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萍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其在地球上的歷史將近5億年。珊瑚從外表看像是植物,但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珊瑚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名叫“珊瑚蟲”。紅珊瑚,被譽為珠寶中唯一有生命的千年靈物,千嬌百媚、光澤艷麗、晶瑩剔透、溫潤可人,博得眾多收藏者的喜愛。
大美之“紅”的別樣內涵
珊瑚,英文名稱為Coral,來源于希臘語,含義是“鮮艷的彩石”。紅珊瑚是珊瑚中的一種,顧名思義,紅珊瑚是指紅色的珊瑚。市場上的紅珊瑚名目繁多,從學名上來稱呼,有地中海紅珊瑚、日本紅珊瑚、瘦長紅珊瑚等;根據品種,一般俗稱為深水珊瑚、么么珊瑚、沙丁珊瑚、阿卡珊瑚等,其中,阿卡珊瑚最貴重。
紅珊瑚是最早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寶石之一。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紅珊瑚地位崇高,歷史文化悠久。根據最新的記錄,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已經用紅珊瑚制作首飾,瑞士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中發現有紅珊瑚護身符。
著名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自然歷史》中多次提及紅珊瑚。古羅馬人認為紅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的功能,所以常把紅珊瑚枝節掛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平安,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使紅珊瑚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印第安人認為,“貴重珊瑚為大地之母。”古代高盧將士用紅珊瑚裝飾自己的盔甲、戰袍和武器,以祈求好運相隨、戰神庇護。紅珊瑚還是意大利、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國石,象征著沉著、勇敢和勇氣。
我國民間自古就將紅珊瑚視為珍寶,是對紅珊瑚開發和使用較早的國家。早在秦朝以前,紅珊瑚已作為陳設和裝飾廣泛流行。《山海經·海中經》中就有人們組織在一起打撈紅珊瑚的記載,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打撈不到整株紅珊瑚的遺憾,那時的紅珊瑚主要用作陳設和裝飾。
在清代,紅珊瑚被皇家視為珍寶,服飾制度中規定很多飾物一定要以紅珊瑚為之,例如:皇帝在行朝日禮儀中須戴紅珊瑚朝珠,文武二品大臣及輔國將軍朝冠、吉服冠均用紅珊瑚帽頂,可見紅珊瑚在我國傳統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動物還是植物?
珊瑚是由無數細小的珊瑚蟲聚集而成的,這種小蟲子體態玲瓏、色澤美麗,而且還很嬌氣。
珊瑚蟲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依靠自己的觸手來捕捉食物,并分泌出一種石灰質(礦物成分為方解石)來建造自己的軀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為了能更多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陽光,除向上生長外,還向前后左右擴展,形成在三度空間似樹枝狀的生物群體。
珊瑚蟲的形體很小,通常只有幾毫米,十分嬌氣,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凈、透明度高,陽光照射充足,退潮時不能長時間暴露在水面之上。只有滿足這些苛刻條件,珊瑚蟲才能繁茂生長,建造珊瑚礁。
珊瑚蟲會吸收溶解海水中的碳酸鈣,用來制造自己的骨骼,因而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
在紅珊瑚的形成過程中,必須依靠海底火山活動產生大量的鐵、錳、鎂元素及鋅等微量元素,只有自然吸收這些珍貴的微量元素,才能最終形成絢麗的色彩。紅珊瑚的生長環境決定了紅珊瑚的特征,這些特征正是鑒定真假紅珊瑚的重要依據,其中一個顯著特征是紅珊瑚都有壓力紋,即紅珊瑚上或深或淺的裂紋。
紅珊瑚的壓力紋是如何生成的呢?這可以從深海魚說起。深海魚一到岸上身體就會脹破,這是因為海水的壓力比大氣壓大幾倍,深海魚在海水中為了平衡體內外壓力,體腔內部也是高壓,所以一到岸上,其內部壓力比外部壓力大很多,就會脹裂。紅珊瑚產生壓力紋也是同樣的原理,由于紅珊瑚生長在深海,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進而產生抵抗外部壓力的應力。紅珊瑚在被打撈出來后,外壓減小,內應力釋放,從而形成了或深或淺的裂紋。
紅珊瑚身上比較淺的壓力紋是沒有問題的,比較深的壓力紋還是要當心,但也不必談“紋”色變,很多寶石——翡翠、紅寶石等都會有壓力紋,紅珊瑚也因有壓力紋而變得更加嬌貴。除了壓力紋,紅珊瑚往往還有附著物,它們就像寶石的內含物,是海洋的貝殼類等生物,寄生或者共生在紅珊瑚的內部和表面,從而形成了不規則的孔洞凹槽或突起部分,這是天然紅珊瑚形成的必然現象,也是天然紅珊瑚的重要特征之一。
慧眼識“瑚”
珊瑚礁的分布是受珊瑚生存所需條件制約的,凡是有珊瑚礁的海域,一定具備了珊瑚生存繁衍的所有必需條件。
頂級的珊瑚是阿卡,阿卡的全名叫赤珊瑚。阿卡珊瑚生長于日本海域以及中國臺灣附近的一部分海域,暢銷全球,得到很多收藏者的喜愛。
阿卡珊瑚的最大特征是有白芯,白芯是原枝中心有如象牙般的白色部分,這是阿卡區別于其他名貴珊瑚的重要特征之一。阿卡珊瑚一般不會呈正圓形,而是有點像海龜——正面略平,背面還是挺有弧度美的。
從顏色上看,阿卡珊瑚是正紅色的,俗稱“牛血”珊瑚,其中紅色的濃度不同,常見橘紅、朱紅、正紅、深紅、黑紅,顏色越深越貴。當然阿卡珊瑚也有粉色、桃色或是橘粉色的,不過不常遇到。阿卡的色澤紅潤,有玻璃光澤,分正反面,正面紅潤背面有白芯,一般多用來做成戒面。阿卡珊瑚的圓珠超過10毫米就比較稀少了,要是超過20毫米那就極具收藏價值了。
第二等級珊瑚被稱為“沙丁”,主要產自歐洲地中海沙丁島附近海域,因大部分為意大利人在經營,又叫“意大利珊瑚”。
沙丁珊瑚是深水珊瑚,一般生長在海面以下50~20米,在貴珊瑚里面是生長得比較淺的。由于生長在不夠深的海域,所以沙丁珊瑚表面上幾乎沒有什么壓力紋。
沙丁珊瑚為大紅色階,俗稱“辣椒紅”珊瑚,價格基本在每克300元以上。沙丁紅珊瑚色澤紅潤統一,沒有白芯,市面上常見的手鏈、項鏈類珊瑚珠寶產品多為沙丁珊瑚料。沙丁珊瑚顏色類似阿卡,常見橘色、橘紅、朱紅、正紅、深紅,但是能達到阿卡珊瑚最深的顏色——也就是紅得完全發黑的,基本上難以遇到。
阿卡珊瑚和沙丁珊瑚都可以達到非常顯眼的紅色,但是前者的價值還是要高出很多倍,有這幾個原因:第一,沙丁珊瑚的產量遠遠高于阿卡珊瑚,物以稀為貴。第二,沙丁珊瑚的密度要小于阿卡珊瑚,密度低也造成了它品質的下降,仔細看沙丁珊瑚,能夠很容易地看到表面粗大的紅珊瑚指紋狀紋路。第三,沙丁珊瑚的質地不如阿卡珊瑚那樣有珠寶感。
第三等級的是么么,主要產區為中國臺灣附近海域。么么家族是珊瑚里面龐大而復雜的一個分類,除了阿卡和沙丁,其他的幾乎都可以歸為么么家族了。么么珊瑚質地介于阿卡和沙丁之間,更接近于阿卡,而且也有白芯。
拿戒面來說,如果是同一紅度的阿卡和么么,乍一看上去,好像是一樣的,但仔細看,就能看出質地的區別:阿卡珊瑚是玻璃一樣微透的質感和質地,看上去有晶瑩微透的感覺,珊瑚特有的指紋狀紋路,在阿卡珊瑚表面并不能很清晰地看出。而么么珊瑚是類似瓷器一樣的瓷實質地,和阿卡珊瑚比,珊瑚表面特有的指紋狀紋路要清晰一些。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收藏熱情的高漲,紅珊瑚的開采日益頻繁,使得本來已經十分稀缺的紅珊瑚資源加速枯竭,價格也不斷攀升。
20世紀,紅珊瑚的拍賣價格并不高。進入21世紀后,紅珊瑚開始受到一些藏家的青睞,拍賣價大幅升高。2000年中國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大型的清代珊瑚雕夔鳳擺件,成交價超過37萬元。2007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大型的清代珊瑚雕人物擺件創出了57.2萬元的高價,成為當時紅珊瑚藝術品市場上成交價較高的紅珊瑚雕刻品。日本大地震后,紅珊瑚的價格再度飆升。2013年,這件紅珊瑚雕人物擺件的價格已經突破百萬元。
(李恒克摘自《新周報》2022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