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零3個月,蘇聯為6年零3個月,英國為4年零7個月,法國為8年零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于敏帶領的科研團隊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31 于敏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技術的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完成了氫彈最關鍵的基本構型設計。外媒稱之為“于敏構型”。它比美國提出的“T-U構型”在小型化上更占優勢。

32 氫彈原理設想是否正確,需要經過核試驗的檢驗才能確定。于敏帶隊轉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代號“221廠”,地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茫茫戈壁飛沙走石,冬天寒冷刺骨,大風如刀削一般,于敏的高原反應十分強烈,從宿舍到辦公室百米路,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到解決完技術問題才離開基地。

33 經過認真準備,1966年12月28日,在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氫彈原理試驗。試驗前,為確保能拿到測試結果,于敏頂著-30℃的嚴寒,半夜爬上102米的托舉氫彈的鐵塔頂端,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

34 北京時間中午12時,氫彈裝置按時起爆。在距爆心以西23千米處的觀測點,于敏從護目鏡中看到了氫彈裝置爆炸瞬間較亮的閃光,半球形的火球在膨脹并上升,心里便有了底兒。聽到兩個關鍵的速報數據后,他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由此可以斷定我們研究的氫彈原理、設計方案是可行的,氫彈研制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已經解決。

35 1967年6月17日中國進行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戈壁灘上的許多科學家、人民解放軍戰士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護目鏡,各種觀測儀器默默運轉著,全場都處于待命狀態,氣氛莊嚴肅穆,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期待。一架戰機的彈艙被打開,一顆紅白相間的炸彈在降落傘的牽引下,晃晃悠悠墜向戈壁灘。“10、9、8、7、6、5、4、3、2、1,起爆!”

36 伴隨著一聲沖天巨響,一朵蘑菇云在羅布泊上空升騰而起,其形狀之大在爆炸點以北250千米處仍能看到,煙云升離地面10千米,仿佛一顆人造“大太陽”。這標志著我國的氫彈空投爆炸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也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發展又取得了一個質的飛躍。

37 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而此時的于敏卻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樓房里,苦苦守候在電話機旁。電話鈴響起,于敏抓起聽筒,激動的聲音傳來:“老于!(理論部有不稱官銜的傳統)氫彈爆炸后的觀測數據出來了!和你事前計算的數據一模一樣!”這個喜訊早在于敏的預料之中,他踏實地回去睡覺了。

38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零3個月,蘇聯為6年零3個月,英國為4年零7個月,法國為8年零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于敏帶領的科研團隊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于敏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工作,榮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39 在氫彈試驗成功后,于敏帶領團隊來到了西南綿陽的深山里,開啟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他說:“我們的武器在地下,是固定的,人家衛星一看你這個位置都知道。核武器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果喪失威懾能力,我們就要重新受到核訛詐。”于敏又肩負起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的重任。

40 隱身大山、日夜無休的科研,讓于敏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于敏走臺階都要用手抬腿,才能緩慢挪動上去。即使這樣,他仍堅持到小山岡上觀測火球,在工作現場累到幾近休克。

41 1970年底,于敏接到去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的命令。基地在高原,嚴重的高原反應加上過度勞累,讓于敏的身體變得更加虛弱。他每天吃得很少,從車間到宿舍,他經常是步行來回,走著走著,他就想要嘔吐,幾次都因為疲勞過度而休克。

42 于敏知道,雖然解決了第一代核武器有無的問題,但核武器的性能還需提高,必須發展第二代核武器。他不顧身體病痛,毅然堅持工作。1980年7月,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術和中子彈技術。

43 于敏團隊在核武器基礎理論發展中,揭示了核武器反應內爆過程的運動規律,解決了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弛豫過程、輻射波與沖擊波的傳播規律等一系列問題。

44 作為核武器小型化關鍵的氣態引爆彈理論設計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于敏主持研究并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規律、氘氚點火燃燒規律、輕重介質混合對聚變的影響、高能中子裂變反饋規律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加大兩個關鍵環節設計裕量的具體措施。氣態引爆彈的研制成功,為我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礎。

45 在核武器中子彈突破中,于敏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與者,提出中子彈的設計指標,明確中子彈探索的主攻方向,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