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浩

促進創新要素整合共享、打造知識生產新動力是數字社會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這提醒我們:知識產權促進開放創新的功能日益顯著、任務愈發艱巨。
在網絡版權領域,重混技術適應了自媒體內容生產模式的嬗變,成為公眾自發參與開放創新、促進版權產業普惠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當前我國的重混創作海量侵權涌現,在版權法堅持強保護立場、強調作者權利的前提下,利益博弈加劇。因此,為了打通知識壁壘、實現互通共享,亟需引導重混創作版權治理價值轉型、構建版權治理開放創新模式。
重混技術發展對版權治理提出了兩大挑戰
其一,重混創作偏離了傳統版權經濟激勵理論與利益平衡理論的價值導向。
傳統的經濟激勵理論強調作品的稀缺性與作者的排他性:然而,重混作品在藝術、數量、交易維度上的稀缺價值相對較低,欠缺激勵的客觀基礎。在集體創作范式下,重混創作積極使用者之間的娛樂分享熱情削弱了他們相互排斥的矛盾,因而欠缺激勵的主觀基礎。
傳統的利益平衡理論則以一種“損益調和”的方式在版權強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達成了妥協,這是一種“底線式公正”,它隱含了零和博弈的邏輯,因而無法契臺以“共贏增長”為核心的價值實現路徑。
其二,現行授權許可制度與合理使用制度在規制重混創作時,皆存在障礙。
意定授權許可制度規制成本過高,原因在于:對使用者而言,重混所涉在先作品元素頗多,海量授權渠道難尋;對權利人而言,逐一授權則耽誤時間精力、徒增交易成本;此外,默示許可雖能簡化臺意達成程序,但卻會增加管理成本。
法定合理使用制度規制依據不足,原因在于:在適用層面,既不宜將重混行為解釋為引用,也不宜輕易援引原則性條款。在立法層面,出于對法的穩定與秩序價值考量,以及特殊利益保護政策導向,也不宜貿然創設重混合理使用情形。
面對重混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應該如何實現版權治理的價值轉型
其一,可以立足作品中心主義,倡導開放創新。傳統的作者中心主義版權價值立場與普通公眾的文化需求相抵觸。對此,有必要臺理限制作者權利,促進作品傳援;提倡Copyleft精神,鼓勵協作共享。通過臺同模式緩和Copyright的緊張關系,消解作者的壟斷權、強調使用者地位。
其二,可以發展知識共享理論,化解消極博奔。知識共享理論的底層邏輯在于宏觀與微觀層面分別存在不同的知識共享機制。而通過增進宏觀福利總量以形成整體對個體的知識補償價值,協調微觀利益以形成個體之間的知識交換價值,可以實現由利益平衡向知識共享的發展。
如何構建重混創作版權治理的開放創新模式
第一步是遵循數字社會版權創新發展邏輯,它體現為重混技術引起作品開放使用新需求——開放使用需求催生積極使用者社群—一積極使用者社群構筑網絡創新社區一網絡創新社區發展出開放創新模式這樣一個演進過程。
第二步是創制重混創作通用公共許可規則。一方面,對于著作人身權,尤其是網絡環境下的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可以進行合理限制;而另一方面,對于著作財產權,則可以推行重混作品的集體共享與免費使用,并允許對知識貢獻者進行合理的經濟補償與資金支持。
最后一步是建立重混版權資源創新管理組織。
其一,可以設立共享義務執行保障機制。其必要性在于:通用公共許可規則所預設的權利讓渡模式只能解決知識共享的內在關系協調問題而不能解決外在運行機制問題。因此,為驅動持續創新共享,有必要賦予合同模式的運行以確定性與執行力。
其二,設立成員管理集體決策機制。它的作用是:通過集體自治方式做出成員篩選、評判與進入退出決策,避免壟斷性商業競爭模式的外部消極滲透,保障每個成員公正、平等的決策參與自由,維持集體內部秩序穩定。
其三,設立盈收規模結構監管機制。這是因為壟斷性的盈利結構片面強調擴大商業規模、牟取經濟利益,濫用版權或競業禁止阻礙知識共享傳播。因此有必要加以監管,保護自由創作群體的積極性,保障知識共享機制的運行。
其四,設立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機制。以非營利為前提,建設并共享包括專業人員、技術工具、數據服務器、信息系統、管理機構等茌內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可以吸引更多自由主體參與集體協作創新活動。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