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喬斐,王 健,楊松杰,楊 芳,陳月星
(1.安康學院現代農業與生物科技學院,陜西安康 725000;2.商洛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院校實現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后,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廣泛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整體素質有所提升。2019 年隨著教育部發布的新農科建設宣言,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將面臨新的質量革命[1],農林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即將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林高校作為培養高等農林人才的主力軍,需要把握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將培養新型農林人才放在國家農業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中,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塑造新型農林人學科知識的可遷移能力,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和鄉村振興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提供新的視角,為國家培養具有大農學科知識背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系統性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農林人才培養方式未能滿足產業發展與新時代對農科人才的多樣化需求[2],農林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維度與未來導向不相適應,從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本質上講,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未被充分挖掘。因此,新農科建設對農林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新農科建設要求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來推動農業的持續增長和循環發展。面對農業發展新形式,高等農林教育需要重構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改變原來固化的單一性知識傳授方式,促進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下農林知識理論與技術的創新發展,加大發展新農科教育,實施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技創新的改革,協同推進人才、技術供給與農村三產融合趨勢相適應的局面[3]。創新側重于新的點子、新的想法,創業則側重于創新思維的成果轉化。在農林類專業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創新思維“通識為本”的主導作用,深入推進創新思維與農林科技研發、農林經濟管理的有機融合力度,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引領農林工作者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把創新思維和創業基礎融入現代農業生產領域之中[4],促進現代農林科技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提升農業農村的經濟管理水平[5],更好地指導鄉村振興的發展,助力提高農民的收入。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元素應用于農業領域之后,使得現代農業呈現出大融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新農科教育的提出要滿足新業態、新產業而產生的新專業和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國高等農林院校存在學科與農村發展不契合的現實情況,傳統農科占據主導地位,新興學科發展滯后[3],農林專業的培養理念、專業設置、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鄉村振興建設目標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農業學科與人文學科之間、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之間、不同農業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足,學科結構無法支撐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缺乏應對精準農業、智能農業和鄉村振興建設的學科體系和專業布局,缺乏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新型大農科知識體系的教師[4]。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林類院校要順應農村社會轉型需求,積極開展新農科教育,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3]。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林類專業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責任感,喚醒對“三農”問題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在農林行業中的創業潛力,提高學生對農林專業的滿意度和認同感[5],也利于傳統農科體系的改造升級。
中國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建立在傳統農林學科分類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科視野比較局限,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普遍弱化,農林院校人才供給與農村社會需求不匹配。社會面臨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林類專業改革優化的新局面,現代農業需要既有扎實的農業基礎知識,又有廣博的其他學科綜合知識,還要具備開放、發散和多元性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新型農業人才。新農科教育通過培育新型專業增長點,推進傳統農業學科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及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融合,培養學科基礎厚、知識結構寬、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現代農業領軍人才[6]。創新創業教育則重在傳播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式,更多關注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綜合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在關鍵時刻,創新型人才能夠通過運用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綜攝法等創新技法去解決問題,往往達到出奇的效果[7]。新型農業人才的素質要求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和培養理念高度契合[5]。因此,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農科,能夠提升農科人才培養質量,拓寬農林類學科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能力,推進產品安全、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與綠色發展,共同促進新農科建設和鄉村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6,7]。
新農科教育既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又要塑造擔負鄉村振興重任的“新農人”。在新農科教育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探索傳統農科與新興農科、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融合的方式,有利于實現會解決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的跨學科的現代農林人才培養目標[3]。農林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在體現“廣譜式”全過程教育滲透的同時,還應立足地方院校農林專業獨具特色的辦學定位[4],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重構“新農人”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內驅力,與時俱進地培養社會需要的現代農科人才[8]。現代農業需要以創新思維、創業基礎,融合人工智能來指導和推進新農科發展。農林院校既要展望新農科建設的美好前景,又要正視傳統農林專業的局限性,理解新農科建設所蘊含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愿景,在人才培養、學科設置、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文化建設等方面,清晰定位創新創業教育和新農科教育相互融合的辦學新理念[4],通過創業講座、創業大賽、大國“三農”等講座和實踐活動,讓學生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推動新農科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培養有境界、有情懷、有擔當、能守正、會創新的現代“新農人”。
新農科人才需要跨學科交叉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品質優良的教師團隊,才能夠擔當培養創新農科人才的任務,將農林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落到新農科建設過程中[9]。農林院校要培養教師的創新思維、更新創業知識,引導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構建教師和學生共同創新創業的風潮,不斷壯大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通過構建激勵和獎勵機制,引導教師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和新農科建設。加強師資培訓,夯實教師的新農科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8]。鼓勵教師外出交流,開展創業實踐。聘請優秀企業家和創業成功者等一線創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進校開展講座,進行創業實踐教學指導[10];鼓勵教師帶領農林學生將創新思維主動應用于現代農業中,加強科學研究反哺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以創新思維和創業行動來推動農業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共同參與新農科建設,強化對新農科人才培養的保障。
為更好地達到新農科建設對優質教學資源的要求,農林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專業內涵建設上尋找突破口,對現有農科知識體系進行改造升級,調整和優化教學資源,促進知識體系交叉融合[6]。一是奠定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通過開設國學、歷史等人文通識選修課程,不僅能夠打破學生農林專業的學科思維藩籬,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二是繼續開設生物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農業生態學、植物保護學、動物科學等農科專業基礎課程,并把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食品安全、農村治理等知識納入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三是開設創新思維、創業基礎、科學發展史、現代農業創業、創業案例分析等專項課程,構建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四是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增加“互聯網+現代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產業鏈拓展等課程,通過智慧教室、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方式,重點建設新農科教育一流課程或“金課”,建設優質網絡在線農林專業課程,進一步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實施生態文明教育[2]。
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建設,不斷拓展優質課程資源[8];通過打破原有農林專業壁壘和課程體系的束縛,推進傳統農林學科與信息科學、人工智能和創新思維的交叉融合,通過強勢農業學科帶動發展新興交叉學科,鼓勵跨學科、跨專業開設新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自身的特色學科和專業,確定新農科知識創新重點領域,整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形成跨學科思維和創新思路,探索現代農業中復雜問題的綜合性解決方案,通過持續創新的知識生產促進傳統農科知識的轉型升級,為全面認識農業系統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提供新的視角與分析框架[3]。
根據新農科建設的要求,通過挖掘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元素,改革專業課的教學內容,編著具有農林專業特色和新農科教育內涵的創新創業類課程教材[10],建立精品課程和一流課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新農科創新創業教育在線課程,通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理論+實際”“虛擬+現實”,將農林專業教育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強化自主學習,構建多途徑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課堂新生態,推動農林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效果[11]。運用科研實驗室、師生創客空間、創新創業孵化園等校園平臺,開展創業成功人士面對面交流,采用多元導師制等方式深化升級第一、第二和第三課堂創新創業教育內容;鼓勵師生積極參加各類研討會和交流會,促進師師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加智慧火花碰撞的機會和思維互動,為以后的創新、探索開拓發展空間[12]。
通過運用項目參與式、體驗式、啟發式、探究式和游戲式等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開展“研究性”和“討論式”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和OBE 理念,啟發學生進行探究式自主學習,改變傳統的“廣播式”“灌輸式”教學,將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12],運用案例教學法,開展以解決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科普實踐課堂”和“微創新訓練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轉換思維的習慣養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1]。
通過將政府、涉農企業、農林院校所擁有的不同教育資源融合起來,增加涉農企業的有效嵌入,推進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13],以培養創新型農林人才為目標,提升農林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政府為農林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執行者,能夠將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教學過程中。企業能夠為農林院校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助力創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5]。新農科因其產業性和實踐性,需要廣袤的田間地頭作為農林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條件,引領教師把課堂帶到田間,讓學生親近山水林田,體驗農事操作,見證人工智能和無人機在農林領域中的應用情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啟發學生從專業知識、項目研究和實習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4]。
農林院校可以選擇實力雄厚的企業作為校外實踐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10],建立以導師負責制為基礎的創新性實習實踐平臺,開展綜合性、探索性創新創業項目,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推進校外企業、實訓基地與校內基礎實驗室、大創實驗室、實訓中心的有機結合[11]。在校內通過構建創新科技沙龍、社團、學術論壇等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立農林學科競賽平臺,通過賽訓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從而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目的。
新農科建設對農林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類專業可以通過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調整師資結構、優化教學資源、多途徑打造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校企深度融合等路徑來加強新農科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推進多學科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激發農林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培養適應新時期、新業態發展要求的高等農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