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22)
本人認為,地方志論文撰寫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研究方向不當。地方志理論研究應該從關系地方志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理論問題、編纂實踐、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但是,在地方志論文撰寫實踐中,有的文章脫離實際,設立偽命題,憑空而論。有的文章為了吸引眼球而“標新立異”,論點不符合地方志主流觀點。有的文章題目過于籠統(tǒng),與內容結合不緊密甚至相去甚遠。有的文章題目很大、分量很重,但其論述的內容卻很一般,如《談談第三輪修志須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文,認為第三輪修志須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處理好與前志的銜接;二是編輯志書資料長編;三是正確應用書名號;四是規(guī)范數(shù)字統(tǒng)計表的設計及指標數(shù)值的準確填寫;五是照片的選擇及照片說明的要素;六是注釋的應用及注釋的規(guī)范。仔細閱讀文章內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第三至第六個問題只是屬于行文規(guī)范范疇,根本談不上是重要問題。
(二)選題創(chuàng)新不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chuàng)新就是抓發(fā)展,謀創(chuàng)新就是謀未來?!眲?chuàng)新是學術論文的價值所在,也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地方志研究者必須把創(chuàng)新意識擺在首位,深入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為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作出貢獻。然而,現(xiàn)實中有的文章只是重復別人的觀點,沒有自己新穎的觀點。如《把握四個環(huán)節(jié) 提升地方志質量》一文,從“突出行政推動,形成整體合力”“明晰編修思路,突出地方特征”“多渠道收集資料,夯實編修基礎”“補充完善整合,提升方志品質”四個環(huán)節(jié)來闡述提升地方志質量的做法,這些做法都是常見的,沒有創(chuàng)見,也沒有新意。還有的文章寫成工作總結、工作體會或講話稿,沒有上升為理論。
(三)學術規(guī)范欠缺。有的文章缺少摘要和關鍵詞。有的文章摘要只照搬正文中的小標題或論文結論部分內容,沒有經過概括和濃縮,沒有準確表達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有的文章關鍵詞只是簡單地從題目中摘錄,不足以反映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有的文章沒有介紹前人研究進展情況。有的文章缺少參考文獻和注釋,不像學術論文。有的文章隨意羅列參考文獻,其中有的參考文獻與正文關系不密切甚至完全脫節(jié)。有的文章沒有結語,文章結構欠完整。
地方志理論研究包括方志學研究、方志編纂學研究兩大類。方志學研究屬于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涉及方志的起源與發(fā)展史、性質與特征、功用及修志意義、志鑒評論、舊志研究、開發(fā)利用、法治建設、質量建設、信息化建設、方志館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方志編纂學研究屬于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方志編纂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理念、體例體裁、資料和資料工作、篇目和總體設計、組織管理、編纂實踐、撰寫方法、志稿評議、審查驗收、編校出版等方面。[2]總的來說,地方志論文撰寫應該圍繞地方志編修體系、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體系、質量保障體系、資源開發(fā)利用體系、工作保障體系等五大體系進行選題,開展理論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為了做好第三輪修志,需要對一、二輪修志工作得失進行評估,對第三輪地方志編纂提出意見建議,把評估工作升華為理論,將是對修志實踐很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伴隨著地方志工作的拓展和延伸,還可以對地方史編修、鄉(xiāng)村史志編修、《扶貧志》和《全面小康志》編纂等進行研究并撰寫論文。
根據李喜民主編的《應用文寫作》(第二版),“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chuàng)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者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3]一篇地方志論文在結構上通常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導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及注釋等幾個部分。
題目是用最精準、最簡潔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信息的邏輯組合,要求簡潔、準確、新穎、規(guī)范。如“關于志書審查驗收制度的幾點思考”。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簡要介紹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200~300字。
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規(guī)范而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的單詞或術語,一般為3~8個。
將所制作的成品交給指定的感官評價小組(由5位以上有經驗的同學組成)進行感官鑒定[7],評定標準設置為百分制,見表2。
導言主要說明所研究的問題及研究的意義,往往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問題及其界定、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等方面的內容。如果之前有人對同類問題進行了研究,則要簡要介紹研究進展情況。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數(shù)據資料、應用圖表、形成的論點和導出的結論等。正文內容要求提出新穎的觀點、提供可靠的論據、進行充分的論證,必須實事求是、資料真實、邏輯清晰、表達準確、簡潔流暢。
結論是論文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的簡單重復,要求準確、完整、明確、精煉。
參考文獻是論文所涉及的書籍和文章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廣西第一輪修志從1981年9月正式啟動,2010年10月全部完成三級地方志書的編修任務,共編纂出版三級志書181部。廣西第二輪修志從2002年1月正式啟動,2020年11月列入第二輪編修規(guī)劃的186部自治區(qū)、市、縣三級志書全部出版,廣西三級綜合年鑒實現(xiàn)全覆蓋。一、二輪修志積累和保存了廣西大量地方文獻和資料,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廣西地情,對推進廣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僅為特定時期廣西經濟社會發(fā)展保存了重要的歷史記憶,為認識廣西、了解廣西,講好“廣西故事”,傳播“廣西聲音”提供了豐富鮮活的歷史素材,而且也為當下乃至未來壯美廣西建設積累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二輪修志取得了豐碩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有何經驗教訓?對第三輪修志有哪些借鑒?要回答好以上問題,必須對一、二輪修志進行評估。要重點圍繞“為什么評?”“評什么?”“怎么評?”三個問題展開。
首先,要明確為什么要開展一、二輪修志評估(即開展一二輪修志評估的必要性)?一、二輪修志涵蓋自治區(qū)、市、縣三級100多個行政區(qū)域,涉及全區(qū)上百個系統(tǒng)部門,時間跨度長達數(shù)十年,總計有上萬人力和上億資金的規(guī)模投入。現(xiàn)在項目已經完成,但總體設計是否科學?目標任務是否完成?總體質量是否達標?成本核算是否精準?項目把控是否到位?綜合效應是否達到預期?等等,都尚未得知。如何從上述一、二輪項目推進中獲得有益借鑒等,更缺乏理性的分析。三輪修志啟動在即,無論是從科學決策的要求出發(fā),從項目管控的角度衡量,還是從三輪修志的設計考慮,都有必要組織一、二輪修志評估。評估工作不僅有利于全面總結廣西地方志第一、二輪三級志書(含年鑒)編修的經驗得失,為科學編制第三輪修志規(guī)劃提供重要借鑒,有利于打造示范效應,全面提升地方志項目科學化管理水平,也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方志隊伍學習研究的動力與激情,全面提升業(yè)務能力,為第三輪修志儲備力量,推動廣西地方志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其次,要明確一二輪修志評估主要評什么?一評項目的頂層設計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包括第一、二輪修志的總體定位、個性特征、目標、任務、成本投入、環(huán)節(jié)掌控,以及規(guī)劃實施是否開展過必要性、可行性論證,其目標任務及相關指標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完成情況如何等。二評項目的內容組織和質量把控。包括:(1)篇目設計的系統(tǒng)性評估,同一行政區(qū)內不同層級志鑒編纂之間(如廣西通志與各市縣志;各市志與所轄縣區(qū)志);同一層級的志書之間(如廣西通志與各專志、政府志與部門志);同一層級、同一記述時段的志書與年鑒之間,是否著眼于一個系統(tǒng),形成步調一致的制度設計;相關數(shù)據、資料的占有、使用,相關記述對象的表述是否相互一致、相互印證、相互補充。(2)篇目設計的整體性評估,即某一志書、年鑒編纂過程中對記述對象有無整體的定位及基調風格判斷,是否形成相應的工作機制(如總纂機制)予以落實;各篇章內容之間(尤其是概述與各篇章內容、大事記與各篇章內容之間)是否形成相互一致、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整體。(3)篇目及門類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評估。主要指志書篇目及門類設計是否合乎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實際,突出時代特點、地方特色和民族特性;是否按照志書“橫分門類”的要求,做到門類合理、歸屬得當、層次分明、排列有序。(4)篇目內容的針對性、完整性、規(guī)范性評估。重點評估內容記述是否切合篇章及條目設計要求?相關記述要素是否齊備齊全?總體表述是否符合志鑒語體?等等。三評項目的組織管理和環(huán)節(jié)把控。包括項目的周期進度分析評估、項目的環(huán)節(jié)把控分析評估、項目的全程內外組織管理評估等。四評項目的后續(xù)開發(fā)利用。包括出版發(fā)行情況評估、營銷推介及開發(fā)利用評估、各界人士對志鑒編修認同情況評估等。
第三,要明確一、二輪修志評估的主要做法。一要明確評估對象和范圍。評估對象是列入廣西第一、二輪規(guī)劃的三級志書,以及納入志鑒編修“兩全目標”的廣西三級地方綜合年鑒。二要制定合理的評估方案。一個完整的評估報告應該包含總體評估、分項評估(即外圍的評估、本體的評估、后續(xù)影響評估)、專項評估(即廣西通志的評估、市縣志的評估、綜合性年鑒的評估)、問題分析、對策建議、附錄等內容。三要綜合應用科學的評估方法。采取點面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的方法,通過一、二輪修志的比較和區(qū)內外的比較,對第一、二輪三級志書(含年鑒)進行全面評估。四要制定合理的工作分工。按照資料收集、初稿撰寫、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形成報告等環(huán)節(jié)以及評估方案總體設計,組織力量,明確職責分工,有序開展工作。
最后,要歸納總結廣西地方志第一、二輪三級志書(含年鑒)編修的經驗得失,以及提出對第三輪修志的建議,為科學編制第三輪修志規(guī)劃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地方志論文撰寫存在研究方向不當、選題創(chuàng)新不夠、學術規(guī)范欠缺等主要問題,要明確地方志理論研究的方向和范圍,了解地方志論文的一般結構和學術規(guī)范,掌握地方志理論研究的方法,躬于實踐,勤于探索,善于總結,就能提升地方志理論研究水平,撰寫符合學術規(guī)范、有學術價值的地方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