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D演講里對當代新型男女關系有段這樣的描述:互有好感,互相關心,做彼此的“約會搭子”,卻不會以男女朋友自居,也不會過度參與對方的生活,進可成為戀人,退則變回朋友。
那么,藏在“偽單身主義”保護殼之下,不愿走進婚姻的人,背后的真實心理到底是什么呢?
洶涌的情愫前豎著一堵墻,上面滿是關于工作、未來、發展等理性和現實的考量。網紅教授戴建業曾說:愛始于感性。如果從一開始就以極致理性的頭腦來預判一段感情的未來,就會荒草叢生,被諸多不安絆住進入親密關系的腳步。
電影《單身指南》里,工作狂女醫生在圣誕節那天被比自己年紀小很多的男人表白,男人浪漫地提議一起買棵圣誕樹,但忙著回去做手術的她冷冽地拒絕了:“我沒有時間養樹,我們也沒有未來。就算我們在一起,我也會忙到沒有時間見你,即使見到你了,我也可能因為太累倒頭就睡。你會逐漸感到厭倦、無聊。”
冷酷轉身時,她的臉上卻掠過悲傷無奈。她并非不喜歡眼前這個積極的男人,只是害怕“高開低走”式情感的傷害。大學時,男友就是因為她太忙,劈腿了同實驗室另一位奔放熱情的女生。自那以后她就認為,兩個人共享激情甜蜜容易,要一起度過平淡甚至疲憊的生活階段是很難的。
很多單身朋友都是不敢相信對方能長久堅定地愛自己,而將好感拒之門外。
梁永安老師曾講,對成年人來說,在進入親密關系前迷惘、不安、惶恐、動搖,都是好現象,正說明我們在以負責、深刻的視角看待感情。拒絕其實是告訴對方“我不接受淺嘗輒止的、輕率膚淺的喜歡”,這倒逼另一方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與之長久地相處”,能給彼此一個冷卻期來確定內心真實的想法。
追求真愛的道路很難一帆風順,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為什么害怕進入親密關系,要把這種恐懼攤牌,或許會有一個人在理解了你為什么退縮之后,仍舊堅定地走向你,就像影片里,年輕男人后來把一棵塑料圣誕樹放在女醫生的家門口,笑著告訴她“塑料做的,養不死”。如果有那一天,希望你也勇敢地回饋給他一個擁抱。
當同齡人陸續結婚生子,寒暄時的話題就繞不開“有男女朋友了嗎?”“什么時候結婚?”……當周遭聽說你還單身,安靜下來的尷尬空氣和大家略帶同情的目光,或許會讓平日里瀟灑地高舉單身旗幟的你感到一絲凄涼和焦慮。
社會習慣把成功幸福的人生和“有另一半”捆綁,但人的價值歸根結底還是得聚焦在自己身上,即使沒有另一半,也不要覺得自己可憐。
《單身指南》里的女主在和前任分手后,一個人走在人頭攢動的大街上,看著情侶挽手走過,被艷羨和孤寂裹挾,她開始不加辨別地和不同異性曖昧,尋找被愛的感覺,遇到豆大的困難都跟他們發短信訴說。她迎合著別人的性格喜好,自己都感覺快不認識自己了。
從小被父母姐姐保護頗好的她,沒有獨自生活的經歷,對男友有很強的依賴心理,拉不到裙子后背拉鏈時讓男友幫忙、電視語言模式不會切換找男友來調……當男友離開她,她的生活就像癱瘓的機器一樣無法順利運作,為了填補空虛和寂寥,她胡亂地把每一段淺薄草率的情感游戲當作拯救自己的浮木。直到姐姐告誡她“得長大了”,她才開始直面獨立命題,以自己的喜好裝飾出租屋和工作室,刪掉和男人訴苦的短信,靜下來一邊看書一邊消化情緒,努力健身為擱置很久的峽谷徒步計劃做預熱……
我們期待愛情,但也要游刃有余地面對單身狀態。如果你現在單身,請告訴自己,你正在經歷一段很珍貴的自我沉淀的日子,要為自己感到驕傲。
影片里的女生為了符合男友的期待,化精致的妝容,蓄起不愛留的長發,穿勒得血液不暢的塑身褲,即使如此,男友還是劈腿了。她拿起剪刀瘋狂地剪著身上的塑身褲,咆哮說:“女孩不需要穿塑身褲,因為最后還是會被看到肥胖的肉。”當時身旁的男人雖然被她驚愕住了,但笑著稱贊她:“你這樣挺酷的。”后來,他成了她的丈夫。
大格局的愛情里,一個人會接納另一個人的真實,給予對方自由。電視劇《知否》里,小公爺只欣賞得來溫良恭儉讓的小明蘭,但顧二叔卻告訴明蘭:“你溫柔的樣子我喜歡,你與人撕破臉的厲害模樣,我更喜歡。”
總有人會懂你奇怪下的那份可愛并視為珍寶。某站博主婚后不久,準備跟著摩托車隊穿越甘南騎行,丈夫雖然舍不得,但無條件支持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說,“正是她看似天馬行空、不合常規的那部分,成就了我眼里獨一無二的她。”他欣賞她瘋狂折騰自己的巨大能量,也會在她脆弱時分給予一個堅實的擁抱。
所以,不要急著否決或遮掩自己的特點,或許未來有一天,正因為你是你,對方才愛上你。
演唱會上,李健被粉絲問什么才是愛情,他淡然地說:“愛情有什么好解釋的,因為,愛自有天意。”
如果你現在還單身,少一些恐懼或焦慮,試著享受眼下能和自己獨處、與自己對話、充實自己的時光,同時抱著期待感——或許在未來路的那頭,早有人已在等待。

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