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藍
考試時,看到一些題目覺得自己會解答,可是無論如何都想不起來具體的知識點;考試前感覺自己什么都會,直到試卷發下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感”——我們自以為把信息儲存到了記憶中,自以為掌握了某些知識的主觀感覺。
如果缺乏足夠的練習,我們學到的很多知識其實并不牢固。有時別人在問我們學過的相關問題時,如果沒有給出一些提示,我們就很難回憶起來。比如,聽講座的時候總感覺收獲頗多,但是再過一小時,可能已想不起講座的內容。聽過的那些講座內容,因為沒有得到強化和鞏固(比如做筆記),很快就會被磨滅而遺忘。
丹尼爾·科伊爾在其著作《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指出,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生活和解決問題,雖然這能夠節約我們的認知資源,但是也讓我們不再需要更多的思考,很難取得長足的進步。
“知道感”對大腦的意義是節約認知資源,當我們在短期內重復接觸相同的事物時,大腦會產生“重復抑制”,于是我們會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和內容進行自動化淺加工,也就很難讓知識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要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信息提取練習比單純地多次閱讀效果更好。我們可以合上課本,試著盡可能多地回憶書中的知識點。通過信息提取練習,真正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在信息提取練習時,我們可以先閱讀一次學習內容,然后盡可能多地回憶,這樣才能夠檢驗自己真正記住了多少。如果記得不夠牢固,那就再讀一次,并且繼續回憶內容。反復幾次后,我們就可以真正記住那些內容。
科學家們通過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滑冰,而那些優秀的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動作。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而是持續地做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
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我們想學到更深刻的知識,就需要適當地離開舒適區,而不是反復用我們已經掌握的那些方式去解決問題。
(陳亮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反本能》,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