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釗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中國飲食在數千年的歷史沉淀中,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飲食與中國文化》的作者王仁湘以考古學家身份介入飲食文化研究,“與往古飄香的滋味不期而遇”,從飲食器具、時令風物、諸方佳饌、進食方式到飲食禮儀等方面,詳述中國飲食流變歷程,追溯考訂飲食文化源流,呈現豐富多彩的中華飲食之道,精辟闡明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茹毛飲血到歡煮熟食,從大羹玄酒到五味調和,中國人的餐桌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見證了綿延數千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古往今來,魯菜、川菜、粵菜、閩菜等不同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各地區氣候、地理、物產、生活習俗和傳統風俗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們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常為我們帶來新鮮感,也具有明確的共性,能喚起我們心里的熟識感,因為它們都是中國菜。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始終跟美食聯系在一起:立夏吃面食、端午飲菖蒲酒、夏至嘗烤鵝、重陽品菊花糕、冬至吃餃子……藏在古代文獻里的節令美食,讓人們享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季節的變化。在時節之外,飲食的跨文化流動豐富著中國人的餐桌,漢晉傳入的大蒜、芝麻,南北朝至唐代期間引進的菠菜、洋蔥,五代至明代引入的辣椒、番茄等等,使得中國人的口味日漸敏感、細膩、豐富,進而醞釀出更有意味的飲食文化。
“美食不如美器”,不論是頗具巧思的陶質食器、光潔優雅的瓷器,還是莊重晨練的青銅器、流光溢彩的漆器和高貴的金銀玉器,飲食與美器的巧妙搭配、交相輝映,既達撫慰腸胃之效,又得賞心悅目之感,達到食器皆美、兩相諧和的完美境界。
綿長而厚重的飲食文化,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在漫長歲月中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響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哲學觀念、政治智慧和科學思想,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飲食作為中國人生活美學的重要一環,眾多文人墨客對飲食美學報以極大熱情,詩詞歌賦中不難看見飲食和飲食活動的蹤影,更有清代著名文人高濂、李漁、袁枚等人撰寫飲食烹飪的專著,字里行間不僅流露出對生活情趣的追尋,更蘊含著豐厚的生活智慧。

中國是禮儀的國度,無論是宴飲,還是待客,都有嚴格的禮儀,“如何吃”要比“吃什么”更重要,飲酒更要遵循節飲和禮飲,不可濫飲濫醉,為重整筵宴禮儀和消除非禮現象,文人雅士更是訂立了《酒德》《觴政》《真率會約》等聚宴禮約。中國人一直講究“五味調和”,“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不論是飲食調味、養身健體、修德教子的日常生活,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理政藝術,取長補短,相互調和,都可在“調和鼎鼐”中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飲食與中國文化》是一部舌尖上的歷史,以有滋有味的文字書寫食物之美、食事之雅、文明之厚、內蘊之深,讓我們在令人垂涎三尺的飲食中,感受人文情懷的溫度,領略中國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