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后,不甘心就此停戰的美帝國主義,不斷在雙方的實際控制線附近挑起事端,妄圖通過武力方式,在朝鮮半島攫取更多利益,進而迫使我方簽訂城下之盟。
在當年的夏季攻勢進展不順利的情況下,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又重新制定了發起大規模攻勢行動的計劃。在西起禮成江口、東至鐵原約80公里的戰線上,同時展開超過4個師的兵力,向志愿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其中,攻擊的重點是志愿軍第47軍負責防御的高作洞至鐵原西北的大馬里一線,并以戰線東北角的天德山為主要攻擊方向。
9月29日,“聯合國軍”在西線的美軍第1軍,以美第3師2個團的兵力,在20多個重炮群和60多輛坦克支援下,向鐵原以西志愿軍第47軍防守的夜月山、天德山至大馬里一線陣地實施猛烈進攻。第47軍第141師在炮兵配合下頑強阻擊,共殲敵800多人。9月30日至10月2日,美第3師繼續向292.0高地、天德山、418高地一線猛攻,我軍頑強抗擊,大量殺傷敵軍,雙方在陣地前沿形成對峙。幾番交戰下來,美軍不僅沒能占領一塊有價值的陣地,自身傷亡還十分慘重。
防守天德山主陣地的第141師第422團1個加強營,頑強抗擊敵軍2個團以上兵力規模的猛攻,平均每天擊退敵軍10多次沖鋒。該團5連官兵戰前便提出“爭取創造英雄班,不當英雄不下山”的口號,做好了與敵軍血戰到底的準備。戰斗中,彈藥打光后,他們就用石塊砸或同敵軍拼刺刀,待擊退敵軍后,又趕緊打掃戰場、收集武器彈藥,隨時準備應對敵軍下一次進攻。激戰3天后,我軍消滅了幾乎5倍于己的敵軍,完成了上級賦予的防守任務,于10月5日主動撤出陣地。
在20多天時間里,志愿軍第47軍同美軍展開了激烈戰斗,平均每個陣地每天要承受2萬多發炮彈的轟炸,多數陣地被炸成松土。然而,敵軍僅前進了不到3公里,卻傷亡2萬多人,精心策劃的秋季攻勢在西線宣告破產。(摘自《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