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斌
(廈門宏旭達園林環境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201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并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實施城市更新對于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公共綠地的景觀更新,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呵護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之一[1]。紀念性公園作為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具有緬懷與傳承之意,如何根據公園的歷史發展、文化更迭、景觀現狀等因素,對公園進行更新設計,營造公園紀念氛圍,改善公園景觀環境,成為景觀更新中迫切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廈門市中山公園為例,探討城市更新視角下,公園的更新設計策略,以期為紀念性公園的更新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紀念是人們對過去重要的人或事的懷念與傳承,是一種情感緬懷方式,其本質是為了紀念過去,展現歷史,提醒我們不要遺忘[2]。紀念性公園是具有特定主題內容的專類公園,有著精神和景觀“雙重”屬性,其一需滿足人們休閑游憩的需求,其二還承載著傳遞國家或地區歷史語義、喚醒人們記憶、傳承區域文化等紀念功能屬性,為人們提供追憶的場地,是精神傳承的媒介[3-4]。因此,紀念性公園的規劃設計,需通過科學規劃場地,紀念主題與形象表達,景觀與情感對話,為人們解讀所需紀念的人或事,蘊藏深厚的文化價值。
中山公園是廈門市的第一座公園,有“華南第一園”之稱,于2008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公園。公園位于廈門市思明區核心位置,面積約10.6 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2.48公頃。
廈門市中山公園始建于1927~1931年,由華僑集資,為緬懷和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由當時堤工處顧問周醒南主持規劃,以中西合璧的形式為主[5],建設總面積16公頃。
公園建成之后,飽經風雨,日軍侵占廈門期間,公園遭到肆意破壞,亭臺樓閣坍塌尤甚,大部分建筑物被毀。20世紀80年代前后廈門市政府陸續修復公園,重建南大門、北大門和醒獅地球儀,西大門改為牌坊式門樓;在南門紀念碑舊址加建山水池、兒童戲水雕塑,南草坪興建竹亭,魁星山建“逸趣園”,新建曉春橋,同時擴建鹽草河,增加綠化,并于1985年屹立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6]。
廈門中山公園歷經滄桑,問題逐漸積累。如紀念設施老舊破損、園內黑臭水體、林下黃土裸露、配套設施不全等。
1997~2021年,公園主要以維護為主,偶爾進行修復改造,發揮公園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市民游客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其中2000年,因市府大道公園東路段工程改造,整條道路向西拓寬,東門牌樓被迫拆除。2016年,公園進行局部改造提升,重建魁星亭,梳理西半園道路,增設座椅、垃圾桶、標識牌等設施。
2021年初,為解決公園現存問題,契合廈門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建設目標,提高公園文化影響力,為市民游客創造更美的生活環境,在2016年局部改造的基礎上,對中山公園進行全面景觀更新設計,并于2021年底更新工程完工。
為更好地達到目標,在更新設計前,選取工作日、周末和節假日各一天,針對公園存在的問題、使用需求、提升意見三個方面,前往公園進行問卷調研,調查公園不同區域的使用者,涉及不同年齡段、不同游園頻率、不同熟悉度,基本可覆蓋公園主要使用人群。通過問卷結果分析,基本與筆者前期專業研究的結論一致。在全園進行更新建設時,沒有封園,全程均有市民進園游憩并始終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更新設計時秉承“尊重歷史、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在設計理念上遵循場地精神,讓市民游客與景觀對話,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2.1 場地精神
歷史的地點或人物,是人們認識歷史事件的重要內容。設計時,通過全面了解場地環境特點,尊重場地精神,對場地規劃“保護”和“利用”相結合。保護場地內歷史文化遺物,不破壞和修改遺物的完整性,使游覽者直接感受所需紀念的人物精神和歷史變遷。并充分利用場地精神,通過文化傳承、設施小品、植被造景等,強化場地特色,營造公園的紀念性氛圍。
3.2.2 景觀對話
紀念性公園的設計與常規的公園設計有所區別,需注重與游人進行空間、時空和景觀對話,以平等、可感知、可互動的形式,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在游憩過程中感悟,不斷加深升華紀念的意義。
3.2.3 情感體驗
紀念性公園的設計需滿足“精神”與“景觀”的雙重情感需求,在游憩過程中,通過紀念性景觀、建筑、設施等載體,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名人的緬懷。并結合公園日常活動需求,滿足公園游憩屬性,體現實用性。
公園景觀更新設計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結合市民游客的切身需要,通過“破壞重建、破損修復、恢復保留”的設計手法,形成公園“一環、一帶、四區、多節點”的空間功能結構,其中一環為休閑游憩環,是一條串聯全園節點的游線;一帶為生態水系帶,是園區水體的主要循環途徑;四區為萌寵園區、運動活動區、文化休憩區、休閑活動區;多節點是在保留公園歷史景物的同時新增活動節點,讓公園煥發新生。更新設計具體從文化傳承、水體提升、設施營建、植物造景四個方面進行,將中山公園更新設計為一個文化深厚、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紀念性公園。
3.3.1 文化傳承
目前公園以服務周邊居民休閑游憩為主,“中山”特色不鮮明,歷史文化底蘊保留不充分。文化更新設計通過進一步挖掘文化底蘊,傳承文化內涵,延續公園記憶,講好“華南第一園”的故事,彰顯“中山”紀念主題特色,通過清理、重建、保護、科普等設計手法,傳承展示中山公園厚重的歷史文化。
(1)清理設計。
公園現存歷史文化景點中,南大門和北大門雖整體結構良好,但表面存在污漬、破損、脫漆等問題;竹亭整體結構穩固,但部分區域混凝土剝落,內部鋼結構生銹;醒獅地球儀現狀良好,但表面有些許污垢,水池噴水設施并未運行。通過“修舊如舊”設計手法,對南大門、北大門進行清洗,重新上漆;對竹亭生銹鋼結構進行更換,補齊脫落的混凝土,見圖1所示;對醒獅地球儀球體進行清潔,管網進行更換,開啟相應噴水設施,噴泉涌出層層漣漪,更顯雄獅威風凜凜,見圖2所示。
圖1 更新后的竹亭
圖2 更新后的醒獅地球儀
(2)重建設計。
公園建園至今,有眾多歷史文化建筑,但因歷史的動蕩變革,部分景點被摧毀。其中,音樂亭位于公園竹林處,目前僅剩亭子基座,本次更新設計對音樂亭進行復原重建,重現音樂亭風貌(圖3所示),喚醒歷史記憶。
為盡可能還原音樂亭歷史全貌,設計建設時充分借鑒老照片和查閱歷史資料。音樂亭的三層屋檐鋪設了琉璃瓦,嚴絲合縫,由人工一一拼接完成;戧脊頗有特色,與音符略有相似。重建后的音樂亭與記憶中的音樂亭十分相似,造型精巧,別具一格。
(3)保護設計。
公園內現有曉春橋、荷庵橋和星河橋等11座橋;魁星亭、鼎足亭、六角亭、思源亭等7座亭子;曉春樓、花展館、根藝館等建筑;摩崖石刻、孫中山紀念碑(見圖4所示)、西門等保存良好,具有深厚的紀念價值和文化底蘊,更新設計僅對建筑和雕塑等進行表面清潔和保護,避免破壞。對公園南入口處題字進行修復,見圖5所示。
圖4 孫中山紀念碑
圖5 公園南入口處題字修復
(4)加強文化傳承。
公園已有近百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大部分市民游客并不了解公園的歷史文化。園內曉春樓現為史記館,詳細展出了公園的近百年變遷及重大歷史事件,但僅有文字圖畫科普,未配備人文科普宣講員、語音導覽等智能設備,文化科普傳承不足。
針對公園文化傳承不足的問題,更新設計時規劃室內、室外相結合的游覽路線,其中室內游覽路線以曉春樓內部展覽了解公園歷史文化;室外游線以主園路串聯全園歷史節點,展示牌介紹相關歷史,引入智能化知識導覽系統,掃描二維碼可語音講解公園各個建筑、雕塑和小品的前世今生。并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組織開展相關文旅活動,喚醒“老廈門”記憶,恢復中山公園歷史韻味。如在公園固定區域,設置花燈展,每天晚上定時開放,增加公園夜晚景觀。同時結合節日,舉辦各類活動,如舉行春節鬧春游園、中秋賞月、花展等文化旅游活動。激活公園文脈,傳承公園文化。
3.3.2 水體提升
(1)水質改善設計。
本次更新設計前,公園曾開展過水環境治理工作,但成效并不理想。為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穩定,達到透明度高、水質良好的水體環境,以控制影響水體穩定的因素(污染物、懸浮物、食草性魚類)為主要措施。設計時通過設置FBR生物床,自然復氧、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基質供氧,微生物凈化消減污染物,填料吸附、植物吸收、動物吞食轉化等消減N、P物質,控制各類游離藻的增長,促使水質轉好。
(2)駁岸改造設計。
公園現狀駁岸以條石垂植駁岸為主,高度在2~4m之間,生態效果不好,景觀性差,沒有親水性。設計時將水面寬、水深較淺的曉春樓旁的駁岸,改造成自然式的親水生態岸線(圖6)。
圖6 駁岸更新設計前后對比
3.3.3 設施完善設計
(1)統一園路。
公園主路網東西園區差異明顯,西園區經2016年改造后,園路拓寬至5.5m,采用透水混凝土。東側主園路寬窄不一,最寬處約4m,最窄處僅1.5m,且鋪裝形式過多,以花崗巖、卵石為主,存在老化破損等問題。通過在狹窄處適當拓寬園路,園路寬度盡量控制為4m,鋪設透水混凝土,形成環形園路,統一風格(見圖7所示)。
圖7 園路更新前后對比
(2)改善附屬設施。
公園內坐凳、桌椅多以石材為主,老舊殘缺,在冬天觸感冰涼,不宜設置在老年人及兒童活動的區域。為改善坐凳、桌椅的舒適性,同時保持公園歷史風貌,設計時通過在座凳上增加木板墊層(見圖8所示),增加設施的人性化、舒適性和美觀性。
圖8 更新后的坐凳
針對公園內圍墻、欄桿、盲道、鋪裝等破損或缺失的情況,以補齊或延續公園原有形式設計手法,完善或恢復公園設施和風貌(見圖9所示)。如現有標識系統不連續,許多區域未設置且數量少,通過補足現狀缺少的標識牌,完善導覽系統。并增設文化景墻,增加公園文化氣息。
圖9 圍墻完善
(3)新增休閑場地。
在公園前期問卷調研時,7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現有活動場地不足,缺少休閑場地。更新設計時,將原有林下黃土裸露處,鋪設透水石板,其中部分石板來源于園路更新時拆卸下來的舊石板,舊物利用,節約資金的同時,延續場地精神屬性,開辟新的活動空間(見圖10所示)。
圖10 林下新的活動空間
(4)夜景設計。
公園內西區部分地段的夜景尚能滿足基礎照明,其他片區的基礎照明昏暗,燈具數量不足,種類、樣式單一,特別在休閑活動區缺少照明。針對公園夜景較弱的問題,根據市民和游客夜間分布和需求,增加路燈數量,并在曉春樓、音樂亭等重要建筑外立面,增加建筑夜景,夜晚曉春樓的燈光古樸典雅,與身后的石橋交相輝映(見圖11所示)。
圖11 曉春樓夜景
3.3.4 植物優化設計
(1)基本手法。
現有喬木長勢佳、綠量足,但部分林下空間沉悶逼仄;同時缺少開花小喬木,群落中層變化不足。植物造景時,針對綠化存在的問題,通過“留、理、營、彩、新”的更新設計策略,保留公園內長勢良好的植物群落和鄉土優勢樹種,如黃連木、杧果等,并圍繞花展館、根藝館兩個植物展覽館,加強公園的科普性。梳理場地內雜亂的植被、景觀效果不佳的植株,為植物空間的營造奠定良好的基礎,清理現狀長勢不佳的竹子,破除竹子周邊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形成疏林草地的植物景觀(見圖12所示)。在重要節點位置,如入口、人流聚集的位置,營造精致大氣、生態自然、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觀組團,烘托入口景觀。選取能適應廈門氣候、低管養的優良彩葉地被和盛花喬木,如夢幻朱蕉、紫花風鈴木。適當增加新品種,強化區域的景觀效果,營造層次豐富、四季常綠、月月有花的植物景觀。
圖12 疏林草地
(2)強化特色。
公園南部的棕櫚科植物組團極具亞熱帶植物風情,但林下地被雜亂,本次更新設計通過清理林下雜亂地被,增加龜背竹、裂葉喜林芋、朱蕉、粉葉萬年青、腎蕨等熱帶雨林植物,加強片區植物特色(見圖13所示)。同時引入霧森系統和互動設施,霧森開啟,林中暗藏“驚喜”,踩在互動踏板上,便能聽見潺潺水聲與鳥叫蟲鳴,朦朧美感中,更有新奇的趣味,多感官的美好體驗讓人流連忘返。
圖13 熱帶雨林植物景觀
廈門市中山公園的更新設計積極響應國家城市更新的政策,設計時通過梳理公園的歷史發展歷程,升華內涵、尊重文脈、挖掘文化底蘊,喚醒和保留公園文化和市民對歷史名園的記憶。完善與更新水體、設施、植被,突出紀念主題定位,優化功能分區,形成一個集游憩、文化、紀念偉人功能于一體的紀念性公園。更新后的公園吸引各地游客,人們在步道上健身,在湖岸石桌旁下棋談天,在廣場上翩翩起舞,感受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緬懷先驅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弘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呼喚兩岸兒女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為祖國和平統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