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筱晗
【摘要】多模態隱喻研究是隱喻研究中的重點議題之一。本文通過對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中的多模態隱喻進行研究,探究其中四個關鍵物品所包含的意義,并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該電影的主題進行解析,便于觀眾可以充分理解該電影的內涵。并由此啟示電影工作者更應該合理運用多模態隱喻,以創作出易于欣賞和易于理解的佳作。
【關鍵詞】電影;多模態隱喻;概念整合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6-010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31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使用純語言模態傳輸信息。更多的學者由此開始轉向研究多模態的信息。而隱喻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多模態隱喻的研究也廣受研究者的關注。電影作為融合了多種模態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內含的多模態隱喻非常值得人們進行研究。所以本文選取日本奇幻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以下簡稱《假如》)進行多模態隱喻的研究,并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主題進行探析。該影片豆瓣評分7.4,是由川村元氣的小說《如果世界上不再有貓》改編,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青年,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與惡魔簽訂了契約。只要世界上某種事物消失,他就能增加一天的壽命。借由這個契約,他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
一、多模態隱喻
Lakoff&Johnson認為,隱喻是一種概念現象,隱喻的產生就是原始域向目標域的隱射[6]。隨著科技發展,如今對多模態信息的研究逐漸取代對單一模態信息的研究,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難點之一。而Forceville是多模態話語研究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廣告中的圖像隱喻》中提出了“圖像隱喻”的概念,并將其根據構成分為四個類別[5]:單體圖像隱喻(MP1)、雙體圖像隱喻(MP2)、圖像明喻(PS)以及文字—圖像隱喻(VPM)。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后,Forceville和Urios[4]又將模態進行了如下分類:(1)圖像符號;(2)書面符號;(3)口頭符號;(4)手勢;(5)聲音;(6)音樂;(7)氣味;(8)味道;(9)觸覺。Focreceville[4]由此將多模態隱喻界定為,源域和目標域完全或主要通過多種模式來實現的隱喻。國外對于不同作品中的多模態隱喻研究層出不窮,如對于漫畫的研究[1]、對于廣告的研究[7]、對于海報的研究[8]等。近年來,國內對于多模態隱喻的研究也逐漸多樣化,但仍集中于研究以圖文模式結合為主的廣告[9]、漫畫[17]、海報[16]等等。
電影作為一種多種模態交匯的藝術表現形式,制作者往往會通過使用一些多模態隱喻的手法來表述其主旨和概念,一直是多模態隱喻研究者們的研究對象之一。電影中一般包含Forceville和Urios所提出的模態中的五種[4]:(1)圖像符號;(2)書面符號;(3)口頭符號;(4)聲音;(5)音樂。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目前對于漫畫、海報、商標等的多模態隱喻研究較多,對于電影中的多模態隱喻研究相對較少。而多模態隱喻作為一個信息傳遞的方式,其構建和解讀就是信息的編碼與解碼,這個過程會受到信息發出和接收雙方的認知結構等因素的約束,可能會因雙方認知差異而導致理解上的差異。隨著電影成為一種較為普及的娛樂活動,研究電影的多模態隱喻更有助于觀眾對電影主旨進行解讀,理解其中一些較為特殊的表達方式。而電影《假如》中存在眾多的多模態隱喻,故本研究選取電影《假如》進行多模態隱喻的解讀分析。
二、電影中的多模態隱喻分析
該片的主要劇情是年輕的郵差被查出身患絕癥的時候,惡魔出現在他面前,聲稱為他準備了一個延長生命的機會,可以和他簽訂契約。但是契約中提到,一旦他的生命延長一天,世界上就有某樣東西消失。而通過這一件件物品從他身邊消失的過程,郵差由此接受了自己將要死亡的事實,最后平靜地與這個世界告別。
(一)色彩分析
畫面作為電影重要的視覺表現,可以非常直觀地將觀眾帶入制作者設置的情感和氛圍中。在其中,色彩作為畫面表現的重要部分,值得觀眾去重點關注。在郵差得知自己患上腦癌之前,電影的濾鏡是偏橙黃色的。橙色、黃色都屬于暖色調,給人一種平和、自然、溫馨的感覺,這也向觀眾表現了郵差過著一種平淡又平凡的生活。郵差在溫暖的陽光中摔倒在地上,下一幕就轉到了醫院,由醫生宣布了他的病情。此后電影的色調便由橙黃色轉為藍綠色,這些顏色屬于冷色調。濾鏡從色彩的變化上向觀眾表現了郵差的情緒變化。而后續電影中的回憶所用濾鏡明顯不同于現實。有的偏暖,但是飽和度低,像是蒙上了一層灰色;有的回憶則是亮度偏高,色調和現實差別不大……回憶的色彩與郵差的心情息息相關。中間僅有一段回憶和電影的主色調相差較大,是郵差和女友在國外旅游的回憶。他們在海外認識了一個樂觀向上的日本青年湯姆。這段回憶的色彩豐富,顏色的飽和度較大,和電影的主色調截然不同,從色彩的差異表現了湯姆和郵差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
而色彩的隱喻在郵差的穿著上也有所體現。郵差是一個年僅三十歲,努力工作的青年。他遠離家鄉,獨居在外。除了工作,只有他的貓陪伴著他。他的穿著多是飽和度低的顏色,如靛青、灰色等,這些顏色并不如紅色、黃色這些飽和度高的顏色顯得明艷,表現了這個人物的平凡、沉悶以及他的生活的平淡。
(二)音樂分析
本片中的音樂多為純音樂,整體風格較為舒緩。開片郵差獨白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小林武史的“Letter from mother”,指的是母親去世前給郵差留下的信。而此刻的獨白正是郵差寫給自己父親的信。也是暗示郵差最后走向了和母親一樣的結局。畫面進入郵差的生活時,背景音樂是“路面電車”,和音樂名一樣,這是一首輕松舒緩的純音樂,讓觀眾體會到郵差生活的溫馨。但在郵差摔倒的瞬間,音樂戛然而止,較為直觀地向觀眾們表達了郵差生活中的巨變由此開始。惡魔出現的時候,背景音樂是“表と裏”,在此處暗示了惡魔和郵差其實是同一個人,可以理解為事物的明暗兩面,表現了郵差的這一段經歷其實是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而且此處略帶壓抑的音樂也反映了郵差面對惡魔時的緊張不安。在本片中,當郵差回憶起過往和女友、朋友相處的美好回憶時,播放的背景音樂是“Flag”。前部加入了鼓點,節奏更強,更能振奮人的精神,即使在平和的音樂里也并不突兀,讓人不由得跟著郵差沉浸在過往的美好回憶中。配合這段音樂的回憶,就像旗幟一樣,在郵差的人生中隨風飄揚。而在惡魔讓電話、電影消失的時候,所選用的配樂“Disappearance”是空靈又急促的音樂,把物品消失那種奇幻又帶有一絲恐怖的感覺表現出來。
最后電影結束時,在播放字幕表時,背景音樂是本片唯一一首人聲歌曲,HARUHI的《ひずみ》。這首歌通過少女的歌聲,訴說著死亡并不是故事的終結,而相遇卻是一切故事和羈絆的開始。面對人生,選擇感謝,會比選擇毀滅擁有更美好的結局。配合著輕緩悲傷,又充滿希望的歌曲,結尾的字幕表短暫消失后又重新浮現,呼應了影片中郵差失去和得到的過程。
(三)意象分析
電影中惡魔讓郵差身邊的四件物品消失了,分別是電話、電影、鐘表、貓。
電話象征著愛情,郵差和女友的相識就起源于一通打錯的電話。女友誤打電話給了郵差,而通過交談,他們發現彼此擁有相同的愛好,就此開始通過電話交談。兩個人雖然彼此離得很近,但是比起約會,電話中的交談卻更讓他們沉迷。惡魔提出讓電話在世界上消失,郵差在猶豫和茫然中接受了惡魔的契約。但當電話消失的時候,他和女友的羈絆也隨之消失。他意識到電話的消失所帶來的結局,于是馬上跑回女友身邊,但是此刻的女友卻已經不認識他了。此處的電話是源域,愛情是目標域。借電話消失的現實,表達愛情消失的含義。
電影象征著友情,郵差和朋友的相識就源于電影。郵差因為電影和當時還是陌生人的朋友搭話,兩人從談話中發現了雙方都有著電影這一相同興趣,于是朋友每次見面都會給郵差推薦電影。在朋友看來,電影和他們的友情很像,世界上的電影是無窮無盡的,只要電影不會消失,他們的友情就永遠不會斷絕。郵差在此刻已經有所察覺惡魔契約的本質了。他向惡魔表達不滿,試圖更改消失的物品,但是惡魔卻已經讓電影消失了。郵差和朋友相處的時光也都隨著電影的消失而不再存在。和女友一樣,再次見面時,朋友只把他當作一個陌生的客人。此處的電影是源域,友情是目標域。電影的消失,意味著郵差的友情也像愛情一樣消失了。
鐘表象征著和父親的感情,父親開著一家鐘表店。郵差的童年便是在這家鐘表店生活的,惡魔讓鐘表消失,便是奪走了郵差和父親相處的過去。郵差的父親沉默寡言,他對郵差的愛都滲透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失去了鐘表的郵差既失去了對時間的感知,也失去了在鐘表店長大的童年。
貓象征著和母親的回憶。郵差擁有過兩只貓,第一只貓“生菜”是下雨天的時候撿回來的小貓。母親一開始不讓他養小貓,但在他再三央求之下還是同意了。可是小貓也會老去,也會死去。他的第一只小貓生菜就這樣死去了。而第二只小貓“卷心菜”,其實是父親看母親太過傷心所以偷偷抱回家的。在母親去世后,它被托付給了郵差,之后就一直陪伴著獨居在外的郵差,可以說已經成為郵差的親人了。所以在郵差發現卷心菜不見了之后,他誤以為是惡魔讓小貓消失。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無法接受失去卷心菜的痛苦。他沒有辦法接受失去和母親的回憶,沒有辦法接受再失去自己的親人了。而當他找回小貓時,他也收到了那封由逝去的母親寫下的信。他最后選擇了不讓貓消失,自己坦然接受死亡。此處的貓是源域,而和母親相處的一點一滴是目標域。借小貓,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和感謝。
惡魔奪走郵差身邊的物品這個過程,其實也是癌癥奪走郵差生命的過程。郵差患的是腦癌,腦部的腫瘤長大后會擠壓大腦,會給病患帶來痛苦和幻覺。而惡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病痛的象征。這一段經歷,其實也在影射郵差的生命逐漸消逝的過程。身邊事物消失的過程,事實上也是郵差在生命的最后,切斷羈絆、和身邊的人告別的一個過程。
三、從概念整合理論角度分析電影主題
(一)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Fauconnier[2]和Turnner[3]二人提出,它由心理空間這一概念演變過來,為人類的創造新思維和新概念產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釋。在這一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網絡。Fauconnier[2]和Turnner[3]指出,一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絡由四個概念空間組成:輸入空間I(Input Space I)、輸入空間II(Input Space II)、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合成空間(Blending Space)。
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中的信息呈對等關系,類屬空間則擁有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信息。而合成空間融合了兩個輸入空間中投射出的信息,通過組合、完善、拓展構建出新的層創結構,形成新的意義。
概念整合理論可以有效地解釋隱喻的意義構建[14],在多模態隱喻領域備受學者的關注。國內已有學者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作品進行解讀,比如對詩歌[13][15]、漫畫[10]等,當然其中也不乏對電影的解讀[12]。
(二)電影主題探析
在電影中,每次惡魔的出現都會奪走一樣物品,而隨著物品的消失,郵差與周圍人的聯系也一一切斷。正如腦癌的出現,在得知自己患了腦癌之后,郵差一一通知周圍的親人朋友向他們告別。惡魔是源域,腦癌是目標域;消失的物品是源域,告別的親朋是目標域。在概念整合理論中,惡魔、消失的物品是輸入空間I,而腦癌、告別的親朋是輸入空間II,這兩個輸入空間構成的類屬空間是“失去”“痛苦”,而通過兩個輸入空間的信息融合重組,以及結合最后的結局。郵差拒絕了惡魔的提議,選擇不讓貓消失。從中可以得到一個新的融合空間:面對逆境,比起選擇毀滅自怨自艾,不如選擇坦然面對困境,并對人生的美好事物表示感謝。
四、結語
多模態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多種模態交織結合的產物,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值得學者關注。電影《假如》正是通過多種模態的結合,講述了一個關于失去與得到的故事,告訴大家,在面對逆境的時候,與其就此絕望選擇毀滅,不如回頭來欣賞周圍美好的事物,對生命的美好表示感謝。通過畫面色彩、音樂等多種模態結合,給觀眾提供了全方位的觀影體驗。而不同模態的隱喻互相交織、前后映照,也使觀眾們通過觀影進程的增加,加深了解電影的主題,提高對電影的了解。多模態信息的巧妙結合,比起單一模態的輸入,能方便觀眾對接收信息進行深入的加工和理解。電影工作者更應該合理運用多模態隱喻,從多種不同模態表達想要表達的概念和主題,創作出易于欣賞和易于理解的佳作。
參考文獻:
[1]Bounegru,L.&Forceille,C.Metaphors in editorial caroons represent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Visual Communication,2011,(2):209-228.
[2]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143.
[3]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Forceville,C&Urios-Aparisi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de Gruyter,2009.
[5]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1996.
[6]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Ortz,J.M.Visual rhetoric:Primary metaphor and symmetric object alignment[J].Metaphor and Symbol,2010,(25):162-180.
[8]Tay,D.Metaphor construction in online motivational post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7,(112):97-112.
[9]藍純,蔡穎.電視廣告中多模態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以海飛絲廣告為例[J].外語研究,2013,(05):17-23.
[10]劉熠,劉平.新聞漫畫中“貧困”多模態隱喻的意義建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419-427.
[11]孟玲.英語兒童繪本敘事中死亡意義的多模態建構—— 《爸爸會很快回來嗎?》多模態敘事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01):12-19+159.
[12]苗瑞.當代電影隱喻的多模態認知建構[J].當代電影,2021,300(03):41-47.
[13]項成東.詩歌語言話語分析的認知整合框架:以謝默斯·希尼的《傳神言者》為例[J].外國語文,2017,33(03):81-89.
[14]謝琴,匡芳濤.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新冠病毒”新聞漫畫多模態隱喻的意義構建[J].外國語文,2021,37(03):86-96.
[15]徐杰,姚雙云.詩歌語言中的概念整合[J].語文研究,2015,136(03):60-65.
[16]趙秀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海報中的多模態隱喻[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44(02):17-30+126.
[17]趙秀鳳,馮德正.多模態隱轉喻對中國形象的建構——以《經濟學人》涉華政治漫畫語篇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0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