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12月7日·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其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強冷空氣往往能夠帶來雨或雪。不過,“大雪”這個名稱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氣溫下降,降水增多,并不是表示這個節氣期間一定會下很大的雪。但是大雪節氣之后,天氣會越來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
大雪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陰氣最盛,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據說它們會在感受到陽氣時抽出新芽。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人們將鹽加花椒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后,涂抹在魚肉、家禽肉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一起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雪還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正是這個道理。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
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臘八節本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發展為民間節日。在我國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節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提起臘八節,就不得不提這個節日的著名習俗“喝臘八粥”了。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谷類、豆類和干果類。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每逢臘八節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人們通過臘八粥的饋贈與接受,建立了廣泛的情感聯系。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這是清代文學家夏仁虎筆下的臘八節盛況。
除了臘八粥,臘八節的傳統飲食還有“臘八醋”“臘八蒜”“臘八豆腐”等。據說民間在臘八節這天,會用醋泡大蒜,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吃的時候,便蘸著這泡好的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