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濤 李雪松 黃亞蓉 范乾 雷旭東
(甘肅省腫瘤醫院 1血液病科,甘肅 蘭州 730050;2消化腫瘤內一科;3慶陽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4甘肅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臨床常見多發病,主要是由胃腸動力紊亂導致的,患者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可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1,2〕使線粒體結構、數目、功能改變,對線粒體數量進行控制,影響細胞的分化〔3〕。中醫認為使用針刺治療,可對低度炎癥、腦腸軸、生態失調、胃酸分泌進行調節,使功能性失調患者胃腸道得到改善〔4〕。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NF)-κB信號通路為機體內重要通路,可對細胞周期進行調節,在多種細胞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臨床中暫未有研究顯示針刺可通過調控p38MAPK/NF-κB介導線粒體自噬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造成影響。本文基于p38MAPK/NF-κB信號通路探討針刺調控線粒體自噬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影響。
1.1實驗動物:選取SPF級SD大鼠50只,體質量(223.25±12.05)g,購自深圳市領先醫療服務有限公司,動物許可證號:SYXK(粵)2022-0295,所有大鼠在相對濕度65%、室溫22~25 ℃下飼養,每日光照12 h,飼養期間大鼠自由飲水。本次實驗操作均嚴格參照動物實驗倫理要求相關規定進行。
1.2分組與建模 選取10只大鼠作為對照組,其余40只大鼠參照張萍等〔6〕研究中的方法構建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采用0.1%碘乙酰胺水溶液進行灌胃,使用鉗夾夾住大鼠尾巴中外1/3處,使大鼠憤怒反抗、撕咬,注意避免大鼠尾部破皮,連續刺激大鼠30 min,后將大鼠放置與疲勞轉棒儀,以35 r/min轉動10 min,3次/d,每次間隔4 h,連續造模10 d,造模過程中大鼠皮膚抓傷后使用碘伏消毒,防止感染,共有30大鼠建模成功,將建模成功大鼠分為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各10只。
1.3給藥干預 造模成功后,對大鼠進行治療,對照組、模型組不接受治療,藥物對照組采用莫沙必利治療,針刺組選取大鼠太沖穴、足三里穴,將大鼠束縛,使用25、13 mm毫針進針,太沖穴采用13 mm毫針進針深度為3~5 mm,足三里穴采用25 mm毫針進針深度為7~15 mm,1次/d,治療14 d。
1.4樣本采集 采集大鼠尾靜脈血,取3 ml,設置離心半徑5 cm,以3 000 r/min的轉速進行離心處理15 min,將上層血清分離,-80 ℃保存。
1.5一般情況、病理組織學觀察 處死前對各組大鼠活動、形態、納食、毛發光澤度等一般情況進行觀察,后將大鼠斷頸處死,取大鼠胃組織,剪取0.5 g腎臟組織,于-80 ℃儲存,在多聚甲醛固定4 h,進行脫水處理,石蠟包埋,制作5 μm切片,再次脫蠟、脫水,采用蘇木素-伊紅(HE)染色試劑盒染色,光學顯微鏡觀察其病理變化。
1.6飲水量、進食量、胃腸動力檢測 末次治療后,對大鼠禁食、禁水24 h,給予大鼠飼料、水,大素飲水、進食后,測量剩余水量、食量,飲水量=給予量-剩余量,進食量=給予量-剩余量。在200 ml蒸餾水中加入10 g羧甲基纖維素鈉,后加入奶粉16 g、淀粉、糖各8 g、碳墨4 ml,攪拌均勻,制成黑色半固體營養糊,以10 ml/kg灌胃,30 min后,對大鼠進行麻醉、開腹,將其胃賁門、幽門結扎,取大鼠胃部,使用濾紙吸干,進行稱重,沿胃部大彎將胃體剪開,清洗干凈內容物,即為胃凈重。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凈重)/胃全重×100%。同時將小腸分割,測量幽門、盲腸距離,并測量幽門、黑色半固體糊前沿距離。小腸推進率=(小腸全長-推進長度)/小腸全長×100%。
1.7炎癥因子水平檢測 取各組大鼠靜脈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IL)-6、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使用碳酸鹽緩沖液,將待測液稀釋,后倒入孔中,4 ℃下過夜處理,后棄去,洗凈,孔中加入1%牛血清白蛋白(BSA),37 ℃孵育60 min,后棄去,洗凈,稀釋抗血清,每孔加入0.1 ml,37 ℃下進行輕微搖晃40 min,后棄去,沖洗干凈,使用四甲基聯苯胺(TMB)進行顯色處理,后在450 nm波長下檢測OD值,查出IL-6、IL-1β、TNF-α表達水平。試驗重復進行5次。
1.8線粒體自噬檢測 取大鼠組織切片,放于pH為8.0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原修復盒,使用微波加熱8 min,8 min后使用低火微波加熱7 min,冷卻后,放入pH7.0磷酸鹽緩沖液(PBS),晃動洗滌3次,使用組織化筆在周圍畫圈,后放入雙氧水溶液,室溫下孵育25 min,放于緩沖液洗滌,后加入BSA,封閉處理30 min,加入一抗、二抗、CY3-酪酰胺信號放大(TSA),進行微波處理,后在切片圈滴加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液,放置5 min,進行沖洗,顯微鏡下觀察切片情況。
1.9線粒體膜電位變化比例、ATP、ROS檢測 取大鼠胃組織,加入8 ml純水稀釋JC-1,后加入2 ml JC-1染色緩沖液配成JC-1染色工作液,按照1∶1 000的比例在細胞培養液中加入氧化磷酸化解耦聯劑,將其稀釋至10 μmol/L,對貼壁細胞、懸浮細胞、純化線粒體膜電位進行檢測,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采用ELISA檢測三磷酸腺苷(ATP)、活性氧(ROS)水平,檢測方法同1.5。
1.10p38MAPK/NF-κB通路檢測 取各組胃組織,放置于冰上溶解25 min,加入9倍生理鹽水,放入組織勻漿中充分均漿,使用BCA試劑盒檢測p38MAPK、NF-κB蛋白含量,分析蛋白表達情況。試驗重復進行5次。
1.11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1一般情況觀察 對照組活動靈敏,毛發順滑、皮膚光亮,眼角未出現分泌物;模型組毛色暗淡,毛發雜亂,易驚、易怒,且形體消瘦,對外界聲音較為敏感;藥物對照組、針刺組皮毛較為順滑、光亮,對外界聲音敏感狀態好轉,眼部分泌物正常,活動量增加。
2.2組織學觀察 如圖1所示,對照組胃黏膜表面平整光滑,具有少量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腺體規則排列;模型組胃黏膜表明受到損傷,出現炎性浸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增加,腺體排列不規則;藥物對照組、針刺組胃黏膜表面光滑,炎性浸潤減輕,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腺體較為規則,且針刺組改善程度>藥物對照組。

圖1 各組胃黏膜組織病理特征(HE染色,×100)
2.3各組飲水量、進食量對比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飲水量、進食量明顯下降(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飲水量、進食量明顯增加(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飲水量、進食量明顯增加(P<0.05)。

表1 各組飲水量、進食量胃腸動力、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2.4各組胃腸動力對比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明顯下降(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明顯增加(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明顯增加(P<0.05)。
2.5各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IL-6、IL-1β、TNF-α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IL-6、IL-1β、TNF-α明顯降低(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IL-6、IL-1β、TNF-α明顯降低(P<0.05)。
2.6各組線粒體自噬對比 如表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細胞色素(CYT)-C、微管結合蛋白1A/1B-輕鏈(LC)3B表達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CYT-C、LC3B表達明顯降低(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CYT-C、LC3B表達明顯降低(P<0.05)。

表2 各組線粒體自噬、膜電位變化、ATP、ROS水平及p38MAPK/NF-κB通路蛋白表達對比
2.7各組線粒體膜電位變化比例、ATP、ROS對比 如表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線粒體膜電位變化比例、ROS水平明顯升高,ATP水平明顯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線粒體膜電位變化比例、ROS水平明顯降低,ATP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線粒體膜電位變化比例、ROS水平明顯降低,ATP水平明顯升高(P<0.05)。
2.8各組p38MAPK/NF-κB通路蛋白表達量對比 如表2、圖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藥物對照組、針刺組p38MAPK、NF-κB蛋白表達量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藥物對照組、針刺組p38MAPK、NF-κB蛋白表達量明顯降低(P<0.05);與藥物對照組相比,針刺組p38MAPK、NF-κB表達量明顯降低(P<0.05)。

圖2 各組p38MAPK/NF-κB信號通路蛋白表達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臨床常見功能性胃腸病,該病的發生與內臟敏感性增高、胃腸激素、神經遞質變化、胃腸動力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遺傳基因等有關〔7〕。功能性消化不良反復發作,可對患者生理、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臨床常用治療藥物,可導致神經系統、消化道不良反應,故尋找新的治療方式較為重要〔8,9〕。
中醫學認為〔10〕,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胃脘痛”“痞滿”范疇,主要為脾胃受損、肝氣不達導致的,臨床應以治療脾胃、肝為主。中醫針灸為非藥物治療方式,采用針灸對足三里、太沖穴進行刺激,可對胃腸功能進行調節,使大鼠胃腸動力得到改善,機體內炎癥反應降低,修復黏膜屏障,臨床使用效果較好〔11〕。本研提顯示,采用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進行治療,可提高大鼠的飲水、進食量,促進大鼠的線粒體自噬,使大鼠胃腸動力得到改善,臨床使用效果較好。
臨床研究顯示〔12〕,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過程中,多為胃動力障礙,機體發病后,可降低胃腸道平滑肌細胞的能量代謝。細胞內重要的能力代謝主要發生于線粒體,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可合成ATP,并在ROS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線粒體自噬后,可對細胞內線粒體數量進行調節,使線粒體功能保持正?!?3〕。機體內ATP的合成下降,ROS生成過多后,可促進機體內氧化應激損傷,使線粒體過度自噬,減弱胃腸動力,使胃腸節律發生紊亂〔14〕。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可減少線粒體自噬,減輕線粒體功能損傷,改善胃腸動力障礙。
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發病機制復雜,主要為內臟超敏導致的胃腸道功能下降,使胃腸道運動、感覺功能發生異常,增加胃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并引發胃腸道局部炎癥反應〔15〕。機體內胃腸道黏膜下神經,多發生炎癥反應,引發胃腸道平滑肌異常,導致機體的消化不良,且黏膜出現炎癥反應,可使胃黏膜組織肥大細胞密度增加,促進機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使胃電節律發生紊亂,造成胃排空發生異?!?6〕。IL-6為炎癥細胞因子,其表達水平與胃腸道功能障礙呈正相關,IL-6表達水平降低后,患者胃腸動力逐漸恢復,IL-1β可對機體內炎癥反應進行反應,并可對炎癥細胞、免疫細胞造成刺激,促進機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使炎癥反應加重,IL-1β可對機體的水、鈉吸收能力下降,導致患者腹瀉,使胃腸功能發生紊亂,TNF-α在炎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使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并促使其黏附能力,使細胞的炎癥反應加重,可誘發腸黏膜炎癥反應〔17〕。本研究顯示,采用針刺治療,可使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降低炎癥反應,改善大鼠胃黏膜炎癥反應。
胃腸道功能障礙可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胃腸道功能障礙包括胃排空延遲、餐后胃運動障礙、胃肌電異常〔18〕。p38MAPK為MAPK家族成員,p38MAPK激活后,可轉移至機體內細胞核。研究顯示,p38MAPK可使蛋白質發生磷酸化,其蛋白質底物包括磷酸酶、生長因子受體、蛋白激酶、細胞骨架蛋白,且底物可介導p38信號在細胞周期調節、存活、增殖、死亡等多種功能〔19〕。NF-κB可對免疫應答、炎癥反應進行調節,在機體胃腸系統中,NF-κB可使受損腸上皮再生,抑制腸損傷、壞死〔20〕。本研究顯示,采用針刺治療,可抑制p38MAPK/NF-κB通路的激活,改善胃黏膜炎癥反應。
綜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引發線粒體自噬,促進炎癥因子表達,對患者胃黏膜造成損傷,經針刺治療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線粒體自噬、胃腸動力改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其機制可能與調控p38MAPK/NF-κB通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