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方
上海鵬樾景觀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 201403
伴隨全球人類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人口結構老齡化現象日益顯著。衛生醫療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壽命延長,新生兒出生率的下降使得人口結構逐漸變化。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2%,比2006年的11%翻上一番。屆時,老年人口數量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超越兒童(0-14歲)人口數量,其中79%的老年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1],中國就是高度老齡化的國家之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21至2050年我國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0%,至2051將達到峰值,并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2]。
老年人作為上世紀人類成功發展的貢獻者,是其家庭、社區及所居住城市的重要組成。然而,隨著科技發展,新興科技和城市快節奏對老年人不友好的方面也十分顯著[3],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數。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老年友好城市的概念,并制定《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4],并成立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區聯盟,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參與、研究和實踐。
歐洲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早,“以房養老”、“倒按揭”的養老地產模式較為常見;受傳統家庭觀念影響的日本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居家養老為主;老齡化相對較輕的美國,形成了投資、開發、運營全面配合的市場化養老模式(CCRC)。然而,歐美的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的經濟要求較高,程序復雜,或過度依賴金融市場,風險較大[5]。因此,資本密集型的養老地產模式并不普遍適合“未富先老”的中國。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我國養老地產存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6],整體效果式微。
根據我國國情——文化傳統、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方面,居家養老是目前最適合也最廣泛的養老方式。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當代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由傳統的三代同堂轉向獨自生活[7],這對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環境要求也帶來變化。不能忽視的是,現階段我國對建設更為優質、舒適、和諧的老年友好生活環境,還處在理論脫離實踐、實踐流于表面的情景下,急需設計從業者順應時代的發展,建造老年友好的城市空間和居住環境,為更加廣泛的老年群體服務,真正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根據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的界定,60歲及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老年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新城代謝的速度已然減慢,各方面生理機能遠不如中青年時期。因此,他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也會有別于其他年齡段。老年群體從生理到心理等方面,與其他年齡階段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具有極大的特殊性。老年群體中,不同年齡段的特征差別也非常顯著。老年養老方式對生活環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因供養主體的差別而差異極大。了解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回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導居住區的景觀設計。
2.1.1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機能衰退
生理機能的衰退對老年人的感知能力影響很大,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以及記憶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漸衰弱:視力減退及眼睛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癥等,聽力減退及耳鳴等,嗅覺、觸覺的敏銳度下降等。中樞神經系統的感知協調能力減退:體現在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身體協調性降低、適應力變差等方面,甚至出現阿爾茨海默癥等。老年人的骨骼脆弱,肌肉萎縮,關節磨損,體力和協調性降低,嚴重者需要借助拐杖、輪椅才能行走。身體機能降低也會對老人的睡眠質量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情緒和精神壓力。
(2)心理狀態脆弱
生理機能影響日常生活的同時,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會收到極大影響。退休生活相較于職業生涯狀態相差較大,老年人的生活目標、生活節奏、社交圈等發生改變,其心理或多或少會產生空虛感、失落感、孤獨感,如果不能及時疏解,極易積重成疾,出現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年齡增長引起老年人內分泌失調而引發許多身體問題和疾病,也會引發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生理機能的健康狀態,出現惡性循環,更加難以調解。
2.1.2 老年人的行為特征
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老年人的日常行為特征與其他年齡段十分不同:退休生活帶來的空閑和孤獨感,使老年人喜歡自發聚集,有目的地進行健身運動、社交聊天、娛樂消遣等活動;老年人由于年歲和身體的原因,多有懷舊心理,因此其行為規律不論從時間上還是場地,都較為固定,且偏好錯峰出行,通常早上6點-7點、上午9點-10點和下午3點是老人的出行高峰,而晚上外出的比例極低;由于居住年限較長,老年人對住區的感情深厚,其閑暇時間較多,所以參與居住區集體事務的熱情普遍較高。
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生活行為特征也有較大差異[8]。60至70歲的低齡老年人,活動較為活躍和自立,承擔較多家庭工作,其戶外活動類型也更豐富,包括健身、聚會、技能學習和交流、買菜購物、看護孩子等,外出活動的范圍和距離比較大;70至80歲的中齡老人,處于半自立階段,行動逐漸遲緩,戶外活動類型減少,主要有散步、聊天、棋牌切磋、靜坐等,活動范圍由住區延伸至社區廣場公園;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活動能力有限,對照看人員的依賴性較強,戶外活動偏靜態,主要有靜坐、聊天、日光浴等,活動范圍較小,通常為居住區內。
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依賴性增強等身心特征,表現在對室外人居環境的需求上,體現在安全性、舒適性、康養性等方面。
2.2.1 安全可達性
(1)光需求:老年人對室外光環境的需求體現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兩方面。充足的自然光照有助于提高身體抵抗力,滿足日光浴的需求,同時又應該避免過強光照對視力和身體的刺激傷害。人工照明主要作為日間陰暗處及夜間的基礎照明,為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和正常社交提供保障。
(2)無障礙需求:老年人在戶外活動時遇到的豎向障礙,如臺階踏步等影響輪椅、拐杖通行等,已在《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和《無障礙設計規范》中做了詳細規定,但實際使用上,仍有諸多細節問題需要改善。例如,市政人行道設置的緣石坡道,往往留有20mm的高差,對于自行推輪椅的老人來說并不友好。此外,為了節省空間而常常采用坡度為1/12的無障礙坡度,并未真正給年老體衰的老人推輪椅出行提供便利。還有諸如道路的鋪裝面層、坡度、轉彎等很多細節處,也許更多地考慮老人行為特點,為老人出行減少障礙。
(3)可達性需求:戶外的空間尺度較室內的大得多,老年友好的步行系統應避免過于迂回,給車行道路設置避讓緩沖空間,并增加足夠數量的長凳座椅、扶手欄桿等,給老人休息、倚靠的地方。
2.2.2 趣味多樣性
(1)空間多樣性需求:老年人行為特征為設計師指明了多種空間形態的要求,動態的健身、散步場地和靜態的交流、日光浴空間,都不可或缺。此外,不同社會屬性和經濟能力的老年人,其戶外活動的種類和場地選擇,也需要多樣空間的支持。
(2)設施多元性需求:針對老年人的不同年齡段、需要護理級別、經濟承受能力,戶外活動的基礎設施應充分考慮老人的使用需求差異,讓戶外設施為老人出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吸引力,而不是成為老人將就使用的雞肋甚至障礙。
2.2.3 自然康養性
人類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親近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恢復的能力,即親生物性。基于這一點,康復景觀目前主要形成了壓力恢復論和注意力恢復論的兩大理論學說[9]。不論是哪種學說,都證明了自然景觀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植物群落產生的高負氧濃度和低含菌量,可以創造健康生態效益;在有果樹、花卉的花園中活動,可獲得較高的專注力和更優的生理指標;自然界復雜而有序的構成方式,又稱分形幾何,在視覺感知上能夠令人沉浸其中并心情愉悅;誘惑性自然環境能緩解焦慮和疼痛感;有掌控感的驚險刺激景觀,可以使人感到快樂和滿足……綜上,感官體驗、操作參與、生態促進等方面,可應用在景觀環境的功能設計上。
本文討論的居住區景觀設計項目,不屬于老年地產、養老院等專門的老年機構,而是將老年友好的設計理念和實際做法應用于現有居住區項目。從規劃設計到施工設計,從新建地產到老舊改造,筆者認為當下這樣的嘗試更具普世意義。具體項目有長垣三善公園府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蔡水韻半島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蔡建業森林半島居住區景觀設計等。
(1)權衡復雜與秩序
明晰的交通路線和明朗的空間結構,是老年人自由使用住區的必要因素;有序而復雜的自然圖案和空間層級劃分,又可以給視覺藝術提供設計方向——二者的平衡應在設計中充分考慮。
(2)滿足瞭望與庇護
營造開闊場地與可倚靠庇護的構筑物結合,或提供至高的瞭望點,可以幫助老年人減緩壓力和平復心情,是老年友好項目設計之初應納入考慮的一項因素,也給空間的邊界設計提供指導。
(3)優化吸引與安全
通過欲揚先抑等設計手法,多方位優化室外空間安全系數,提升住區景觀的戲劇性,喚起老人熱愛自然的天性,增加老人室外活動的意愿,進而增加運動機率,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
(4)豐富五感刺激
感官刺激已為設計界普遍應用,而正面的五感刺激需要設計師更加深入了解及合理使用。
3.2.1 總體設計
(1)豎向設計方面,園區主體活動空間避免出現臺階,主園路兩側的道牙采用平側石。
(2)道路系統上以人車分流為最優選擇,長距離車行道路,應設置行人避讓空間。
(3)空間功能上,考慮老人可參與或觀看的宅間活動,以及與兒童互動的活動空間。
3.2.2 細節設計
(1)住宅入戶的無障礙坡度采用1/20的坡度,有條件的直接做放坡入戶,消除出行的室外空間首個困難。
(2)個別項目有南側入戶的,將外場地設計成能夠停留駐足的半圍合空間,布置長條形座凳,更方便高齡老人進行日光浴。
(3)宅間綠地的空間邊界,做到形態豐富而邊界明晰,為休息冥想、交流聊天、下棋等靜態活動,提供最多的可能性。
(4)宅間綠地在整體風格統一的前提下,設計特色性標志物,包括小水景、景墻、小雕塑、鮮艷花卉等,強化老人空間認知,幫助尋路回家。
(5)造價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設計風雨連廊,給老人戶外活動創造更多可能。
(6)構筑物等在設計時,與多種形式的座凳相結合,成為輔助性座椅,滿足老人臨時倚靠、駐足的需求。
(7)道路形式尤其是步行道路,做環路設計,交叉口避免出現銳角,并提供不同鋪裝材質的捷徑,給高齡老人和失智老人明確的選擇。
(8)鋪裝確保安全性,體現在面層的平整性、防滑、防眩光,避免使用自然面、拋光面、小料石等存在縫隙的面層材料,并在鋪裝圖案或顏色上對不同級別道路加以區分。
3.2.3 專項設計
(1)綠化是老年友好住區不可缺少的元素。視覺可見的大量的、種類豐富的綠色植物群落,在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季相變化、質感搭配、禾本科植物葉片發出的愉悅聲音、引鳥引蝶、坐輪椅也可親近聞香等方面。
(2)居住區主次各入口、住宅入戶空間、人防出入口、停車場內采用足夠亮度的照明,同時避免眩光。
(3)家具小品:長距離步道確保15米范圍內有一處遮陽和休息的空間或座椅,有擺放空間的設計可移動式座椅;雕塑或藝術品的選擇應當慎重,避免引起老年人心理不適。
老年友好型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是在現有國內普通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每個人都有可能觸及的課題,極具時代性。與居住區老年戶外活動息息相關的是步行系統、健身空間、休憩設施等方面,在本文中有所涉及,結合目前老年人的特征研究及康復理論,為老年友好型景觀設計提供一些思路,讓住區戶外環境更好地迎接人口老齡化得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