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曹一迪 單景澤
[作者簡介]李全喜,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曹一迪、單景澤,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876)
[基金項目]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20年度重點項目“治理主體視角下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路徑研究”(20LLZZB046)
2023年9月15—17日,第六屆全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郵電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東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南大學、暨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福州大學、燕山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全國30余所高校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究,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現將會議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拓展與新視角研究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二十大以來,學術界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方興未艾,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拓展給予高度關注,嘗試從諸多新的視角展開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拓展研究
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梳理了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拓展進行,認為我們應該立足于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三個方面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拓展。
福建農林大學羅賢宇副教授探討了習近平關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論貢獻、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他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推動中國古代城市生態治理智慧創造性轉化與發展,弘揚與傳承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城市環境治理理念,圍繞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戰略方向、價值旨歸、作用功能、目標引領、約束底線、方法指導等層面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觀點、方法,形成了習近平關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城市生態建設領域的原創性貢獻。這一科學理論不僅進一步引領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創新局面,也為世界各國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提供了新路徑、新思路。
南京理工大學肖蘭蘭副教授探討了習近平關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和鮮明特征。她認為,習近平提出的“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全新的理論命題,實現了對傳統生態環境理論敘事的揚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生態環境治理的唯物史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作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一種嶄新理論樣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理論特質,以實現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為邏輯起點,以創新合作共贏治理模式為精神實質,以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目標宗旨。
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鄭維探討了習近平關于防汛救災工作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內涵要義等問題。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體現在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積極利用中華民族治水經驗智慧,直面我國長期遭受水災肆虐事實。這些重要論述的內涵要義表現為:在核心立場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汛救災理念;在工作原則上全面貫徹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的防汛救災要求;在具體方法上持續構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汛救災格局;在國際面向上不斷彰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防汛救災國際擔當。
(二)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視角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娟教授探討了健康中國視野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問題。她認為,健康中國視野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命線,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預防為主、系統防治、因地制宜,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健康中國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普及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健康服務轉向綠色集約發展,營造綠色、安全的環境,推動健康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
北京郵電大學李全喜教授探討了數字技術視野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問題。他認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是數字技術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應有之義,應該強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有關數字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論述的研究。這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化與數字化協同轉型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精準化防治的有效路徑,是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重要動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研究
近年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成為學界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動向。如何正確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之間的繼承、豐富和發展等關系是當前學界需要著力探討的問題。
(一)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研究
哈爾濱工業大學解保軍教授探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發展問題。他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生態政治觀、生態歷史觀、生態自然觀、生態財富觀、生態法治觀、生態民生觀、綠色發展觀、生態系統觀、生態群眾觀、生態世界觀等基本原則,這些原則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為科學社會主義增添了新的生態原則,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態境界。
(二)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王越探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她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深刻認識了勞動價值論的生態意蘊,重視自然生態在人類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和增長財富的作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出發,在理論與實踐探索中證明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和依然強大的生命力,走出了一條和西方社會不同的綠色發展道路。
(三)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的原創性貢獻研究
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培鑫探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的原創性貢獻問題。他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的新境界。分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的原創性貢獻,是充分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理念、主體、目標、路徑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政治學做出了兼具科學性與時代性的原創性貢獻。
(四)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和文明轉型的貢獻研究
上海師范大學吳寧教授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中華優秀的生態文化傳統為基礎,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結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和歷屆領導人的生態實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系統地回答并闡釋了怎樣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怎樣建設世界生態文明,不僅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生產力理論,而且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引領著文明的提升和轉型。
三、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建構的邏輯理路研究
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生成有著深刻的時代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深入認識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建構的邏輯理路對于增強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經典文本中的生態文明思想的闡釋
東南大學陳愛華教授探討了竺可楨、宛敏渭所撰生物學著作《物候學》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她認為,《物候學》中蘊涵了豐富的物候生態倫理思想:揭示了物候生態倫理關系的復雜性,闡述了人類與物候生態倫理關系生成的歷史性以及物候學與物候觀測發展的世界性,探索了物候生態倫理關系生成的規律性,展現了物候生態倫理關系的詩意性。因此,物候生態倫理關系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協調物候生態倫理關系對于當代具有價值的多元性。
北京師范大學李娟教授探討了《資本論》中的自然觀。她認為,在《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中,馬克思將自然貫穿于社會關系的現實分析中,闡釋了自然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關系,剖析了自然在社會財富創造、剩余價值積累、資本贏利、資本主義技術革新中的作用,批判了資本主義擾亂人與自然的正常物質循環,造成自然環境和人的自然力的雙重破壞。《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自然觀深刻解釋了當今全球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和本質根源,啟迪著人類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自覺性,對于我們當前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路徑具有現實的實踐指導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冬陽探討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法自然思想。他認為,馬克思發現了自然中的矛盾和對立,從而科學地認識到了自然辯證法,達到了“法自然”的理論境界。根據馬克思橢圓運動的辯證法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解決”但不可以被“調解”或“揚棄”。
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周岳認為,基于生態中心論價值觀的西方“深綠”思潮質疑了馬克思自然觀“雙重追求”的存在,并寄希望于通過提升人的生態道德境界解決生態危機。因此,必須借助馬克思的理論回應質疑,一方面揭示出“深綠”思潮是脫離人類實踐和歷史的抽象自然觀,另一方面也論證了馬克思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傲挺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認為馬克思自然觀不是天然形成的理論整體,其間存在著一個由哲學視域向政治經濟學視域的轉換過程,這一過程外在地表現為“人”“自然”“勞動”等核心概念內涵的嬗變;內在地表現為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建立的過程中,確立起從人類社會內部的結構與運行規律去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邏輯理路,最終將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脫離抽象的概念運動,置于現實的資本運動過程之中。
(二)對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歷史回顧
南開大學任鈴副教授回顧了1949—1966年我國的林業建設歷程。她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推動林業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其中包括:在林業建設中明確黨的領導地位,確立各級黨委負責林業工作的管理體制,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造林,并大力培養林業人才;堅持護林造林育林,有計劃地發展林業,并對木材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利用,同時不斷提高我國林業科學技術水平;制定林業工作管理制度規章,明確山權林權歸屬,建立育林基金制度,等等。截至1966年,我國的林業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有力保障了人民生產生活,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
南開大學徐行教授系統梳理了“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過程。他認為,綠色發展理念是從生態學當中衍生出來的,指的是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低碳生活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當中尋求發展。
(三)對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核心概念的闡釋
淮北師范大學唐建兵教授著力探討了“生態獲得感”這一核心概念。他認為,生態獲得感是指人民群眾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共建美麗中國的實踐中,因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和基本生態權利等生態權益獲得而引起的正向情緒反應和積極心理變化。就生態獲得感的生成邏輯來看,積極回應生態權益訴求期待是生態獲得感生成的重要前提,依據生態權益需求牽引供給是生態獲得感生成的關鍵所在,生態權益的實際有效獲得是生態獲得感生成的必要條件,保持良好的生態權益獲得心態是生態獲得感生成的有力保障。
(四)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生成機制的探討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陳藝文從學術文獻史的角度分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建構的路徑。他認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理論家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研究,創造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中國形態,充分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繼承性、主體性和原創性特征,也積累了新時代推動理論創新的基本方法論經驗,即要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統一、中外互鑒融通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南大學王學榮副教授進一步探討了新時代中國式生態文明建構理路問題,認為中國式生態文明建構是在特定的時空場域中生成與布展的。約言之,“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并存、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是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新時代”與“資源大/小國”的時空交匯是中國式生態文明建構的時空場域,“豐裕社會”與“生態代價”的張力場是中國式生態文明建構的現實境遇。
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視角的研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觀點,如何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視角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意蘊,是當前學界比較關注的問題。
(一)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陳云教授認為,應從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哲學詮釋范式中來闡釋綠水青山何以是金山銀山,做到在敬畏大自然中發現綠水青山的價值所在。從學理上厘清這些問題,可進一步明確綠水青山等自然資源不僅具有超越于稀缺性假設言說范式下的金山銀山效應,而且還具有落地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分析場域中的“金山銀山”效應,這對于我們整體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及其價值引領具有重要意義。
湖州師范學院侯子峰副教授以浙江省為例,認為要理解當代中國的綠色價值實現,需要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這樣更為宏大的背景與語境下加以審視。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的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或“經濟的生態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都走在了全國前列,因而深入研究它的綠色價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探索,有助于理解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經濟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和特點。
(二)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北京郵電大學劉海霞教授解析了“兩山論”對矛盾分析方法的創造性運用問題。她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對永恒的矛盾,“兩山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方法來分析這對矛盾,拓展了矛盾分析的新視界:首先是在對立中把握統一,揭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其次是在統一中把握對立,辨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地位差異;再次是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強調“兩座山”既協同共生又先后有序;最后是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指明踐行“兩山論”的中國道路。
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多維審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意蘊。如何深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當前學界比較關心的問題。
(一)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意蘊的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蔡華杰教授認為,從根本上看,西方式現代化生態觀是以資本為中心,秉持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降格為資本實現無限增殖的工具性載體的生態觀。雖然其在演進的過程中逐漸走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去生態化”,卻又陷入了生態現代化的“去政治化”和生態后現代化的“去現代化”的困局。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生態觀走出西方式現代化的困局,在三維體系的構架中破局,即在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中實現獨特的歷史生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規定下展現獨特的本質意蘊,在回答“中國是以什么樣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處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總問題中揭示獨特的基本內涵,最終實現了生態化、政治化和現代化的有機融合。
深圳大學田啟波教授以《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為題,從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思想基礎、理論邏輯、價值取向、內在動力四個方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
(二)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審視
黃岡師范學院裴艷麗副教授從利益、話語、力量三個層面探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問題。她認為,利益需求是價值生成的本質訴求,話語闡釋是價值的理論呈現,實踐力量是價值實現的根本動力,三者內在統一,共同呈現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從價值訴求看,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利益和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是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價值取向的重要任務。從價值理論呈現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綠色價值意涵,具有發展價值。從價值實現看,黨的全面領導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人民群眾是其主要的力量源泉。
(三)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方法論研究
北京科技大學周鑫副教授探討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與要義,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質,既是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基本原則,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所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明晰“六個必須堅持”的要義,對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六、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研究
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面廣,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和不斷探索其中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關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構問題
福州大學陶火生教授探討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涵與結構,認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中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規范體系,其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領導力量,全體社會成員都要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約束,主要處理生態文明領域的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基本保障和基本遵循,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制度保障等內容。其中包含著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六個堅持”為基本原則、以生態文明領域中若干重大制度為基礎性規范、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領域一系列具體的重要體制機制為全面表現的結構類型。
(二)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徐海紅教授研究了美麗中國的目標愿景和實踐路徑。她認為,從整體性視角來看,美麗中國是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相統一的美好愿景,具有整體性、宜居性、可持續性、人民性的鮮明特征。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愿景是多維度的,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總體性目標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性目標,再到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理想目標,體現了中國綠色發展方案的實現目標是總體性與具體性、長期性與階段性、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通過創造優美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等戰略舉措來全面推進。
(三)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指向研究
山東大學李慧明教授認為,推進“雙碳”目標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戰略行動。“雙碳”行動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去碳化(脫碳)過程,這將推動能源體系的清潔化轉型和產業結構的根本調整,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變革。“雙碳”行動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價值旨歸之間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成為撬動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杠桿。“雙碳”行動的外在邏輯展示了“雙碳”行動與全球氣候治理之間既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
(四)關于中國垃圾分類政策實施與創新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趙遠躍認為,政策補丁是完善政策內容、細化政策措施和提升政策適應性的重要策略,也是推進政策創新的一種有效機制。他回顧了中國垃圾分類政策的歷史,將其變遷歷程劃分為概念形成、應用補丁、漸進決策和政策創新四個時期,探討政策補丁推進政策創新的內在邏輯。研究表明,政策補丁有著獨特的行動網絡、情景策略和作用價值。探討政策補丁的相關議題,有利于積累政策知識,對于推動國家治理變革與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五)關于新時代全球視域下環境治理問題
寧波大學李包庚教授認為,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而全球生態治理也面臨著公正價值訴求缺失、治理主體之間利益沖突、治理中存在責任“赤字”等現實困境,嚴重阻礙實現生態善治。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全球生態治理,重塑全球生態價值觀,凝聚生態共識;重構全球生態利益觀,實現利益共享;重建生態責任觀,彰顯責任擔當,攜手世界各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為破解全球生態治理困境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北京聯合大學周文華教授對美國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環境治理觀點進行了概述。她認為,既有學者高度評價中國環境治理的舉措及成效,也有學者渲染并夸大中國環境治理中的問題,更多學者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回應民眾環境訴求等方面提出治理建議。
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
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不僅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而且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生態素養。有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的研究成為學界關心的話題。
(一)關于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一體化問題研究
北京工業大學計彤教授認為,不同學段生態文明教育的獨特性與貫通性研究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觀照小學學段的自然教育、中學學段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大學以及更高學段生態文明理念培植與樹立,厘定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探索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育人格局等系統化的路徑,既構成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新時代要求。
(二)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的價值意蘊研究
燕山大學李曄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重大,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樹立正確生態文明觀、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關鍵環節,是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現實需要。
(三)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的路徑研究
遼寧科技大學孟曉東副教授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包含辯證色彩的思維方法和大量生態環保方面的精彩論斷,使之為思政課教學賦予新的動能。在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徑上有三個著力點:一是完善以問題為導向的理論教學,二是拓展以參與為特色的實踐教學,三是創新以引導為重點的網絡導學。
北京工商大學博士研究生吳穹建議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
責任編輯:徐 穎 孫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