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潔 楊娟

2017 年,王某與李某相戀結婚。2020 年,當事雙方因感情生變開始分居,王某向法院起訴離婚,因李某不同意離婚,且當事雙方未達法定“感情破裂”標準,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夫妻關系持續(xù)惡化,王某再次起訴離婚,李某同意離婚,雙方就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問題爭執(zhí)不下。
經查實,自2020 年以來,兩年多時間內,李某先后通過轉賬、取現(xiàn)等方式私下向其父母給付80 余萬元,王某主張李某有轉移夫妻共同財產之嫌,要求價款補償。此外,王某母親曾出資購買房產一套,該房產由王某簽署房屋買賣合同并進行產權登記,登記所有權人為王某、李某二人。針對該房產,李某以該房產登記于雙方名下為由要求對半分割,獲得價款補償;王某則主張該房產系其母親出資贈與其個人財產為由,拒絕分割。
關于夫妻一方以“贍養(yǎng)父母”為由進行大額轉賬的問題。徐州泉山法院經審理認為,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有關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根據法律規(guī)定,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yǎng)費的權利。雖然李某有贍養(yǎng)父母的法定義務,但其在兩年多的時間內轉給其父母80 余萬元,既沒有與王某協(xié)商,事后也未告知王某,上述財產均為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共同財產。結合李某父母身體健康、均有穩(wěn)定收入,并不存在經濟上的困難,李某在兩年多的時間內支出80 余萬元用于贍養(yǎng)父母及生活支出,并不符合生活常理。法院扣除李某自愿孝敬父母及日常生活消費的合理開支,依法認定李某針對余下款項存在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事實,結合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原則,酌定由李某補償王某35 萬元。
徐州泉山法院經審理認定,本案中,李某存在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隱匿、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故結合法律規(guī)定,在進行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時,對于李某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針對涉案房屋,依法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因該房產系王某母親出資購買,基于雙方特殊關系,王某同意將李某登記為所有人的目的是增進彼此信任,加強夫妻感情,另結合李某存在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事實行為,因此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其可以少分或者不分。故,判定涉案房產所有權由王某取得,王某給予李某房產價值25%的補償。(摘編自“江蘇法院網”)
【以案說法】
夫妻共同財產從性質上說屬于共同共有。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作為共同生活的伴侶,對共同財產均享有平等的所有權,任何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而擅自予以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或通過偽造債務等非法手段據為己有的,都是對另一方財產所有權的侵害,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另一方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條之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即使是在雙方離婚后才發(fā)現(xiàn)上述行為,權利人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總之,情生而聚、情滅而離,無論何時何地,莫要為了一己私欲,讓“小聰明”釀成“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