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麗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壞死性腸炎為一種急性腸毒血癥,急性死亡的病雞不表現臨床癥狀,或出現臨床癥狀時間很短、突然死亡;沒有急性死亡的患病雞常見精神沉郁、羽毛逆立和腹瀉。臨床上常與球蟲病混合感染,多見于墊料平養的肉雞(2~5 周)和肉種雞,籠養商品蛋雞時有發生。本文介紹一例籠養后備商品蛋雞壞死性腸炎和球蟲病混合感染的診治情況,以引起蛋雞養殖者的重視。
遼寧某蛋雞養殖場設有4 棟后備雞舍(1、2、3、4 號),每棟雞舍每批次飼養后備蛋雞4 萬只左右,舍內采用5 列3 層籠養,配有自動飲水設備、行車喂料設備和傳送帶清糞設備。2022 年5 月6日,2 號雞舍進雛雞40 280 只,3 號雞舍5 月20日進雛雞39 757 只。6 月11 日,2 號舍的雞發病,隨后一周(即18 日)3 號舍的雞只也發病,發病過程非常相似,如均在發病前1 d 雞群一切正常,第2 天一早發現死雞增多,且死亡雞分布在雞舍各處,沒有集中在一處。從發病到雞群治療后恢復健康,2 號雞舍共死淘129 只,死淘率0.32%;3 號雞舍共死淘149 只,死淘率0.37%。
死亡雞只體況較好,均為體重較大的雞只。觀察所在雞群,未有明顯的呼吸道癥狀、打蔫、精神沉郁癥狀,但有部分雞只輕微腹瀉。
死亡雞只泄殖腔外掛有棕色和綠色稀便,剖檢發現腹氣囊輕微渾濁,肝臟腫大,腸道病變明顯,其他臟器和組織無明顯變化。其中十二指腸腫大、變粗,局部透明;空腸脹氣,黏膜上有白色斑點,剪開內有惡臭味的棕色液體;小腸后段壞死,多處有假膜覆蓋;直腸壁變薄,有刷狀出血。
4.1 細菌學檢查
對腸黏膜刮取物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革蘭氏陽性桿菌,有莢膜存在,結合病理變化懷疑是產氣莢膜梭菌。將腸黏膜刮取物接種普通瓊脂培養基,37 ℃厭氧培養36 h,同時分別對十二指腸和空腸內容物進行全血平板厭氧培養36 h,并觀察結果。在全血平板上有光滑的淡灰色菌落生長,菌落周圍有典型的雙環溶血顯現;挑菌涂片、染色、鏡檢,分離菌形態和染色特點同前面的鏡檢結果一致。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有白色菌落生長,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陽性桿菌,也觀察到莢膜。接種牛乳,乳酪蛋白發酵成多孔的海綿狀,符合產氣莢膜梭菌的生化特點。
4.2 糞便檢查
取病死雞只腸道內的糞便,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球蟲卵囊,將過濾的飽和鹽水糞液注入麥克馬斯特計數板的計數室,靜置大約5 min,在顯微鏡下(10x)對兩個刻度室的蟲卵進行計數,球蟲卵囊數大約12 000 個/g。
4.3 結果判斷
根據死亡雞只剖檢病變、細菌學檢查鑒定結果和糞便中球蟲檢查結果,判斷此次后備蛋雞發病可能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和球蟲混合感染所致。
5.1 篩選敏感藥物治療
對分離到的梭菌采用藥敏紙片法(藥敏紙片購自比克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藥敏試驗,量取抑菌圈直徑,按照抑菌圈直徑大小作為判斷敏感度的標準,結果以敏感(S)、中敏(M)、耐藥(R)3 種形式表示。對9 種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分離梭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
依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使用林可霉素(粉劑,10%,100 g/袋)與水混合,飲水濃度20 mg/L,供1 000 只雞飲用,每天一次性飲用4 h,連續使用7 d,休藥期5 d;針對球蟲感染使用妥曲珠利飲水劑溶液(口服液,100 mL,5%),飲水濃度30 mg/L,供2 000 只雞飲用,每天一次性飲用4 h,連續使用5 d,休藥期15 d,治療效果明顯,雞群死亡得到控制,愈后生長良好,大群沒有出現生長緩慢的小體重雞只。
5.2 預防性投藥
對4 號和1 號雞舍的雛雞在3 周末(6 月24 日)進行壞死性腸炎和球蟲藥物飲水預防,使用林可霉素(粉劑,10%,100 g/袋)飲水(20 mg/L),供1 000 只雞飲用,一天一次性飲用4 h,連續使用3 d;使用妥曲珠利飲水劑溶液(口服液,100 mL,5%),飲水濃度30 mg/L,供2 000 只雞飲用,一天一次性飲用4 h,連續使用3 d;同時對兩個發病舍的大群雞同上述預防投藥。
5.3 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
治療的同時,每天在飲水中添加1.5 倍的電解多維增強雞群的抵抗力。對雞舍環境及活動場地和污染區進行噴霧消毒,每天一次。每3 d 沖洗一次水線,同時使用季銨鹽類消毒藥擦拭乳頭飲水器,對自動加藥器和減壓閥都進行拆卸清洗。徹底清理飼料塔和飼料管線以及飼料行車的飼料斗,清理飼料槽,增加空槽時間到1.5 h,避免槽內飼料堆積引起霉變。對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留后患。
6.1 產氣莢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在,在雞場土壤、灰塵、糞便、飼料和使用過的家禽墊料中都很容易發現,該細菌也是健康雞腸道的常在細菌。在腸道菌群發生變化之后或者當腸道黏膜受到損傷時(如感染球蟲、真菌毒素中毒、感染沙門氏菌、腸道蛔蟲寄生等),常常造成腸毒血癥,引起各種臨床癥狀。受污染的塵埃、污物、墊料能傳染本病,能促進細菌過度繁殖、毒素生成、減慢食物在小腸通過速度等所有因素以及飼喂變質的飼料、溫度的驟升、驟降等,均可能誘發壞死性腸炎,所以減少應激、加強飼料管理和提高飼養水平、凈化環境,是杜絕此病的根本。
6.2 生產上預防壞死性腸炎通常是在飼料中添加桿菌肽鋅與其他抗生素如弗吉尼亞霉素等聯用,也可以協同殺死或抑制球蟲,尤其是預防堆形艾美耳球蟲和巨型艾美耳球蟲病發生。此外,合理添加抗球蟲藥物,如離子載體類藥物,可有效預防球蟲病發生。
6.3 避免突然更換飼料,盡量減少日糧中魚粉、小麥、大麥或者黑麥的用量,也有助于預防壞死性腸炎發生。若使用大量小麥、大麥或者黑麥作為日糧,需在飼料中添加酶制劑,可以提高各類日糧養分的消化率,減少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另外,還可使用益生菌或者競爭性排斥劑調節腸道菌群,對壞死性腸炎有較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