棉花有早衰現象,可結合澆水補施8~10 kg尿素,防止棉花植株早衰。為促進棉花高產,可于初花期葉面噴施0.1%~0.2%硼砂溶液,連續噴施3次,每次間隔7~10 d。
若后期棉田仍然出現早衰現象,可葉面噴施2%尿素溶液,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7 d,延長葉片功能期。棉花初吐絮期,還可噴施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溶液,以增加鈴重。
5.4 整枝打尖
當棉花植株出現2~3個果枝時,應摘除第1個果枝以下的葉片,保留主莖葉片。高產棉田單株留果枝14個左右,一般棉田留11個左右。肥水充足的棉田每個果枝保留3個果節,一般棉田中下部的果枝保留2~3個果節,上部同樣保留2~3個果節,長夠果節后將果枝的頂尖摘除。在整枝時也須將多余的芽抹去,以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打頂時間宜在7月15日之后,最遲不晚于7月25日。
5.5 控旺
為防止棉花徒長導致田間蔭蔽,影響棉花生長,需對棉花進行化學控旺。可于蕾期、初花期、打頂后分別用1.0 g縮節胺兌水40.0 kg、3.0 g縮節胺兌水100.0 kg、3.5 g縮節胺兌水120.0 kg噴施。干旱和長勢較弱的田塊不噴施。
5.6 病蟲害防治
棉花易感病,棉農必須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詳細了解病蟲害的發生特點,掌握防治方法,以及時發現和治療病蟲害,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對棉花的損害,保證棉花的產量和質量。菏澤市棉花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枯萎病、棉蚜、棉鈴蟲等。
5.6.1 立枯病
立枯病發生在棉花幼苗期。幼苗出土前發生立枯病,病菌可導致種子或芽腐爛,擠壓病種會流出黃褐色黏液。幼苗出土后患立枯病,病苗莖基部出現縱褐條紋,繞基部一周后導致莖基部腐爛或根部腐爛,但棉苗不發生倒伏。
發生過立枯病的地塊應實行輪作倒茬,與禾本科作物輪作2~3年,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同時,應加強田間管理,提升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若病情已經發生,在發病初期,可用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連續使用2~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還應將病死的棉花植株拔除,集中到田外處理,減少田間病原。
5.6.2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種棉花苗期病害,棉鈴期也會發生。棉花出土前感染炭疽病可發生爛芽,導致田間缺苗。棉苗出土后感染炭疽病,近地面部分會產生紅褐色梭形條斑,遇風易折。子葉受害后,葉緣部位多產生紅褐色的半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真葉受害后,初期出現黑色的小斑點,之后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病斑,呈暗褐色。
苗期發病,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施幼苗的莖基部,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鈴期發病,可用70%代森鋅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均勻噴霧,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7~10 d。
5.6.3 枯萎病
枯萎病的病癥表現較為復雜,有皺縮型、黃色網紋型、黃化型、青枯型及紫紅型5種類型。1)皺縮型枯萎病多發生在植株長出5片真葉之后,病株上部葉片發生皺縮、畸形、變厚,葉片不枯死且顏色呈深綠色;病株節間縮短,整體矮化。2)黃色網紋型表現為病株子葉或真葉的葉脈發生退綠變黃,但葉肉仍為綠色,葉片整體呈黃色網紋狀,后期干枯脫落。黃色網紋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3)黃化型表現為病株子葉或真葉葉緣退綠變黃,之后變褐枯死或掉落。4)青枯型是植株生長期枯萎病最常見的病癥表現之一,病株葉片表現為突然失水萎蔫,變軟下垂。青枯型枯萎病一般在陰雨天后出現較多。5)紫紅型表現為病株葉片呈紫紅色或出現紫紅色斑塊,之后葉片逐漸枯萎脫落,棉花植株死亡。紫紅型枯萎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現。各種類型的枯萎病均可導致棉花莖稈、葉柄的維管束變成黑褐色。
發生枯萎病的田塊應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減少田間病菌積累,同時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初期,對于零星病株可及時拔除,集中到田外銷毀,以減少田間病原。棉花收獲后實行清田,就地燒毀。發生過黃萎病的田塊,再次播種棉花前可在整地時每667 m2施入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 kg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 kg,均勻翻入土壤內以消滅田間病菌。枯萎病發生初期,可用80%噁霉·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100 mL左右,連續使用2次,每次間隔20 d。
5.6.4 棉鈴蟲
棉鈴蟲是棉花生長過程中的毀滅性蟲害,以幼蟲危害棉花為主。棉鈴蟲1年發生4代,1代幼蟲為害植株的頂尖和嫩葉,2~4代幼蟲主要為害蕾、花和幼鈴。花受害后無法結鈴;幼鈴受害后遇雨易發生腐爛脫落,不脫落的則形成僵瓣。4月下旬至5月中旬,越冬成蟲羽化、產卵,1代幼蟲出現;6月上中旬入土化蛹,羽化后遷飛至棉田產卵,產生危害;6月底至7月中下旬為第2代幼蟲化蛹盛期;8月上旬為第3代幼蟲為害盛期;9月為第4代幼蟲為害盛期,9月下旬第4代幼蟲老熟,在深5 cm以上的土壤內化蛹越冬。成蟲晝伏夜出,具有較強的趨光性。
為防治棉鈴蟲,棉花收獲后需翻地15 cm以上,破壞蟲蛹越冬場所。發生蟲害后,可利用棉鈴蟲的趨光特性在田間設置黑光燈、高壓汞燈誘殺成蟲;也可利用棉鈴蟲對楊、柳枝等的趨味性,于3~4代成蟲盛發期,每667 m2設置20把楊柳枝,將隱藏在樹枝中的成蟲消滅[5]。化學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于成蟲產卵和卵孵化期噴施,連續噴施1~2次,每次間隔7~10 d,需輪換用藥。
6 結語
山東省菏澤市作為棉花的重要產區,承擔著保證棉花穩定供應的重要職責。通過科學合理地采用品種選擇、種子處理、選地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等一系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然而,成功的高產種植不僅僅依賴于單一技術,更需要種植人員在實際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靈活應用不同技術手段,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因此,棉農應科學把握棉花種植的各個環節,最終實現棉花的高產優質,提升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建偉.下野地墾區滴灌棉花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23(4):11-14.
[2] 葛瑞娟,王倩.河北邢臺市棉花種植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0):80-81.
[3] 沙里哈·阿漢.棉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2,13(10):68-70.
[4] 陳遠志.高產優質棉花的棉鈴空間分布及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6):150-151.
[5] 李偉.棉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11):33-3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