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錦平.基于林業生態安全的落針病綜合防治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23,17(18):-227.
摘 要 綜合防治落針病這一嚴重危害森林健康的疫病,對保護和管理林區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探討基于林業生態安全的落針病綜合防治技術,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通過分析落針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早期監測、建立多種預防措施、病源管理等方面論述了落針病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 林業生態安全;落針病;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72
保護林業生態安全是林業管理及森林保護的重要目標,其核心目的是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促進生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1]。同時,林業生態安全還強調人類活動要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以及工作人員應對林木資源實施有效管理。落針病作為一種常見的森林疫病,對林業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是由于病菌浸染引起松樹針葉脫落的一種病害。染病葉早期出現黃色小點,后變黃色段斑,中間變黃褐色,逐漸引起全葉變色,病葉上產生許多小的黑色粒狀突起。通常在春末夏初出現病斑,夏末秋初病葉開始脫落[2]。落針病不僅導致木材產量減少,長此以往還會影響生態平衡。因此,本研究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為例,應用綜合防治技術,以應對落針病的威脅,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和促進林業生態安全。
1 落針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落針病主要感染針葉樹木,如松樹、云杉和冷杉等。這些樹種是保護區中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對于維持生態平衡,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至關重要[3]。落針病的感染會導致受害樹木樹葉的凋落,從而影響整個植物群落的結構。感染該病的樹木會逐漸引起全葉變色,夏末秋初病葉開始脫落,降低其光合作用的能力。這將減緩碳固定和氮循環,對森林內的生態循環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樹木病變,進而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樹木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為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資源。落針病的傳播導致的樹木死亡會損害其他生物的生存條件,包括野生動物、昆蟲和微生物,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由于感染樹木的死亡,落針病可能導致某些植物物種的競爭優勢增加[4]。這可能會改變植物群落的組成,從而影響食物鏈和生態系統的結構。通常,被落針病感染的樹木會變得脆弱,容易受到風暴、火災和其他自然災害的侵害,增加了生態系統中的災害風險,從而導致更廣泛的生態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對于調節氣候具有重要作用[5]。隨著樹木死亡和森林面積的減少,將導致氣候變化加劇,生態系統受損,以及社會和經濟問題的出現。
2 基于林業生態安全的落針病綜合防治技術
2.1 早期監測
在保護區進行早期監測,需要建立固定的監測站點,涵蓋不同的生境類型和樹種組成,記錄監測站點的位置坐標,包括海拔、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等信息。林業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巡查,以7 d為一個周期,檢查樹木的葉片、針葉和樹皮,尋找落針病的早期病征,如針葉褪色、落葉和樹皮潰瘍等,記錄每次巡查的日期、感染樹木的數量等指標。采集受感染樹木的樣本,包括葉片、針葉和樹皮,并對其進行病原體檢測,以確認是否存在落針病,記錄樣本采集的日期、樣本編號和實驗室檢測結果。
另外,林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來監測林區的整體健康狀況,識別受感染的樹木和感染程度,使用遙感圖像和GIS數據生成監測報告,包括感染樹木的分布圖和變化趨勢。林業工作人員還要分析當地的氣象數據,特別關注濕度、溫度和降水情況,以確定是否存在有利于疫病源傳播的氣象條件。
在保護區中,早期監測可以幫助林業工作人員及早控制落針病的暴發,采取及時的管理措施,防止疫病源的傳播。這些方法需要定期執行,并將數據存檔以便長期監測,確保林區的生態安全。此外,加強與當地社區和林業管理機構的合作,確保對林區的有效監測。
2.2 實施多種預防措施
2.2.1 選擇樹種,維持樹種多樣性
在保護區中,選擇合適的樹種、維持樹種多樣性是預防落針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解落針病的主要影響樹種,工作人員需要先收集并分析保護區內有關落針病的歷史數據,了解哪些樹種受到的感染和影響最為嚴重。根據歷史數據可知,在保護區內,落針病主要發生于云杉、紫果云杉、油松、落葉松等樹種,分布于下巴溝、車巴、卡車、大峪保護站,是該保護區內的常發性病害。應考慮保護區的氣候、土壤類型、地形等因素,選擇適宜在該保護區生長的樹種。林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02°46′02″~103°44′40″、北緯34°10′07″~34°42′05″,區內氣候濕潤,生態多樣性豐富,生態區位重要,是甘肅省南部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杉類樹種對濕潤氣候較為喜愛,該樹種可以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成長。云杉等杉類樹種不僅可以增加林區的植被覆蓋,還對保護土壤和水資源起著積極作用。另外,樺樹屬于耐濕潤的樹種,可以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該樹種生長迅速,是重新造林和恢復濕地的理想選擇。
在保護區內要引入多種樹種,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基于洮河內的情況,工作人員可以引進云杉和樺樹,以及胡楊、檸條、刺槐、柳樹等樹種,選擇不同抗病性的樹種,以降低整個林區的感染風險。在引入樹種后,保護區要與林業研究機構合作,獲取相關樹種的抗病性評估數據。工作人員需要定期進行監測不同樹種的感染率(以百分比表示,表示樹種中受到疾病感染的樹木比例)和生長情況(以cm為單位,表示樹木的平均生長量),每15 d更新1次數據。總之,選擇樹種、維持樹種多樣性需要綜合考慮林區內的歷史數據、生態條件和樹種抗病性評估,以制訂最適合洮河自然保護區的樹種選擇策略,這個過程需要林業專家、保護區管理者的密切合作,以及當地社區的積極配合與參與。
2.2.2 林分結構調整
林分結構調整是預防落針病的關鍵措施之一,旨在降低落針病的傳播風險,提高林分的抗病能力。在保護區中,可通過定期間伐減少樹木的密度,使樹冠之間的距離更大,降低落針病在樹冠間的傳播機會。間伐強度需要控制在不超過林分總體生長量的20%~30%,以確保樹木能夠維持生長,并抵抗落針病的侵害;根據樹種和環境條件調整間伐頻率,范圍在5~15年,確保在滿足當前木材需求的同時,保護森林健康。
引入不同樹種,創建混交林分,調節樹種多樣性。在調整時,要確定引入保護區的樹種種類和比例,并考慮每種樹種的抗病性和生長特性,以確保樹種多樣性的最大化。例如,云杉對落針病相對敏感,因此在種植時要選擇抗病性較強的云杉亞種或品種,云杉生長迅速,適合濕潤環境,種植比例約占整個林分的15%,該樹種可以提供堅硬材料和樹干,以支持林業生產。樺樹適合濕潤環境,對落針病具有較高的抗性,生長速度較快,建議比例約占整個林分的25%,為動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檸條對落針病沒有特別強的抵抗力,但也不易受感染,生長迅速,尤其適合濕地環境,建議比例約占整個林分的10%,可以增加生態多樣性,并為保護區內的動物提供食物資源。
2.2.3 改良樹種抗病性
改良樹種的抗病性是預防落針病的重要預防措施之一。在洮河自然保護區中,進行樹種抗病性改良需要一系列的研究和實施步驟。
1)林業工作人員需要通過調查和研究,確定在保護區內受落針病威脅的樹種,以及抗病性樹種,記錄各樹種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以識別潛在的抗病性親本。之后,通過選擇具有高抗病性的樹種親本進行育種,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種,監測選育過程中樹苗的抗病性,選擇表現出最佳抗病性的個體進行繁殖。
2)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或基因組選擇,改良樹種的抗病性;進行基因分析和抗病性評估,以確定哪些基因與抗病性相關,并引入或增強這些基因。在保護區內建立試驗田,種植經過抗病性改良的樹種,監測它們的生長情況和樹種抗病性。工作人員要定期監測樹木的健康狀況,每30 d記錄抗病性樹種的生長速度和感染率,并與試驗田外的正常林區樹種進行比對。一旦培育出抗病性樹種,便可以引入這些品種來增加林區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整體抗病性,合理控制引入的樹種種類和數量,以確保品種在林區內的適應性和生長表現。
3)通過示范項目和教育宣傳,向當地林農介紹抗病性樹種,并鼓勵林農采用這些樹種。工作人員要跟蹤示范項目的效果,收集農民的反饋,并記錄抗病性樹種的種植面積增長情況。需要強調的是,樹種抗病性改良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多年的研究和實驗。在實施過程中,應密切與當地林業專家、研究機構和管理機構合作,以確保成功培育出抗病樹種,并有效應用它們來保障保護區的生態安全。
2.3 落針病病源管理
在洮河自然保護區中,進行落針病病源管理首先要根據監測數據識別并定位感染落針病的樹木,一旦識別出感染樹木,工作人員要將其立即移除,以阻止落針病病源的擴散,記錄已移除的感染樹木的數量、位置和處理方式(如是否進行了焚燒或隔離)。確定感染樹木周圍的隔離區,限制人員和野生動物的進入,并標識風險區域,繪制隔離區和風險區域的地圖,記錄其邊界和標識,具體如表1所示。
此外,落針病病源管理還要考慮傳播病源的因素,如昆蟲、野生動物和人類活動,記錄野生動物和昆蟲的活動模式,使用白色或淺色的農業布來減少昆蟲與感染樹木的接觸,剪裁農業布以確保覆蓋樹木或植物的側部,同時還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以允許空氣流通;用重物(如石頭或木樁)固定在地面上,以防止風吹動或昆蟲的進入,用土壤或其他重物密封農業布的邊緣,以確保昆蟲無法從底部進入。在保護區中,落針病病源管理需要全面的監測和控制,確保對感染樹木的及時識別和處理,以降低病源的傳播風險。
3 結語
林業生態安全旨在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面對落針病的威脅,林業工作人員需要采取積極措施來保護林木生態系統。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提供了早期監測、落針病病源管理、改良樹種抗病性、調整林分結構等綜合防治技術,以有效應對落針病帶來的挑戰,提高林區的生態安全,減少病源傳播的風險,為保護林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林業生態安全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各方不斷地努力與合作,積極采取措施,以確保林木健康生長和保護生態多樣性,實現洮河林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秦永莉.云杉落針病發病特征、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2,13(17):138-140.
[2] 張凡巧.甘肅通渭云杉落針病防治效果初探[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8):147-149.
[3] 劉慧敏,賀國鑫.北京地區油松落針病的發生與防治探討[J].綠色科技,2022,24(9):148-152.
[4] 石福全.迭部林區云杉落針病防治現狀與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9):128-129.
[5] 趙林.松落針病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園藝與種苗,2021,41(3):63-6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