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91)
改革開放以來,在“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引下,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神州大地生機勃勃,中國農村逐漸豐裕。農村的教育設施、文化設施以及娛樂設施普遍得到發展,這為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發展水平整體滯后,導致我國農村貧困現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因物質發展滯后而造成的精神世界發展能力不足、精神生活不充實方面,我們稱之為絕對精神貧困,如:思想保守、安于現狀、消極懈怠、封建迷信、信奉宗教、宿命論等。農民的絕對精神貧困通常是由于物質上的貧困所造成的。一是農民渴望物質富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民信奉唯心主義,讓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動有了存在的土壤;二是農民缺少必要的精神發展資料,就會過度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讓享樂主義也有了滋生的土壤;三是相對封閉的農村環境,讓人的貪圖安逸、消極懈怠的保守思想不斷放大,使農民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1]。此外,農村地區先富起來的農民的精神發展資料相對豐富,但文化素質相對落后,這部分農民群體思想覺悟與經濟條件不相匹配,導致精神上出現空虛、價值觀出現迷失,我們稱之為相對精神貧困。由于農村的精神生活設施無法滿足農民的精神休閑需要,農民的精神生活比較單調,加之農村的落后文化長期存在,農村消極的文化風氣沒有得到徹底扭轉,于是農民群眾往往會選擇用低俗和庸俗的精神娛樂形式來填充自身的精神生活。在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民精神貧困現象表現為相對精神貧困和絕對精神貧困相互糅合的特點,如:農民攀比現象、享樂主義與保守心態、宿命論、封建迷信相融合。總而言之,農民的精神貧困,一方面是由于物質生產力相對落后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精神生產力發展滯后、農民精神世界相對獨立,由此造成的農民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況等精神層面滯后于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或者與社會主流出現偏差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影響著農民精神世界的向前發展,影響著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農民精神貧困的有效治理成為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新發展階段,全面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經驗,能夠為新時代農民精神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治理基礎,推動農民精神世界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根據黨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奮斗目標和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結合歷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和施政方略,我們可以將治理農民精神貧困的歷程分為4個不同的階段: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治理為改革、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治理強黨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時期的治理促發展3個歷史階段和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理精神貧困促進人民群眾享受美好生活的新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主旋律,為人民精神世界的向前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是治理中國農民精神貧困的重要基礎。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2]143解放思想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基本前提,是解決農村溫飽問題的理論內核,是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發展的必要條件。鄧小平同志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2]143這一時期,面對生產道路的選擇問題,中國農民陷入了精神層面的迷茫和彷徨。黨中央意識到農民精神貧困治理對農村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開始對農民精神世界進行積極引導,鼓勵中國農民破除思想迷信,支持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大膽嘗試”[3],消除農民在制度改革中的政策疑慮,極大地解放了新時期農民的生產思想,為全面實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掃清了思想障礙。通過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初步實踐,凝聚了全國農民的改革意志,增強了全國農民的改革意識,堅定了全國農民的改革信心,穩固了全國農民的改革積極性,得到了全國農民在制度改革上的精神支持,極大地提高了農村糧食生產力,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新時期農民思想的解放標志著中國農民在精神領域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農民的精神主體意識開始萌發,改革與創新的時代精神成為當代中國農民精神世界重塑的基本內核。
隨著經濟的騰飛,我國物質世界逐漸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物質世界的發展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脫貧致富成為人民奮斗的精神動力。我國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脫貧積極性,開始推進扶貧開發事業,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外文化的大量涌入,拜金風氣和資本主義自由化等腐朽思想開始侵蝕我國人民的精神世界。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他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些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4]鄧小平同志提出精神文明蘊含于“小康社會”的概念中。我國農村的建設按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戰略布局全面鋪開。我們黨一方面利用農民在精神上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帶領全體農民奔小康,同時加大醫療衛生和教育設施的投入力度,為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提供“硬件”設施;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村教育、文化、人口素質和德育等方面的建設來領導農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引導農民開展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活,充實農民的精神世界。鄧小平同志強調“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5]。黨和國家制定“八五計劃”時在農村青年科學文化教育方面作了重要部署,農村按照“四有”公民的標準培育農民的精神文化素質,為農民思想道德和法制素養等“軟件”設施的投入進行了周密安排。
“四有”農民的培育目標,補充了農民精神世界發展的短板,遏制了農村社會拜金風氣的蔓延,成功抵制了資本主義自由化等腐朽思想對農民精神世界的“污染”[6],明確了改革開放視域下中國農民精神世界健康發展的方向,為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戰略基礎。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特別重視精神文明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江澤民同志在深入分析國內外形勢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指引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發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指導著中國農村精神文明治理體系的全面建構。江澤民同志指出:“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一個傳統也是一項重大原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7]黨對中國農村的全面領導是農民精神層面走向富有的根本保障,鞏固了新時期黨在農村思想層面的領導基礎。一方面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發揮農村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吸收農民群眾入黨,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增強黨在農村社會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黨在全國農村實踐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增強農民政治參與的意愿,為農民政治參與提供精神動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健全和基層民主制度的完善增強了農民在政治上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激發了農民的政治意識和主體意識,提高了農村社會治理的效能,充分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黨帶領農民群眾成功抵制了“和平演變”在思想層面上的侵蝕,鞏固了工農聯盟的精神基礎,為農民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掃除了障礙[8]。
黨的十四大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中國農村社會開始了市場化改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農民在精神上面臨新的貧困問題;在中國農村,拜金主義盛行,奢侈浪費等享樂風氣開始抬頭,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江澤民同志指出:“越是搞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越要重視對農民的教育。農村的思想陣地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落后的、錯誤的思想就必然會去占領。”[9]于是,黨開始在農村建構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機制。一方面,黨在農村開展集體主義教育,使農民精神世界走向成熟。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使農村反邪教運動取得了全面勝利,愛國主義成為農村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成為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黨開始從法治層面保障農民精神世界的安全。江澤民同志強調“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10]。農村安全建設是農民精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要保障,有效打擊危害人民精神安全的行為和活動,能夠遏制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的傳播,從法治層面上保障農民精神健康發展的權利,為農民精神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新世紀農民精神世界重塑的總抓手,它繼承鄧小平理論中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核,并結合世情、國情和民情從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為黨指引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理論支撐;它逐步構建起了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體制,從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兩個方面對農民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作了重大謀劃,維護了我國農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穩定。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我國社會發展的內在標準有了進一步提高。社會發展的現實呼喚科學的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順應時代的呼喚被提出來。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成為解決我國社會發展現實問題的總鑰匙,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統籌發展的科學指導思想。胡錦濤同志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11]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協調發展。這一時期,黨中央著重強調:農村社會建設要以物質生活寬裕為基本,加快推進農村精神文明的發展,使農村精神文明的發展速度與物質文明相適應,使農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走向協調發展。在農村扶貧開發的進程中,黨中央注重對農民發展權利的保護,保障農民文化生活的權利,將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文化權益統一起來,極大地拓寬了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空間。黨和國家通過籌備北京奧運會,逐步完善農村健身設施,宣傳全民健身理念,推動農民健身意識的培育,極大地拓寬了農民群體的精神視野。黨和國家不斷優化農村精神文明的規劃布局,加大對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為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胡錦濤同志強調:“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2]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黨注重保護農民群眾的精神發展權益,營造農村精神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第一,為了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黨和國家積極引導城市文化資源下鄉,開展“三下鄉”“心連心”“送歡樂下基層”[13]等文化活動,開展城市居民下鄉關懷留守兒童、老人,進行志愿幫扶活動;城鄉之間的文化資源形成了動態流動,城鄉之間的感情關懷形成了共通、共鳴。第二,黨和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使農民在經濟發展中實現精神熏陶,從而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協調發展。第三,黨和國家關懷農民工和“留守兒童”、農村老人的情感問題,給予精神關懷,解決他們的情感貧困問題;定期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評選工作,開展“掃黃打非”[14]以及清理整治“黑網吧”[15]等行動,掃除農村精神貧困治理的各種障礙,實現農村精神貧困的優化治理。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和國家在精神貧困治理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發展問題,“以人為本”成為農村精神貧困優化治理的核心內容,國家統籌各方面力量和各方面資源,協調城鄉、區域各方面的關系來設計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方案。這一時期,對農民精神貧困的優化治理,推動了農民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走向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民實現科學發展和全面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扶貧開發事業進入攻堅階段,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全國農村社會治理的重點內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農村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內容,轉變了以往“大水漫灌式”[16]的扶貧實踐,創新貧困治理模式,將精神貧困治理作為物質貧困治理的突破口,以求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17]。在精準脫貧理念的指導下,黨和國家側重農民精神層面的脫貧,著重提高農村脫貧的內生動力,激發農民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注入了精神動力。黨和國家創新農村貧困治理模式,加大對農民技術和農村青年兒童的教育投入力度,引導農民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新農民的知識系統,充實農民的頭腦,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改造農民的精神世界,阻斷農村精神貧困的代際傳播,為農民實現美好生活創設了重要的精神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18]新時代,黨和國家將農村精神貧困治理與物質貧困治理統一起來,創新精神貧困治理的方式,實現了精神貧困與物質貧困的融合治理。通過對農民精神貧困與物質貧困的融合治理,中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農村消除了物質方面的絕對貧困,為中國農民享受美好精神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二十大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9]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征程,我國農村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新發展階段,中國農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在鄉村振興中注重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中國農村的精神文明現代化。在經濟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繼續堅持新發展理念,鞏固好農村脫貧成果,推進農村實現物質文明現代化,這是農民享受美好精神生活的必要條件。政治上鞏固基層全過程人民民主,增強農民政治參與意識,保障農民精神發展的政治機會和權利。文化上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良好的鄉風民風,為農民精神發展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社會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使農民和市民擁有平等的精神發展機會,實現精神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推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使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使農民身心保持極大的愉悅,推動農民精神面貌的持續性改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指導思想,引導新時代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實踐進行全面創新,推動農民逐步實現美好的精神生活。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實現系統性創新,使我國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從嚴治黨打擊了存在于基層黨組織的腐敗行為,使農村基層黨組織提高了組織凝聚力,增強了黨組織在農民群眾中的威望,贏得了農民群眾的支持,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為農民精神貧困治理提供了根本保證。全面依法治國掃除了農村黑惡勢力,杜絕“村霸”等黑惡勢力對基層政權的侵蝕[20],保障執法部門不能成為家族勢力、黑惡勢力的保護傘[21],維護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安全,捍衛了農民群眾精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權利。全面推進農村深化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22],創新了農村土地經營制度,釋放了農村土地產能,提高了農村生產力,增加了農民精神發展的機會,為農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提供了經濟基礎。新時代,黨和國家創新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將農村全面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中;同時,充實農民的精神世界,構建中國農民物質和精神雙重維度的美好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邁入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治理農民精神貧困方面成就顯著,主要體現在硬件鋪設和軟件充實兩方面。黨和國家通過“軟硬”兩方面的治理,中國農民的精神世界呈現出激昂向上的發展態勢,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文化設施逐漸完善,農民精神貧困治理有了重要支撐,為實現農民美好精神生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為農民精神自由而全面發展奠定了“硬件”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精神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涉及教育事業、科學技術、體育設施、醫療衛生事業及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第一,“教育扶貧”的重要方略得以落實[23],中國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普及,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正規化,鄉村教師質量明顯提高,教育設施逐步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這些為阻斷農村精神貧困的代際傳播創造了條件。國家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創設農民職業教育的平臺,增加農民職業培訓的機會,解決農民對農業生產的困惑,提高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職業興趣,初步構建起了完整的農村職業培訓體系。國家向農村推廣科學技術,創設先進的農產品展覽室,引導農民推廣現代化農業的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提高農民職業能力和職業視野。第二,國家加大農村體育設施和娛樂設施投入力度,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融健身器材和戲曲舞臺為一體的農村文娛廣場,為農民娛樂休閑提供了場所;農村文化公共室已經成為村委會的配套設施,推動了農民精神世界的豐富。第三,提高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配備相應的保護和宣傳設施,加快了農村人口的內外流動,增加了農村與城市精神產品互動的機會,提高了農民接受多元文化的主動性,豐富了農民自身精神世界。第四,國家加大對農村醫療設施的建設力度,減輕農民醫療衛生層面的精神焦慮,引導農民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礎。第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工作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穩步推進“廁所革命”[24]和“垃圾分類”,普遍建立環境保護系統設施,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村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極大地改變了我國農村粗放式生產方式,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農民在“綠水青山”中獲得了精神愉悅感,“生態宜居”[25]的鄉村振興理念成為新時代農民精神世界向前發展的現實內核。
科學文化精神是構成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生活是人改造世界和享受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精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是其精神世界向前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必備基礎。第一,改革開放以來,通過40多年的農村普法活動,中國農民法治觀念已經基本形成,農民法治意識有所增強,法律文化素質得到了提升。農民遵法守法,一方面體現在農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懂得了通過正確的渠道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法律警覺程度也逐步增強,農民被“侵權和欺詐”的現象逐漸減少;另一方面,農民用法律標準來規范自身行為,自覺遵紀守法,使得農村違法侵權等行為大大減少,農村治理成本逐漸降低。第二,農民道德文化素質得到了較快的提升,農民群眾緊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尊崇社會主義文化道德。“男尊女卑”和“重男輕女”等落后思想逐漸被摒棄,社會主義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浸潤在農民的精神世界里,農民的精神世界從總體上得到了重塑。第三,農民智能素養和數字素養快速提升。農民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智能化和數字化設備的使用技能,開始運用互聯網等直播平臺銷售農產品和展示田園生活,農民在精神發展能力上開始消除“數字鴻溝”[26]。第四,伴隨著農業科技素養的不斷增強,農民在現代化農業操作領域更加熟練,涌現出很多農民科學家、農業理論家,農民開始由農業生產體力勞動者向農業生產腦力勞動者轉變。第五,農村文化設施的逐步完善使農民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逐漸增多,農民從事戲劇、秧歌等藝術工作的人員數量也逐漸攀升,農民開始追求舞蹈、音樂、美術、書法及攝影等文藝生活,農民的藝術精神和藝術素質更加扎實,涌現出一批農民藝術家。農民精神基礎素養的全面提升,穩固了農民精神生存的基本素養,提升了農民精神生活的品質,為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發展素養,成為農民精神世界走向富有的重要橋梁。
人的精神風貌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體現著人精神層面的富有程度。積極樂觀的精神世界往往使人表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消極低沉的精神世界往往使人表現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人的精神風貌影響著人的生活態度,影響著人民開創美好生活的目標和動力,影響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進方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的精神風貌取得了重大改觀,主要體現在農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目標上,中國農民從總體上變得積極向上、自信自強。首先,中國農民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生活大跨越,農民生活積極性逐漸增強,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等消極思想逐漸減少,農民脫貧致富的干勁十足,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開始涌現,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其次,農民在生活的發展目標上也出現了較大的轉變,農民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擁有較高的職業規劃和生活規劃,不再滿足于自有耕地和傳統的農村生活,開始追求更多的就業途徑,提高田園生活的質量或走向城市去發展。再次,中國農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普遍增強,農民身份的心態“自卑感”逐漸降低,敢于運用合法的渠道來維護自身權益,農民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中變得更加自信。最后,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愈益強烈,農民普遍推崇勤奮和誠信的價值觀,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充滿正能量。總之,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呈現積極向上的態勢,為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創造了較好的治理環境。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深層次體現,是精神世界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人精神發展能力的高層次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國民心態逐漸成熟,思維方式變得開放包容。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村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中國農民的思維方式也向前躍進。中國農民逐步改變了先前保守排外的思維方式,開始融入城市的新鮮生活,思維方式逐步開放包容,思想領域實現守正創新。一是農民的擇業觀變得開放包容。農民群眾不再單純地追求勞動報酬的數量,開始考量工作的體面度和榮譽度,側重兼顧職業價值和職業成就感。二是農民的思想觀念變得開放包容。農村落后保守的文化氛圍被打破,農民群眾的思想領域開放性增強,農民主體性意識日益凸顯,農民群眾開始摒棄傳統的“官本位”觀念,用自身的價值理念來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三是農民群眾的致富方式實現守正創新。農民群眾逐步改變保守的致富思維方式,主動接觸風險投資。部分農民開始運用金融產品來盤活自己的資產,相對貧困的農民也開始運用銀行貸款來提高自身的生產條件。四是農民群眾的處世思維方式實現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影響了中國農民的交往關系。中國農民處世思維變得成熟,不再追求繁瑣的風俗禮節,人際交往向人性化、舒適化、合理化轉變,農民更加注重公共性交往,日益看重集體性活動和集體性榮譽,集體思維方式更加凸顯。
黨在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進程中積累了重要的治理經驗,主要包括:在思想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人民精神世界的主導地位;在政治領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強化黨在精神治理領域的領導地位;在治理領域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體現人民在我國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強調多元參與的治理模式,構建協同化治理的中國模式,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治理效能的優勢。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著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農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重塑了農民階級的精神世界,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農民生產和生活實踐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農民堅持共同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中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農民創新精神貧困治理模式,奮力推進鄉村振興,著力使中國農村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馬克思主義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性質和發展方向,掌控著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農民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為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內在品格,踐行著偉大的勞模精神,激勵著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新時代,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需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農村生活生產實踐,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需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的理論成果塑造農民的精神品格,指導中國農村社會治理的新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問題與中國鄉村振興的現實相結合,提出了新時代中國農村實現現代化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目標,規定著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前進方向。總之,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價值目標,也是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實踐歸宿。實現農民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需要全面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及其21世紀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動指南,更是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核心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27]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消除物質貧困的根本保障,是中國社會治理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目標就是使全體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擺脫精神貧困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重要內容。首先,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意味著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發展目標與中國共產黨的前進方向是一致的。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發展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農村精神貧困的治理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次,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富有程度是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中國人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標準。中國共產黨解決人民精神貧困是實現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日程安排,也是無產階級政黨重塑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標志。最后,治理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是黨鞏固農村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內容。黨支部是農民群眾精神世界的主心骨,黨員干部是中國農民精神世界正向發展的領路人,農村基層組織是捍衛農村意識形態的堡壘。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增強中國農民克服精神貧困的信心,引導農民堅持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精神世界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8]新時代,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人民的主體地位,增強人民群眾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推動全體人民實現精神共同富有。新時代,中國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培育農民群體精神世界的自主性,增強農民精神世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推動農民實現精神富有。
新時代,中國農村精神貧困治理需要增強農民群眾的認同感,引導農民回鄉置業,治理農村“空心化”現象[29],加強農村人口的集體意識,提高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參與意識,穩固好農民精神生活的群眾基礎。第一,要提高農民團體的組織性,堅持農民自主管理,增強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民主意識,健全農民群眾的監督機制,加強村民組織的紀律性,動員全體村民廣泛參與集體活動。第二,農村精神貧困治理需要大力扶持屬于農民群體的文化產業,堅持以農民自主經營為主,提高農民在農村文化產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第三,創造屬于農民群體的文化產品,創作農民群體或村集體特色的文化產品,反映農民真實的生活狀況,提高農民群眾的精神認同感和精神積極性。第四,加大鄉村振興的宣傳力度和動員力度,選拔鄉村振興的農民領頭人,尊重農民在鄉村振興的話語權,引導農民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鄉村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全員參與。
新時代,實現農村現代化治理是黨和國家重要的時代任務,需要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多元參與、多方共治的治理模式。中國農民精神貧困的治理也需要堅持多方參與的思路,將政府、社會組織、商業企業和村集體、農民個人統一起來,把農村資源和資本要素、智力要素、人力要素融合起來,綜合城市和農民、東部和中西部進行立體化治理。第一,政府充分發揮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總指揮作用,協調好農民精神世界發展與資本要素之間的關系,正確引導好農民精神世界的發展走向,掌控好資本要素參與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限度。第二,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要起紐帶作用。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一方面要聯系好黨和國家政策與農民的實際發展狀況,另一方面要聯系好社會組織和農村精神發展的現實狀況,起到把國家政策具體化的作用,充當農民精神貧困治理把關人的角色。第三,企業是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重要投資人。企業要本著服務農民的基本原則,堅持農民與企業利益共同發展的理念,合理投資農村精神文化產業,推出精神貧困治理的科技創新項目,引導農民工回流返鄉,讓農民在企業發展和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獲得感,成為農民精神世界正向治理的忠實合作者。第四,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和社會個人應該積極參與農村精神貧困治理,要加大輿論宣傳和定向動員力度,關注特定群體的精神貧困問題,增加志愿幫扶活動,提高社會關注度。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取得了重大進步,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對我國城鄉居民精神差距問題的治理卓有成效,中國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中國農民的精神生活質量普遍得到了提升。在精神貧困治理的領域,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30]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本質要求,中國人民精神貧困治理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新發展階段,推動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需要將該領域的重要經驗進行時代性創造性轉化。要拓展中國精神貧困治理的內涵和外延,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探索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新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中,要繼續創新中國農民精神貧困治理的推進思路,形成中國特色精神貧困治理方略,逐步縮小城鄉精神發展的差距,推動全體人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實現路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