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彭 華,付玲芳,郭富存,劉海明,韓 萌,祝文琪*
1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久原區畜牧水產服務中心,包頭 014060
3 淄博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中心,淄博 255025
從全球范圍來看,奶牛智能化養殖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幾乎與信息技術同步。我國奶牛智能化養殖技術真正發展起始于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中的數字畜牧業項目,其中包含了奶牛的自動化養殖技術研發。我國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奶牛場智能管理系統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近年來,奶廳管理系統、發情管理系統、精準飼喂系統、牛群管理系統等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奶牛養殖效率,促進了奶牛養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本文利用全國23 個省份320 個奶牛場的調研數據,分析了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奶牛場管理系統的應用現狀和應用意愿,探討了不同類型奶牛場管理系統對生鮮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程度,從而更加深入了解奶業轉型時期的現代化發展水平,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研究數據來源于2022年課題組對全國23 個省(區、市)的 320 家規模奶牛場的調研。其中,華北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141 家,東北地區(內蒙古、黑龍江、遼寧)62 家,西北地區(新疆、甘肅、陜西、寧夏)75 家,南方地區(安徽、江蘇、湖南、廣東、四川、 福建、云南、上海、重慶、貴州)42 家;100~500 頭規模的52 家,501~1 000 頭的82 家,1 001~3 000 頭的117 家;3 000 頭以上的69 家(表1)。

表1 調研奶牛場地區、規模分布情況 單位:家
目前主流的奶牛養殖場智能管理系統主要分為奶廳管理系統、發情管理系統、精準飼喂管理系統和牛群管理系統4 類,具體如下:
奶廳管理系統:可以對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進行自動計量和讀取,實現奶源可追溯,預警奶牛健康(如乳房炎等)及營養問題,并方便奶牛場對成母牛的淘汰做出決策[1]。主要通過計步器、項圈、電子耳標、牛奶電導率監測設備、血乳監測設備等識別器進行信息收集。
發情管理系統:通過獲取奶牛躺臥、反芻等活動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奶牛發情和預測排卵時間,指導奶牛場精準確定配種時期,及時配種,可實現奶牛發情監測的自動化管理,提高奶牛受胎率,還能有效進行疫病監控和預防[2]。主要工具有計步器、加速度感應器、體溫變化感應器等。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有的奶牛場開始采用動態監測牛奶中孕酮水平的方式,來揭發奶牛的發情以及奶牛繁殖系統狀態,此種方法能讓奶牛場更高效、精準地進行繁殖管理,利拉伐的ReProTM精準繁殖監測系統即采用此種方法。
精準飼喂系統:通過軟件控制無線通信系統,實時掌控每種配料的添加重量、TMR攪拌車的位置以及每個牛舍TMR的投放量等信息,指導和監控TMR的配制和TMR日糧的精準投喂[3],最大限度地保證各種飼料成分配比的精確性和投喂的合理性,提高養殖效率。
牛群管理系統:可以實現每頭牛從出生開始,繁殖、疾病、產奶記錄、干物質采食、淘汰等全部信息的查詢和追溯。
從應用情況來看(表2),4 類管理系統平均應用比例為62.92%,處于較高水平。發情管理系統使用比例最低,為57.45%,可能原因為:一是對于同樣存在爬跨、活動量增加的假性發情牛和隱性發情牛來說,效果不明顯;二是暫時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觀察法,監測結果仍需結合直腸檢測進行進一步驗證;三是目前國內較多的大型奶牛場都采用價格昂貴的進口監測系統,使用成本太高。奶廳管理系統的應用比例最高,平均占比達到69.91%。 同時,根據調研數據,當前奶牛場四類管理系統大多來自不同的品牌,系統之間未設置可匹配的接口,導致數據不能互通,發生重復統計,數據未實行有效利用,互聯互通難度大,僅有20.00%的奶牛場管理系統之間實現互聯互通,47.70%的奶牛場實現部分管理系統互聯互通,32.30%的奶牛場管理系統之間尚未實現互聯互通。

表2 不同智能管理系統應用比例及其效果情況
與未使用智能化系統的奶牛場相比,使用智能化系統的奶牛場年單產高885 kg,公斤奶飼料成本低0.11 元;使用奶廳管理系統的奶牛場乳房炎發病率平均降低1.7 個百分點;使用發情管理系統的奶牛場成母牛平均胎次高0.28 胎,大大改善了奶牛的生產性能,減少了空懷天數,其產奶量也高于未使用的奶牛場,年平均單產高665 kg(表2)。
整體來看(圖1),1 000~3 000 頭規模奶牛場智能化系統的應用比較多,1 000頭以下的應用比例較低。從不同的智能管理系統來看,對于奶廳管理系統,1 000頭以下奶牛場中未使用奶廳管理系統的比例最高,為45.36%,主要是因為奶廳管理系統投入成本較高,規模較小的奶牛場難以承擔[3];對于發情管理系統,3 000 頭以上奶牛場應用比例最低,為39.50%;對于精準飼喂系統,奶牛場存欄越高,應用比例越大,可能原因是精準飼喂系統對成本降低和產奶量提升的影響比較直接,奶牛場規模越大,前期投入成本壓力越小,應用積極性更高。對于牛群管理系統,調研結果顯示1 000~3 000 頭規模奶牛場應用比例最高,達到85.84%,調研結果也表明該規模類型的奶牛場牛群管理系統的使用效果更好。

圖1 不同規模奶牛場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比例情況
整體來看(圖2),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應用智能管理系統的比例較高,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奶牛養殖資源稟賦條件優越,規模化程度高,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因而對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認知和采納意愿更高。而南方地區仍有部分智能管理系統(發情管理系統和精準飼喂系統)的應用比例仍低于50%。

圖2 不同地區奶牛場管理系統的應用比例情況
從不同管理系統來看,對于奶廳管理系統,東北地區奶牛場使用奶廳管理系統的比例最高,達到了81.54%;對于發情管理系統,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使用發情管理系統的比例高于未使用的比例,而南方地區發情管理系統的使用比例低于未使用的比例;對于精準飼喂系統,南方地區精準飼喂系統的使用比例最低,僅有24.24%;對于牛群管理系統,西北地區奶牛場牛群管理系統的使用比例最高,達到了81.58%。
整體來看(圖3),進口的智能管理系統仍占據大部分市場,主要品牌有利拉伐、阿菲金、SCR、科湃騰等,其中奶廳管理系統和發情管理系統使用國外品牌的奶牛場占比超過80%。但隨著國內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國產管理系統應用比例也逐漸提高,尤其是精準飼喂系統和牛群管理系統,國產系統中的一牧云、新牛人和奶業之星等品牌的市場占比也處于較高水平。調研奶牛場中,使用國產設備進行精準飼喂的奶牛場占比超過30%,使用國產設備進行牛群管理的奶牛場占比超過50%。

圖3 不同品牌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比例情況
從不同品牌來看,奶牛場中利拉伐和阿菲金的奶廳管理系統應用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34.50%和31.00%;阿菲金和SCR品牌的發情管理系統應用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 34.92%和31.75%;科湃騰和一牧云品牌的精準飼喂系統應用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 22.73%和17.65%; 新牛人、一牧云和阿菲金牛群管理系統應用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 23.70%、22.33%和21.27%。
對320 家奶牛場開展關于奶牛智能管理系統使用意愿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圖4),對于奶廳管理系統,有9.30%的奶牛場不愿意使用,4.80%的奶牛場的使用意愿尚不明確,86.00%奶牛場愿意使用;對于發情管理系統,有13.10%的奶牛場不愿意使用,84.50%的奶牛場愿意使用;對于精準飼喂系統,83.30%的奶牛場愿意采納該技術;對于牛群管理系統,78.60%的奶牛場愿意使用。總的來看,當前奶牛場對于智能管理系統都有較強的使用意愿,超過70.00%的奶牛場愿意使用智能管理系統。且當前奶牛場對智能管理系統的使用意愿都高于實際使用比重,表明智能管理系統發展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圖4 奶牛場對不同智能管理系統的使用意愿情況
結果可以看出(圖5),1 000~3 000 頭規模奶牛場使用智能管理系統的意愿更強烈,這也與當前奶牛場實際情況相符。1 000 頭以下奶牛場的意愿較低,可能原因是智能管理系統前期投入較大,且小規模奶牛場難以發揮其最大效用。

圖5 不同規模奶牛場愿意使用管理系統的比例
不同管理系統之間普遍存在“信息孤島”。調研樣本中,32.30%的奶牛場智能管理系統之間尚未實現互聯互通,47.70%的奶牛場實現部分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僅有20.00%的奶牛場實現互聯互通。不同管理系統互相分散,造成查找某項記錄或檔案時相對費事費時,比如,查找診療記錄,有的需要從事件管理的獸醫模塊進入,有的則需要從統計分析的獸醫分析模塊進入。對軟件不夠熟悉的人員,甚至是奶牛場數據員,在使用時并不能迅速找出相應的檔案記錄,從而不能有效發揮管理系統的效用。
1 000 頭以下和3 000 頭以上奶牛場智能管理系統的使用比例較低,分別為5 0%和5 6%,1 000~3 000 頭奶牛場使用比例為75%。相比未使用的奶牛場,使用智能管理系統的奶牛場的奶牛生產性能、奶牛場管理水平、投入產出效率更高,這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近年來1 000~3 000 頭規模奶牛場存欄比重不斷擴大的原因。發情管理系統使用對于奶牛單產和成母牛胎次都具有較大改善,而當前發情管理系統的使用比率明顯低于其他管理系統,為59%。
國產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比例較低。根據調研分析結果,當前我國奶牛場應用的智能管理系統中,奶廳管理系統主品牌為利拉伐和阿菲金,發情管理系統主要品牌為阿菲金和SCR,精準飼喂系統主要品牌為科拜騰和一牧云,牛群管理系統主要品牌為新牛人、一牧云、阿菲金。
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奶業科技支撐能力。未來奶業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信息化,科技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從政府的角度,逐步建立政府對奶業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奶業機械設備研發的投入力度。從科研單位的角度,應加強奶牛場管理系統互聯互通技術的研究,提高技術應用效率,積極推進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從企業的角度,設備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養殖企業應積極整合資源,提高科研成果的應用能力。
要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培訓,提高奶牛場對智能化、信息化的認識和掌握水平。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集中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觀摩會等方式,加強奶牛養殖技術尤其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的培訓,讓奶牛場真正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價值,自主選擇適合奶牛場的相應設施設備,并給予相關設備技術操作指導,使數據員熟練掌握平臺各項功能軟件的操作和擴展功能,降低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