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在童話故事《匹諾曹》中,一旦匹諾曹撒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而且撒謊的次數越多,他的鼻子就會越長。那么,為什么《匹諾曹》中的主人公會設定為撒謊后鼻子會變長,而不是其他器官發生變化?換而言之,撒謊真的和鼻子有關嗎?
答案是肯定的。
鼻子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體器官,分布著大量的神經末梢,當我們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時,這些神經末梢會把刺激轉換成電信號傳導入神經中樞。因此,人體的神經系統在工作時,鼻子必然會發生變化。比如,當我們情緒激動時,鼻翼通常會微微擴張,這其實是一種加速為身體供氧的方式。
最近,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采用溫度記錄的方法,研究了撒謊和鼻子的關系。研究人員發現,志愿者在說謊時,鼻尖部位溫度會上升,志愿者也能感受到自己鼻子變熱了,這種溫度的變化是由說謊產生的焦慮感引起的。研究人員對此解釋道,當人們感覺自己在撒謊時,大腦中一種名叫“島葉皮質”的物質會被激活,島葉活性增強,體溫就會隨之升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因為說謊讓志愿者產生了緊張感和羞愧感,所以調動了人體神經,神經遞質釋放到了鼻子周圍的神經末梢,讓鼻子產生了應激反應。因此,在說謊時,志愿者還常出現鼻頭發癢和下意識摸鼻子的動作。這就解釋了在生活中,當我們尷尬或心虛時,為什么會下意識地做出摸鼻子這一行為。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志愿者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失去羞恥感后,他們的鼻頭又會冷卻下來。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后續要求志愿者快速編造謊言,并和父母、朋友、戀人完成幾分鐘的通話。同時,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用紅外熱成像測量志愿者面部不同部位的溫度。在這項實驗中,志愿者更急于完成謊言的編造,減弱了說謊帶來的羞恥感。這時,說謊不但沒有使鼻子溫度上升,反而在鼻子周圍產生了低溫區,但是前額的溫度會小幅度升高。通過具體數據發現,前者可下降0.6℃至1.22℃,后者可上升0.6℃至1.5℃。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的鼻翼不但沒有微微擴張,而且會出現略微收縮的現象。這種現象和撒謊后鼻子溫度升高、鼻翼微微擴張等“匹諾曹效應”剛剛相反,科學家稱之為“反向匹諾曹效應”。
研究人員解釋說:“因為說謊時人必須要動腦子想,所以前額溫度會升高。同時,因為說謊時人又容易緊張和焦慮,所以鼻周溫度會降低,并且額頭與鼻頭的溫差越大,那么說謊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管是“匹諾曹效應”,還是“反向匹諾曹效應”,都表明了一個事實:只要我們說謊,鼻子總會有一些不適和變化。
(摘自《知識窗》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