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資 袁鶴籌 李丹彤 劉富強
李嫣資,袁鶴籌,李丹彤,等.“雙碳”目標下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及驅動機制分析[J].南方農業,2023,17(18):-174.
摘 要 綠色農業致力于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農民增收、社會穩定和生態平衡發展,是農業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保定市作為河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為推動保定市農業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分析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驅動機制。研究發現,保定市綠色農業在發展中存在綠色農業技術薄弱、綠色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欠佳、人口流失和農業人才短缺等問題。基于此,提出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產業融合、品質營銷及人才培育四大驅動機制。
關鍵詞 “雙碳”目標;綠色農業;驅動機制;河北省保定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55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的重大戰略目標[1]。“雙碳”目標既為我國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要求,也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新要求[2]。為此,構建有效的綠色農業發展驅動機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保定市地處華北平原,農業資源豐富,是河北省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保定市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轉變,2018年,保定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立足于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新模式。然而,保定市在綠色農業發展中,農業技術水平薄弱、產業鏈條不完善、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欠佳,急需構建有效的驅動機制推動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以提升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1 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優勢
綠色農業是保定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保定市在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具有以下優勢。
1)土地資源優勢。保定市地處華北平原,京津石金三角,雄安新區戰略腹地,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具有充足的光照和充沛的降水資源,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3]。保定市轄區面積2.2萬km2,平原和山區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43%、57%。土地資源豐富多樣,既有適宜耕作的農田,也有適合畜牧養殖的山地牧場。這種多樣性的土地利用形式為保定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可選擇性。
2)水利資源優勢。保定市素有“群山西峙、眾水東瀛”的美譽,西倚太行山,東臨華北明珠白洋淀,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境內河流主要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納入《河北省河湖保護名錄》的河流有178條;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83座,總庫容33億m3。保定市投資建設了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農業灌溉水源置換、生態補水河道整治、河湖生態綜合治理等10方面共計41項水利工程。
3)農產品資源優勢。保定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種植面積廣泛,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同時,保定市的畜牧業發達,養殖業多樣化,有牛、羊、豬等畜禽養殖[4]。2022年秋,保定市糧食種植總面積約40.62萬hm2,其中玉米播種面積37.92萬hm2,大豆玉米復合種植0.66萬hm2,大豆凈作面積0.41萬hm2,其他雜糧、薯類面積1.63萬hm2。2022年保定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7.50萬hm2,總產量418.99萬t。保定市大力引進示范糧食作物新品種,累計示范玉米、小麥、谷子、甘薯、大豆新品種83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
2 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綠色農業技術薄弱
綠色農業技術是旨在保證生產出健康農作物的新型種植技術,包括環境友好型技術和農產品質量提升技術等[5]。1)成本投入高。目前,保定市立足設施蔬菜、設施瓜果、設施菌菇、設施花卉四大優勢區域,共引入993名農業科技特派員,聚焦農業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相對于傳統農業技術,綠色農業創新技術推廣應用往往需要更多的設備及人員投入,綠色農業技術創新研發成本較高。2)普及率仍然較低。以高效節水灌溉為例,盡管保定市已建立了“蓄—集—保—節—用”等綜合節水技術體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采用節水灌溉耕地面積已達27.08萬hm2,應用率近1/3,但應用效果差強人意。綠色農業技術的復雜性,要求農戶掌握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知識,技術應用難度大,多數農民難以熟練掌握應用[6]。3)缺乏全面的政策支持體系。與其他農業生產大省相比,保定市在高標準農田、農產品加工和貯藏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且綠色技術創新推廣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限制了技術創新應用。因此,保定市綠色農業現代化所需的先進技術推廣不深入,農業生產缺乏高效、智能化的農業生產設備和技術手段,降低了綠色農業生產效率,導致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2.2 綠色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
1)在種植環節,存在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供應不穩定、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且有些地區農田水利設備不完善,灌溉條件較差。2)在農產品加工環節,2021年保定市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01家,3家獲得國家龍頭企業稱號,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8家。與其他城市相比,在數量上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加工企業整體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3)在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保定市大多數農產品企業沒有自己的倉儲設備,致使農產品在運輸、倉儲、包裝等環節不順暢,難以達到綠色食品的認證標準。
因此,從三產融合的角度看,保定市農業產業鏈條韌性較差,欠缺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服務業的有效融合。保定市的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度不高,農產品以初加工為主,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產品不足,使得農產品無法實現增值和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
2.3 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欠佳
近年來,保定市大力推廣綠色食品,2023年,“孫村沃土”牌草莓和“綠野五季”牌草莓通過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高陽西洋梨、蠡縣紅薯、徐水西紅柿等特色品牌農產品也被列為保定市區域品牌,但這些農產品缺乏品牌效應。1)品牌知名度不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保定市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較低,無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2)品質印象不明確。保定市多數農產品質量達標,但缺乏權威監管機構的認證,使得消費者無法確定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3)市場推廣力度不足。保定市綠色農產品品牌缺乏宣傳和推廣,導致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缺乏認知度和信任度,難以形成口碑效應。
2.4 人口流失和農業人才短缺
人口流失和農業人才短缺是當前保定市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許多農民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2023年初,保定市常住人口924.24萬人,增幅僅為2.98%。從城鎮化率上看,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分別為23.11%、38.77%、55.66%。這種人口外流現象不僅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失衡,而且使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素質農民數量不斷減少,對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限制。
3 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驅動機制
綠色農業以減排為導向,與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是構建“雙碳”社會的基礎。發展綠色農業,既能減排增匯,又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為此,基于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技術創新、產業融合、品質營銷和人才培育四個維度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驅動機制。
3.1 綠色技術創新驅動機制
技術創新驅動機制是指通過推廣和應用綠色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保定市農業科學院所要積極依托河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優勢科研力量,與農業企業聯合攻關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智能農業技術等綠色生產技術,破除農業發展中的綠色生產技術壁壘。2)政府要持續完善綠色農業技術政策支持。積極制定鼓勵綠色農業技術創新的政策,特別是減稅優惠和市場準入方面的支持措施。3)要不斷降低綠色農業技術使用門檻,加速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由于保定市農業生產仍以小農戶為主,要盡量降低綠色農業技術對勞動力及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配套標準要求,同時多渠道為農戶提供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講解與培訓,以加快推進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業綠色生產效益。
3.2 產業融合驅動機制
產業融合驅動機制是指通過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相關服務業的融合,推動綠色農業的全面發展。1)保定市要依托高碑店智圖園區、望都縣現代農業園區、阜平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等項目,不斷建立完善從農田到加工、銷售和服務各個環節緊密聯結的綠色農業產業鏈與供應鏈。鼓勵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的配套技術和人才體系,引入環保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及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深入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滿足消費者綠色產品需求。2)基于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優化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繼續在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五大旅游景區周邊,開發休閑綠色農業、農家樂等產業,將綠色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銷售渠道和增值服務。
3.3 品質營銷驅動機制
品質營銷驅動機制是指通過加強農產品的品質管理、創新品牌推廣和營銷手段,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1)注重農產品的品質管理。要以訂單農業為抓手,按照綠色農產品認證標準,因地制宜制定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品質。2)創建深入人心的品牌。品質營銷驅動機制的核心是建立農產品品牌,通過品牌的影響力和信譽度來吸引消費者。在品牌建設過程中,需要加強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管理。3)拓寬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利用電商平臺等新興渠道進行在線銷售,采用直銷、配送等新型銷售模式,縮短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距離”,提高銷售效率和消費者的滿意度。
3.4 人才培育驅動機制
人才培育驅動機制是指通過加強農業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1)通過制定完善農業人才培養規劃,建立完善的從基礎培訓到高級培訓的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安排涵蓋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管理、市場運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為農業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機會和培訓資源。2)加強學校教育與農業實踐結合。在設置農業相關專業的高校中,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結合,開設農田實習、農業科研項目等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要特別加強保定市農村一線技術人員培養,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媒體平臺,采用多元化的技術培訓交流方式,提高一線農機人員的技術水平。4)鼓勵農業人才回鄉創業。政府要持續提供創業支持與創業平臺,鼓勵其在農村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4 小結
綠色農業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保定市在土地資源和水利資源方面具有優勢,這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當前保定市綠色農業技術薄弱、綠色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欠佳、人口流失和農業人才短缺等問題限制了其發展。為推動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需要構建有效的驅動機制,包括綠色技術創新驅動機制、產業融合驅動機制、品質營銷驅動機制、人才培育驅動機制。深入理解和執行相關機制,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于法穩.中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生態補償政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7,33(3):14-18.
[2] 王涌權.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綜述[J].中國商論,2019(8):207-209.
[3] 張新,李浩月.保定農業生態園智慧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23(2):1-2.
[4] 賈偉斌.保定市: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J].經濟,2023(3):52-53.
[5] 張愛民.關于綠色農業發展若干關鍵問題的思考[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3):61-64.
[6] 李嫣資,白靜靜,王健,等.推進優質麥綠色產業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北省優質麥產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240-24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