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基金投資者在投資時,往往會因為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或是持有時間過短等行為,導致實際收益低于基金本身的收益。
相信有很多基民心中會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有不少基金凈值出現了數倍增長,但我投資基金的收益為何低于基金收益?其中的原因往往在于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那么,導致虧損的行為有哪些?如何規避這些行為的發生呢?
三種行為導致虧損
基金投資者在投資時,往往會因為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或是持有時間過短等行為導致實際收益低于基金本身的收益。
追漲殺跌
追漲殺跌是指在基金單位凈值上升時買入基金,在單位凈值下降時賣出基金。這種投資策略的目的是希望在基金單位凈值上升時獲得收益,在單位凈值下降時避免損失。但這種操作方式是建立在主觀推測之上的,而且往往忽視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加之基民們的投資工具和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不一定能及時準確把握相關基金走勢變化的情況,其對于基金走勢預測的準確性也無法保證。再從市場角度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行業輪動速度加快,今年年初行業輪動強度一度創下201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如此頻繁的行業和主題輪動,使得追漲殺跌、“追熱點”等投資方式失敗的風險明顯提高。
頻繁交易
除了“追漲殺跌”,不少基金投資者還喜歡頻繁交易,其持有基金時間過短,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投資方式。頻繁交易是過度自信造成的,在掌握少量信息之后,自以為信息足夠充分,于是不斷地買進賣出,頻繁交易。然而大量的數據顯示,隨著交易頻率提高,平均年化收益率卻在減少;甚至當年均交易頻率達到10次以上時,投資收益率直接降為負值。
根據建信基金發布的基金白皮書《2022年公募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報告通過將近5年不同交易頻率和對應的投資收益情況作統計數據對比發現,如果每年的交易頻次在0~1次,盈利人數占比可以高達88.15%,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9.02%。而隨著交易頻次的提升,盈利人數占比和平均年化收益率均呈下降趨勢。如交易頻次達到10次/年以上,盈利人數占比下降21個百分點,而且平均年化收益率也降為-0.25%。令人稍感遺憾的是,統計顯示,基金投資者年均交易頻次達5次以上的人數并不少,達到四分之一。
賣盈持虧
第三種錯誤方式是過早賣出盈利資產或過久地持有虧損資產,即“賣盈持虧”。當投資者已經獲得了確定收益,在未來走勢不確定時,其更愿意賣出以獲得確定收益,這可以理解為人們常說的“見好就收”。而在基金虧損時,投資者不愿意賣出該下跌產品,因為一旦賣出該產品,浮虧便成了實虧,他們總是想等到再次回漲來彌補虧損。這兩種情況合在一起就是“賣盈持虧”,又被稱作“處置效應”。
如何應對
如何才能避免上述錯誤的投資方式?解決辦法是定投和長期持有。
基金定投是一種時間、金額、品種都預先設置好的投資方法。其優勢在于利用時間的紀律換取投資的空間,避免投資時的恐懼或貪婪情緒影響投資決策,更有效地累積財富。同時,由于大多數基民很難適時掌握正確的投資時點,常常可能是在市場高點買入、在市場低點賣出,而定投可避免短期波動的風險及追漲殺跌的困擾。最重要的是,基金定投通過資金的分期投入,拉長投資基金的期限,可有效地分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適合作為中長期的理財方式。
當然,不是所有基金都適合定投。比如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其本身波動很小,直接一次性買入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長期定投。適合定投的基金一般具有波動大和估值低的特點,比如指數基金和股票基金。波動越大的基金,越適合投資者通過定投獲得收益。當然,僅選擇波動大的基金也不全面,基金定投選擇目標基金時,還得注重其估值。目前主流的挑選方法是根據定投基金所跟蹤指數的PE估值,估值越低的指數基金,越適合布局定投。
另外就是要做到長期持有。從持有年限的角度上看,長期持有基金大概率能提升基金的收益。其原因在于,雖然市場運行的風格難以把握,但均值總會發生回歸。均值回歸是指上漲或者下跌的趨勢不管其延續的時間多長都不能永遠持續下去,最終均值回歸的規律一定會出現:漲得太多了,就會向平均值移動下跌;跌得太多了,就會向平均值移動上升。
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樣的判斷。據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在成立時間達10年左右的110只偏股型基金中,所有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均為正值,其區別僅在于收益率的多少。其中,建信創新中國混合、新華鑫益靈活配置混合-C等11只基金收益率超過300%;易方達新興成長靈活配置混合、安信價值精選股票等30只基金收益率在200%以上。
當然,長期持有也有先決條件,最好是在市場相對低位時進入,以提升獲利的概率。以滬深300指數為例,當處于50%分位數之下時,選擇長期持有,便大概率會獲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