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曄 丁青
【摘要】近年來,多語平行語料庫相關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們的重視。本文以自建“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為基礎,借助WordSmith6.0和Paraconc等語料庫工具,以文化高頻詞“知”為例,探討了《傳習錄》的四個外譯本的翻譯情況及譯介特征。提出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與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各種語言的詞匯使用、句法結構、語篇表達,為翻譯研究提供實際的數據支持,也對促進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海外文化傳播的繁榮發展與哲學思想的互通互鑒有益。
【關鍵詞】多語平行語料庫;王陽明;《傳習錄》;海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6-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35
基金項目:2023年度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年度課題“王陽明《傳習錄》漢日雙語平行語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2023N087);2022年度紹興文理學院校級學生科研課題“王陽明《傳習錄》多語語料庫建設及海外文化傳播影響研究”。
一、引言
當前,多語語料庫的建設與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日益受到關注,并在語言學、翻譯學、文化傳播學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漢日英多語語料庫相關研究相對而言仍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以王陽明的《傳習錄》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該書的日譯本和英譯本,比較不同譯本在語言風格與翻譯策略上的特點,探討多語語料庫建設對于海外文化傳播的影響與作用。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他是明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也是明代心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傳習錄》是儒家文化的經典之作,其相關譯本肩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向外準確地表達《傳習錄》思想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目前對于《傳習錄》的翻譯分析在學術界大多停留于理論分析,缺少數據支撐,因此本課題組選取王陽明《傳習錄》四個外譯本建設了“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并以此為數據基礎,對比分析四譯本的文化高頻詞的基本特征,探討不同譯本之間的語言風格與翻譯策略的差異。
二、多語平行語料庫建設與研究概述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多語語料庫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多語語料庫是指收集、整理并涵蓋多種語言的語料庫,旨在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的關聯與對比,為語言學、翻譯學、跨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通過多語語料庫的建立與分析,我們可以揭示不同語言之間的語言特點、文化背景及其相互影響,進一步促進語言與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多語語料庫的研究與建設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各種語言的語法結構、詞匯使用和表達方式,還可以揭示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差異,并為翻譯研究提供實際的數據支持。此外,多語語料庫還為語言學習和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者提供實例和參考。因此,多語語料庫的研究對于推動語言學和翻譯學的發展、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開始建立和利用漢日英多語語料庫進行研究。“平行語料庫”由英文術語“parallelcorpus”翻譯而成[1],由于各界學者理解和翻譯的差異,除了“平行語料庫”這一使用頻率較多的表述之外,還有“對應語料庫”“平行對應語料庫”“對譯語料庫”“并行語料庫”和“對照語料庫”等表述。
2019年5月,由國家圖書館、科學出版社和貴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數字王陽明資源庫全球共享平臺上線,發布了《王陽明研究文獻索引全編》《王陽明研究重要文獻選編》《王陽明文獻普查目錄》《王陽明著述篇目索引》《王陽明著述序跋輯錄》《王陽明著述提要》等陽明文化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本課題組為更好地做好《傳習錄》外譯和陽明學海外傳播影響研究,于2023年完成創建“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
三、“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建設概述
(一)本語料庫的數據收集與語料整理
在建立《傳習錄》多語語料庫之前,首先需要進行相關語料的數據收集與整理工作,包括收集王陽明《傳習錄》的漢文原著、日語翻譯本和英語翻譯本等多個版本的文本數據。可以利用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源、學術平臺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開發的王陽明文獻數據庫等渠道,獲取到全面的《傳習錄》文本數據。收集到的文本數據需要進行整理和標注,以便后續的語料庫建設和分析。運用雪人CAT軟件等專業語料庫軟件,按照統一的標準對文本進行標注,并對文本數據進行清洗和去除格式噪音,確保語料庫的數據質量。
本文中的多語語料庫為平行語料庫,平行語料庫的建設與普通語料庫的建設相比異同之處比較明顯。平行語料庫的準備過程與普通語料庫的準備過程有共通之處,前期都需要將相關紙質書籍進行語料掃描、轉化和校對最終實現語料整理和數據整合。與普通語料庫建設不同的地方是,平行語料庫的建設還需要進行雙語語料甚至多語語料之間的對齊,即將源語篇章與目的語篇建立起段落或者句子層面(甚至是詞語層面)的一一對應。
(二)本語料庫的建立與擴容
截至目前,僅有兩個《傳習錄》的英譯本,即1916年美國哲學與心理學教授Dr FrederickG.Henke翻譯的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和1963年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陳榮捷(Wing-tist Chan)的全譯本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2]相比較而言,陽明學在16世紀即已傳入日本,《傳習錄》的日注本和日譯本截至今日多達30余個。
筆者選取1961年近藤康信與1974年溝口雄三的《傳習錄》譯本以及上述2英譯本,自建“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借助現代技術和語料庫軟件,完成多語言文本的對齊工作。另外設置了“文化術語庫”“外譯本概覽”和“字頻庫”等內容,豐富數據基礎。
今后隨著研究的深入,可以考慮通過添加更多版本的日譯本以及其他語言的譯本來擴充多語語料庫。這樣可以更全面地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翻譯差異和語言特征,進一步揭示翻譯過程中的語言風格和翻譯策略。
四、王陽明《傳習錄》外譯本文化高頻詞比較研究
高頻詞是指一個詞項出現頻率至少占庫容0.10%以上的詞。[3]高頻詞的統計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取文本的關鍵信息,更好地利用文本信息分析文本的結構特征。除分析高頻詞匯的數量特征,還可以分析它們在語境中的詞性種類、具體用法和詞句搭配。不同譯本中同一高頻詞匯的搭配方式和使用習慣可能存在差異,這反映了不同語言的表達特點和翻譯原則的選擇。可以注重分析這些差異所帶來的意義,并探究其背后的翻譯決策和對目標語言讀者的影響。
《傳習錄》共計8萬余字,通過“字頻庫”和“文化術語庫”對比統計發現,文化術語如“知”“心”“生”“事”“天”“理”的出現頻率依次為1047、758、574、439、435、401次,都屬于高頻詞。其中,文化術語“知”的出現頻率最高,故本文以“知”一詞為例,比較分析各譯本的異同。
在日譯本方面,近藤版本和溝口版本都有動詞形式“知る”和名詞形式“知”的翻譯,但不同的是近藤版本中還含有名詞形式“智”的翻譯,溝口版本中有“得心する”“覚える”“わかる”“察知”等4種動詞用法。在英譯本方面,亨克版本和陳榮捷版本除了關于“知”常見的動詞翻譯“know”“realize”“understand”“learn”之外,亨克版本中還出現了“virtue”這種帶有宗教信仰的詞匯,這也一定程度上與他本身是傳教士的身份相匹配。
同樣通過對句子的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四個譯本中對于句子處理的差異,繼續以“知”為例。王陽明在《傳習錄》答陸原靜書中講到“來書云:‘聰明睿知果質乎?’”。[4]意思是“聰明睿智,真的是人天生的資質嗎?”,這里我們可以發現“知”為通假字,通“智”是智慧的意思。亨克在翻譯這句的“知”時,使用了“all-embracing knowledge”的說法,意為“包羅萬象的知識”,反映了其認為知識即是智慧,這與他身為傳教士四處傳播教會知識的經歷相吻合。同時由于亨克時代陽明學正處于起步階段,且當時中國的哲學思想除孔孟外具有參考價值的極少,這也為其翻譯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奠定了基礎。陳榮捷則將這句的“知”翻譯為“wisdom”,有“智慧”“知識”“普遍看法”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出陳榮捷在翻譯過程中有關注到中國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現象,他不僅重視原文的本義,而且通過補譯的方式,對原文中晦澀難解的部分做了進一步的詮釋[5],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特色,以便于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義和陽明心學的內涵。
在日譯本方面,該句子近藤康信翻譯為“來書に云ふ、聰明睿知は果して質なりや。”[6],溝口雄三則翻譯為“貴翰にいう、「聡明叡智が気質に屬し、”[7]。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近藤譯本在翻譯中多出現漢字舊字體,例如“睿”一字是“叡”的異體字,詞匯與漢文原文對應性更強;溝口譯本使用“叡智”一詞,相較于日本社會普遍使用的“英知”,兩者發音雖然一樣,但“叡智”暗含著神一般的能力,“英知”則更接近人的能力,如此一來文章的表現力得到大幅提升。
《傳習錄》中的文化高頻詞涉及大量中華傳統儒家文化,關于“知”一字既包括“知道”“知識”的意思,但“知”一字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知道”和“知識”的含義,它更強調了中華傳統儒家文化中的“良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首先,“良知”指的是人內在的良善本性,是指人們本能地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是追求道德品德和學問修養的根本。這種“良知”使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引導我們進行正確的思考和決策。而對于“致良知”,它強調了通過不斷修養和學習,將“良知”引向最高境界。這意味著要通過自我反省和不斷的道德修養來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良知”,實踐中體現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格修養。此外,“知行合一”是指將知識和實踐統一起來,將所學的道德規范和理論付諸實際行動。它要求個人不僅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學識,更要將這些觀念付諸實踐,通過行動來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在《傳習錄》中,“知”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僅是關于知識,更涉及對道德、思想和修養的追求。它強調個人對良知的開發和修養,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以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反映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于個人品質和社會倫理的重視,以及對完善人性和實現社會和諧的追求,這在過去的中國甚至是現在的世界都有著很深刻的意義。
五、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與研究價值
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通過對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入研究不同譯本之間的語言特征和翻譯策略,這有助于揭示跨語言翻譯中的語言現象和文化因素,為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實證支持。
首先,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語言的表達特點。本文以“王陽明《傳習錄》漢日英多語平行語料庫”為基礎,研究文化高頻詞的使用情況和四譯本特色。多語平行語料庫不僅可以進行詞匯比較,也可以進行不同譯本中的句子結構和語篇表達方式的研究。這有助于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和取舍,進一步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其次,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還能夠幫助我們探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不同譯本之間的差異反映了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之間的交互影響。通過對多語語料庫中的文化元素和語言現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翻譯過程中的文化選擇,推測譯者在翻譯中的文化認知和傳播策略。這對于推動跨文化交流和提升翻譯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可以探索不同語言風格與翻譯策略的影響通過比較不同譯本的語言特征和翻譯風格,我們可以揭示翻譯過程中的取舍、轉換和創新。通過對多語語料庫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入研究不同語言的語言習慣、修辭特點和表達習慣,從而提供更準確、更自然的翻譯結果。
最后,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還可以為翻譯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者可以通過對多語語料庫的開放和共享,促進研究成果的互相借鑒和對比分析。他們可以利用多語平行語料庫的數據,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翻譯比較分析,推動翻譯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在教學上,可以觀察并分析譯文中的語言選擇、句法結構和修辭手法,從中學習和借鑒翻譯的技巧和方法,這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六、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說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和研究為海外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借鑒。通過分析不同譯本在語言特征、翻譯策略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解讀情況。海外文化傳播不僅僅是語言的傳遞,更是文化價值和思想觀念的傳遞。多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可以揭示不同譯本之間的文化選擇和文化交流,幫助我們理解原典在海外文化中的接受和傳播情況。借助多語語料庫數據平臺,我們可以比較分析中華經典典籍在不同譯本中所傳遞的核心思想、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同點,促進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培養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文化交流的繁榮發展與哲學思想的互通互鑒。
參考文獻:
[1]劉超朋.平行語料庫概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120.
[2]趙慧芳,石春讓.陳榮捷英譯《傳習錄》的副文本研究[J].外國語文研究,2023,9(01):86-87.
[3]肖忠華.英漢翻譯中的漢語譯文語料庫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66.
[4]王守仁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74.
[5]石麗榮.陽明學在西方的譯介、思想與理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02):118.
[6]近藤康信.傳習錄[M].東京:明治書院,1961:316.
[7]溝口雄三.王陽明傳習錄[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5:233.
作者簡介:
朱欣曄,女,河北秦皇島人,紹興文理學院本科生。
丁青,通訊作者,女,浙江嵊州人,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東亞跨文化交流和陽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