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女娃張可暄1歲時父親不幸去世,母親離家,此后跟著姑姑和奶奶一起生活。姑姑30歲時帶著她出嫁,姑父自幼失去雙親,跟可暄有著相似的經歷,視她如己出。
姑姑為了撫養侄女晚婚
張可暄出生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的一個鄉村,據她說,在當地人的觀念里,女孩普遍要早一點上學。而她,可能是這些“早起的鳥兒”中最早的那一批。“姑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情況,早一點上學可以讓我更早長大、更早獨立。”
3歲時,爺爺也去世了,姑姑和奶奶成了她最后的依靠。可暄告訴記者,從她記事起,她就不缺少愛,姑姑非常重視對她的教育。姑姑會提前準備好一年級的課本,教她認字和拼音,讓她在田字格里一遍一遍地寫。4歲半,姑姑認為可暄有了一些知識積累,便送她到當地鄉村小學就讀一年級。二年級時,姑姑盡全力幫她轉入縣城的一家小學。無論自己學習到多晚,姑姑都會一直陪著她,參加家長會等學校的大小事務也都是姑姑在操持。如今,這個女娃考上東南大學了。
可暄1歲時,姑姑已經28歲。可暄3歲時,姑姑帶著她嫁給了現在的姑父。姑姑在33歲時生下了自己的女兒,后來又有了一個兒子。可暄告訴記者,他們姐弟仨從小一起長大,就跟親兄妹一樣,打打鬧鬧的,和普通家庭沒有任何區別。“妹妹會好奇為什么我會叫‘姑姑而不是‘媽媽,姑姑也如實告訴她了,但這并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
姑父給了她生活的底氣
“我從來沒覺得自己缺過什么,也沒有需要悲傷的地方。我只想好好學習,將來讓姑姑姑父和奶奶過上好生活。”在與記者交流時,可暄始終帶著微笑,談吐大方。她坦言,自己的樂觀很大程度上受到姑父的影響,她眼中的姑父是一個“樂天派”。“他經常說‘雖然家里條件不好,但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就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姑姑在自己的兩個孩子出生后,便辭掉工作在家照顧三個孩子和生病的奶奶。姑父外出打工,到蘭州及青海、新疆,甚至是國外,養活一家人。“我記得姑父之前在蘭州工作的時候,每到周五,他下了班就會往家趕,經常深夜才到家。周末就在家里,跟我們講一些他在外面的經歷,拉拉家常。”
“我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自己過得也很辛苦。當時,認識孩子姑姑時,就知道了孩子的情況,我很心疼她。就想著跟她姑姑好好把可暄拉扯大,考上大學。咱們雖然是農村的,但也要給孩子們創造好條件,讓他們好好學習。”姑父樸實的語言飽含真情,而特別有緣分的是,可暄和姑父還是同一天生日。
(摘自《揚子晚報》 王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