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吳忠供電公司 馬 瓊
在電網系統運行期間,需要調度指揮、協調和控制,使其高效穩定運行,但在調度中存在一些誤操作行為。對此,電網調度人員應明確危險點類型與成因,并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事故發生,維護電力系統穩定運行。
當前,大多數電力調度系統采用自動化運行模式,各變電站借助計算機技術,監管電力系統運行情況,節約人力資源投入。盡管多種先進設備與技術的應用可提高促進電網運行效率提升,但在運行期間仍存在許多危險因素,為電網長久穩定發展帶來隱患,具體見表1[1]。

表1 電網調度運行中的危險點
該項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品設計不合理或者施工不當,在后期使用時便會產生安全隱患;二是無價值信息過多,對有價值信息進行掩蓋,增加了危險程度;三是設備過于老化陳舊,使運行效率降低;四是仍使用單通道或假雙通道運行模式,對系統通道造成負面影響,且故障修復難度大,時間較長,對日常工作帶來較大影響。
因調度人員審核操作命令票時不夠嚴謹,未嚴格按照規定開展相應作業,導致電力系統難以正常運行。在命令下達期間,未對電力系統內潛在的危險點進行確定,制定應急預案,導致電網運行異常。此外,在交接班過程中沒有準確記錄,流程不夠完善,容易出現誤操作,使電力系統的故障率增加。
設備運行環境復雜惡劣,例如周圍有陽光直射、通風不佳,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地基不夠結實穩固,表面不平整,導致設備運行期間出現異常振動,影響運行效果;一些安裝環境的空間質量不達標,未能做到遠離粉塵、液體飛濺、帶有腐蝕性氣體等,使設備的使用壽命縮短。部分操作者單純注重設備現實安裝環境的控制,忽視內部安全管理,導致監控網的防護措施不完善,容易受到黑客侵襲等,對調度信息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首先,因操作人員對電網調度運行不夠熟悉,在故障形成后,未能及時準確地作出判斷,導致故障排查不到位,未能立即將故障設備隔離,使得故障范圍擴散,影響整體電網運行。其次,誤下命令。一般是指調度員的工作態度不嚴謹,或者交接班含糊、工作量較大,導致在寫調度令時出現失誤。
電網使用期間,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相應操作,以免引發意外事故,為電網安全構成威脅。針對倒閘操作中的危險點,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和審查操作命令票,傳達調度操作指令,并采取相應的預控措施,具體如下。
一是規范工作申請書。在倒閘作業期間,要求設備與現場相同,停送電的內容與作業時間相匹配,運行設備在書面票據上使用中英文標記,申請人、負責人等都要由單位統一審批;在倒閘操作之前,調度人員應認真核對申請書,明確停電范圍、設備名稱與編號、接線形式等,避免后續工作與申請書內容不符。
二是調度人員應遵循“四環節”規定。部分電網故障是因人員誤操作所致,如調度員的工作態度不嚴謹,或者交接班含糊、工作量較大,導致在寫調度令時出現失誤。對此,作業者應嚴格遵循相關標準,確定電網方式,明確審批票據的注意事項,模擬現場操作設備與運行方法;在調度期間,注意隔離開關位置核對、接地線和斷路器、自動裝置位置以及運行狀態等。
三是合理選擇操作時間。調度過程中作業人員應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錯開負荷高峰期,在運行系統正常的情況下開展調度倒閘;還要求調度人員掌握危險點,能夠提前判定和預防,編制應急預案;操作期間嚴格遵循票據內容和順序開展,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停止作業,待事故妥善處理后,再繼續調度。
在電網運行期間,可設置電力電壓警戒值,將智能調度監控系統引入進來,一旦超過預設的數值便會立即響起警報,實現自動化監控,通過值班人員查看監控畫面,對系統現存問題進行良好解決;同時,還要明確監控人員的職責范圍,要求經常檢查設備運行數據,如遙測數據、電流值、電壓值等,保證數據準確無誤;還要定期檢驗自動化系統,在使用新設備時,提前檢驗設備狀態,核對各項信息,待驗收合格才可投入使用。為了降低誤操作概率,還應在監控系統中增設防誤操作的工具,保證工作人員在操作期間能夠準確無誤。在靜態安全穩定模式下,對電網在線控制性能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k代表的是電網在線控制性能指標;Sik代表的是可控措施k 的參與因子;Wi代表的是參與因子權重;Hk代表的是措施k 的經濟代價;Nc代表的是模式總數。按照上述公式,對每個措施的控制性能進行計算,排列順序后,與靈敏度分析技術結合起來,便可得到全部故障下安全風險調整方案,為電網運行控制決策提供輔助作用。
在事故處理期間,危險點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在事故發生后,調度人員應立即采集相關信息,了解設備保護動作狀態。現行電網調度監控系統在生產階段已經出現許多不足,特別是在事故狀態下,許多復雜的信號報文使監控人員很難及時找到有價值的事故信息,延長故障處理時間。這就要求故障發生后,調度人員應快速采集信息,針對尚未明確設備狀態的變電站,應立即告知相關人員,第一時間到場檢驗,針對事故的成因、類型、位置等做出準確判斷。
二是調度人員應嚴格遵循事故處理原則。部分調度人員職業素質不高,心理素質不高,未能充分掌握電力系統運行情況,特別是在事故處理中,對工作程序模糊,事故處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對此,調度人員應端正態度,快速將故障隔離開來,以免影響其他線路、設備運行,盡快恢復特殊機構的用電,如黨政機關、醫院等。
三是調整運行方式,使設備運行狀態得以優化,發電處理更加協調,還要綜合分析整個電網內潮流、電壓等指標發生的改變,以免產生超負荷情況。在事故處理期間,還要預防帶地線合閘送電,預防帶負荷拉、合刀閘等,使輸電設備能夠始終處于穩定狀態,為電力系統持續運行提供保障。
以某省會電網為例,是全省最大負荷中心,具有貫穿南北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年底,已經運行35~220kV 變電站260座,主變壓器453臺,變電總容量2654.14萬kV。在國家電網“大運行”體系背景下,要求創建高度集中的電網監控體系,急需創建監控設備與信息管理平臺,使調度人員的電網安全風險監控能力、事故處理能力得以提升。但現行電網調度監控系統在生產階段已經出現許多不足,特別是在事故狀態下,許多復雜的信號使監控人員很難及時找到有價值的事故信息,延長故障處理時間,為企業運行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對此,將智能電網調度技術引入進來,對原本的調度監控系統進行優化改造,使設備運行信息更加真實完整,可及時發現和判斷故障情況,達到快速高效解決事故的目標。
智能電網調度系統中硬件系統配置較為完善,包括前端采集裝置、實時數據庫服務器、磁盤交換機、歷史庫服務器、工作站與其他設備等,軟件源于國電南瑞集團,功能豐富,可拓展性強,結合實際需求,從以下方面制定優化方案。
一是監控界面分層優化設置。將其分成以下系統,即數據采集、監控系統、無功電壓調節等,上述為縱向分層,還要對各個子項橫向分層。調控重點在于實時關注數據系統中的各個子項變化情況,并為每個子項分層排列。
二是重過載統計分類顯示。采用分類顯示法,在D5000系統平臺上,新增“設備重過載”模塊,立足于現實需求,要求顯示系統全部重過載設備分類設定,便于監控。
三是監控信息精細化管理。先將變電站傳遞的信息按照統一原則分類整合,將監控信號分類;再對信息光字牌標準化命名,因設備廠家較多,信息名稱不統一,有時盡管是相同故障,但信息顯示不同,導致判定偏差增加。對此,需要標準化命名,統一報文描述,使其與光字牌名稱相同,提高事故異常處理效率。
3.3.1 監控界面分層設置
在SCADA 系統中采用分層設置,將實時數據采集與監控情況展示出來,見表2。上述為縱向分層,還需要對各個子項橫向分層,便于監控人員進行數據查詢,見表3。

表2 SCADA 系統分層排列表

表3 廠站接線列表
3.3.2 重過載統計記錄分類顯示
在D5000系統中新增“設備重過載”模塊,以遙測數據為依據,在后臺判定設備為“重載”或者是“過載”,對于重載設備,可直接添加相關說明,報文變成橙色,過載則添加“過載”說明,報文顏色為紅色,用不同顏色提醒調度人員注意。在數據庫編程中,可對間隔電流負載率自動計算,并結合實際需求,將原本的越限率變成負載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Kp代表的是負載率;I 代表的是電流值;Imax代表的是設備載容量最大值。在設定完畢后,將電流基值輸入到間隔限制表內,便會自動生成負載率。同時,充分利用D5000圖形編輯功能,可按照設備調度權限,將過重載信息分類顯示出來,并對負載率自動計算。
3.3.3 信號精細化管理
一是變電站傳輸信息分類匯總。將監控信號按照類型不同合并,并起草信號管理劃分原則,可將其分成一次設備故障/異常、二次設備故障/異常,遙測越線信號應單獨列入菜單欄內,不與其他界面混合。
二是統一光字牌命名與報文描述。將信息光字牌統一命名,即***開關一次設備故障/告警、***開關二次設備故障/告警、***回路故障,等等。報文描述內容與光字牌相符,且按照信息重要性的大小,用不同顏色區分,事故為紅色、異常為粉紅、變位為綠色、越限為黃色、提示為藍色。
綜上所述,國家經濟發展離不開電力供應,在國家電網“大運行”體系背景下,要求創建高度集中的電網監控體系,急需創建監控設備與信息管理平臺,使調度人員的電網安全風險監控能力、事故處理能力得以提升。在電力系統運行中,應重視電網調度工作,對潛在的危險點全面挖掘,并探尋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促進電力調度工作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