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喬丹·彼得森
【內容簡介】
現代人欠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實現的能力,更準確地說,是付諸行動的心理素質。在《人生十二法則》中,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將人類數千年來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十二條基本的人生法則,為讀者找到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讀懂十二條法則,你就能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面對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們唯有了解規則、真知、歷史與前沿科學中蘊含的真理,才有能力面對每一場困斗。
當人們生活在小型、偏遠的社區時,在某些事情上做到出色是比較容易的。有的人可以當返校節皇后,有的人可以當拼字比賽冠軍,有的人可以當數學天才或者籃球明星。人們身邊只有一兩個機械工或者老師,這些本地英雄們可以在自己的領域里享受血清素被點燃后屬于勝者的自信。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偉人中出生在小地方的人占比總是高于平均水平。但如果你出生在今天的紐約,那么就算你優秀到百萬里挑一,這座城市也有20個你,而大多數人當下都居住在大城市里。不僅如此,今天人們還通過互聯網和全球70億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攀登成功的高峰將會是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不論你多么擅長某事,或者得到過多少榮譽,世界上總有人能讓你相形見絀。也許你吉他彈得不錯,但你不是英國著名吉他大師吉米·佩奇,也不是美國著名吉他手杰克·懷特,你的表演肯定連本地酒吧的客人都無法征服。你擅長做飯,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大廚。你母親的魚頭米飯也許在她的家鄉大受歡迎,但這在威士忌味冰激凌的時代不具備什么競爭力。而你呢?你的工作既無趣又沒有意義,你的自理能力實屬二流。當你身邊站著美國總統的時候,誰還會在乎你是不是加拿大總理呢?
內心的批評家
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一個似乎能洞悉一切的批評家。他向來吵鬧,不斷譴責著我們的平庸,常常令人難以忍受。更糟糕的是,這類批評有時候是必要的。世界上有太多沒品位的藝術家、五音不全的音樂人、廚藝糟糕的廚師……總之,世間萬物都是參差不齊的。糟糕的音樂會折磨所有聽眾的耳朵,設計不完善的建筑會在地震中崩塌,不合格的汽車會讓事故更為致命。
標準的存在非常重要,因為忽視標準、允許平庸的后果就是實實在在的失敗。
人與人之間永遠都會有能力和成就的差異。一小部分人創造了世界上的大多數事物,贏家即便不會贏得一切,也會贏得大部分東西。底層永遠不是個好地方,這里的人不快樂、疾病纏身、無人關注和關愛,最終只能在平庸荒廢中過完一生。因此,人們內心的批評家一直在編織著這樣一個可怕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是零和博弈,一無是處是默認的狀態。除了選擇性失明,還有什么能幫助人們免受這種尖刻的批評呢?因為這個原因,整整一代社會心理學家都將“積極錯覺”視為保持精神健康的唯一可靠途徑,他們的信條是讓謊言做你的保護傘。事情已經糟糕到只有錯覺才能拯救你的地步,恐怕沒有比這更加凄慘和悲觀的哲學了。
讓我給你一個不同的角度,一個不需要錯覺的角度。如果你總是抓不到好牌,那么你玩的牌局或許本來就是個騙局,甚至有的時候你自己也在無意識地做那個騙子。如果內心的批評家讓你質疑自己的奮斗和人生的價值,也許你就不應該聽從他。如果這個批判之聲總是在貶低每一個人,不論他們成功與否,那么這個聲音又能有多可靠呢?也許他只是在嘮叨,而不是在提供充滿智慧的箴言。
“總有人比你更好”是虛無主義的陳詞濫調,就像另一句話說的:“現在重要的事情一百萬年以后都不重要了。”對這個陳述的回應不應該是“好吧,一切都沒有意義”,而應該是“任何白癡都能說出一個讓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的時間跨度”。
說服自己對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在對存在進行深刻評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維玩一些低劣伎倆。
保有自我獨特性
好與壞的標準既不是虛構的,也不是多余的。你決定做某件事情,必然是因為你認定這是最好的選擇。價值判斷是行為的前提條件,因此,價值中立在概念上就是自相矛盾的。
每一個既定行為都有其特定的成功標準,任何可以完成的事情,其完成方式必然也有好壞之分。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其實都是在玩一個有著明確價值導向的游戲,不僅游戲完成的效率和方式不同,勝敗的概率有別,最終完成的質量差異也無處不在。此外,如果沒有好壞之分,任何行為都會失去價值,沒有價值就意味著沒有意義。如果努力并不會改善任何事情,那為什么還要費力呢?意義存在的前提就是更好和更壞的差異。既然如此,要如何平息內心中批判家的聲音呢?他那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里有什么漏洞嗎?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成功和失敗這兩個非黑即白的用詞。你要么是處于成功這么一種全面、單一且大體上良好的狀態,要么是處于失敗這么一種全面、單一且不可救藥的糟糕狀態。成功和失敗這兩個詞排除了所有不同的或折中的可能性。但是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這是一種天真、不成熟甚至惡意的分析方式,這樣的二元體系抹殺了許多重要的價值分級和層次,也必然會帶來惡果。
首先,成敗并不只存在于某一個游戲。世界上有很多游戲,包括很多好游戲,也就是那些與你天賦匹配,可以為你帶來建設性人際關系,使你不斷自我優化的游戲。對你而言,好游戲里的角色也許包括律師、水管工、醫生、木匠或者老師。世界允許多種可能性的存在,如果你在某一個游戲里不成功,也可以隨時換一個游戲,選擇和你獨有的專長、優點和經歷更為匹配的游戲。此外,如果變換游戲也不管用,那你可以試著開發自己的游戲。我在一個選秀節目上看到過一位用膠帶封住嘴巴的啞劇表演者,他用烤箱手套做了一系列荒謬的表演。那個表演出人意料又非常具有原創性,效果似乎也不錯。
其次,你也不太可能只玩一個游戲。你有事業、朋友、家人,你也有渴望達成的個人計劃、藝術追求和健身目標,所以你應該在判定成敗的時候結合所有游戲。比如,你很善于做某些事情,在另一些事情上則表現平平,剩下的事情你都很不擅長,也許這就是你本該有的狀態。你也許會反對說,我想要在所有事情上都成為贏家!
在所有事情上都成為贏家或許意味著你并沒有展開任何新的挑戰。你也許是在贏,卻沒有成長,而成長是贏最重要的前提。
當下的勝利難道應該一直優先于長遠的發展軌跡嗎?
最后,你有可能發現你玩的所有游戲的細節對你來說都是如此獨特和個人化,以至于和他人比較壓根就不現實。也許你高估了自己沒有的,也低估了自己已有的。感恩之心具有真實的好處,它能幫你抵御充滿怨恨的受害者心態。你仰慕的明星長期酒駕,內心偏執盲從,他的生活真的就比你的要好嗎?
當你內心的批評家用這種比較來打壓你的時候,他會優先選擇一個單一而隨意的比較維度,比如名氣或者權力;然后他會讓你覺得這是唯一重要的維度,并且將你和這個維度上某個真正優秀的人做對比;有時候他還會更進一步,用你和比較對象之間無法縮短的差距來證明生活的不公,這會充分打擊你做任何事情的積極性。那些這樣評價自己的人會將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
人們年輕的時候既缺乏獨立也缺少認知,因為還沒來得及積累閱歷與智慧、建立起個人標準,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較。標準是必要的,沒有標準會讓人失去方向和目標。相比之下,人成熟后反而會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人生狀態會更加個人化,也更難以和他人做比較。從象征意義上來說,人們應該離開“父親”統治的家,獨自面對個體存在的混亂。人們需要重新發現自我文化的價值,將其從無知的塵封中發掘出來,整合到自己的生活里,這樣我們的存在才能獲得完整的意義。
你是誰?你以為你知道,但也許你并不知道。比如,你既不是自己的主人,也不是自己的奴隸。你不能輕易命令自己必須做什么,或者強迫自己服從。你對不同事物的感興趣程度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培養自己對某些事物的興趣,但有的事物總是會很吸引你,而有的事物無論如何也不會。
如果你粗暴地壓制天性,它也一定會不斷反抗。你能強迫自己努力工作到什么程度?這努力的動力能保持多久?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在明確自己的價值標準之前,你應該先把自己當作陌生人去了解。什么對你有價值或者能令你快樂?你需要多少享樂和獎勵才能彌補自己因忍辱負重所受的委屈?你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才不至于想要掙脫羈絆,放棄一切?你可以強迫自己過完痛苦的一天并在回家之后煩躁地踹自己的狗,眼睜睜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但你也可以學會引導自己去做可持續的、有價值的事情。你會問自己想要什么嗎?你可以和自己公平地談判嗎?
什么情況下你會討厭自己的父母、伴侶或者孩子?這樣的情況又應該如何改善?你對朋友有怎樣的期待?這并不只是你“應該”想要什么的問題,這里討論的不只是他人的期待或者你的義務,而是你應該擔負起的對自己的道德責任。“應該”可以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因為你生活在一系列社會責任當中,但這不意味著你需要扮演順從無害的角色。
相反,你應該敢于冒險和求真,敢于清晰地表達或至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真正意義。舉個例子,你應該試著展現自己對朋友的那些不敢言說的想法,甚至你只要愿意直視這些想法,你就會發現它們并沒有你想的那么陰暗。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只是因為害怕而故作高尚,也許滿足心愿反而能避免讓你誤入歧途。你怎么知道朋友會不喜歡更真實的你呢?
你希望被他人如何對待?你期待他人能給你什么?你因為責任義務在忍受或者在裝作喜歡著什么?你的怨恨雖然病態,卻具有揭示性。傲慢、欺騙和怨恨是邪惡三合體,也是最具傷害性的存在。怨恨的產生永遠意味著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因為一個人不成熟,那么他應該停止抱怨,繼續努力;要么是因為一個人受到了壓迫,那么他有道德義務大膽發聲。
為什么呢?因為繼續沉默的后果更糟糕。在當下,為了避免沖突而保持沉默當然更容易一些,但長遠來看這是致命的。當有話要講的時候,沉默就是在撒謊,而暴政往往就建立在謊言之上。
你應該在什么時候冒險反抗壓迫?我的答案是:當生活不斷被侵蝕,你的內心充滿吞噬和毀滅的意愿時。
嬰兒需要依賴父母滿足所有的需求。健康的兒童可以偶爾離開父母去交一些朋友,他也許會因此犧牲一部分自我,但也會同時獲得豐厚的回報。成功的青少年則需要完成分離的過程,離開父母,通過融入社會來超越孩提時代對父母的依賴。成功融入社會的成年人則需要學會如何保有自我的獨特性。
和他人比較這件事情要小心對待。當你成年后,你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了。你在財務、親密關系、心理等層面的特定問題,都鑲嵌在你存在的獨特情境中。你的事業是否適合你,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問題,因為答案也和你生活中的其他細節息息相關。你需要據此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以及決定要放棄什么,追求什么。
(維尼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人生十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