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室
(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建寧縣的村莊由于其規劃不完善,以及管控力度、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干擾,使得鄉村面貌既不具備村莊的特色元素也不符合城市化的發展標準。原本極具濃厚鄉土氣息,與自然環境發展較為協調的鄉村,在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持續呈垂直發展狀態,村莊內無論人員數量還是建筑數量均逐漸密集,村莊的風貌美感嚴重降低。
為有效貫徹落實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福建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建設打造美麗宜居村莊為核心目標,高效開展“建寧縣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工作。該建設項目有效規避違章搭建現象,同時還可依靠農房整治措施形成“鎮鎮有示范”的積極性連鎖效應,有效完善村容村貌,強化鄉村人民的居住水平,以此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1]。本文在地域文化的視角下,以閩北地區的建寧縣為例,對鄉村公共景觀整治設計與措施進行探討。
鐵路及公路沿線范圍的建筑,站在總體角度分析,其風格的差異性較強,協調性較差。公路沿線范圍的建筑多為傳統建筑,且部分新建建筑多為裸房外貌,進而導致村莊的建筑風貌不佳,影響整體景觀效果,見圖1所示。
圖1 鄉村環境現狀
磚混結構建筑:雖然部分基礎的磚混結構保存完好,但是外墻面的留存效果卻存在差異性,且屋頂存在加蓋鋼結構以及水塔。
磚木結構建筑:雖然部分基礎的磚結構保存完好,但是木結構的壞損程度較為嚴重,且屋頂鋪設的小青瓦老舊情況嚴重,極易發生漏雨問題,同時該建筑結構的外墻面也不具備美觀性。
木結構建筑:建筑存在年代久,長期未實施修繕措施,木制品存在腐爛情況,屋面瓦片老舊松動[2]。
土木結構建筑:建筑存在年代久,長期未實施修繕措施,歷經風吹雨打使其夯土結構的受力性能弱化,且表皮粉刷涂料也已脫落,同時夯土墻結構存在開裂情況。見圖2所示。
圖2 鄉村建筑現狀
建寧縣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地處武夷山脈中間位置,周圍有高山環抱,且境內丘陵和溪流交錯相通,氣候屬暖濕類型,樹林茂密,且動物、植物資源極具多樣性,鄉土氣息濃厚,但由于規劃不完善,導致建寧縣村莊的風貌美感嚴重降低。為有效貫徹落實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打造美麗宜居村莊為核心目標,該建設項目主要圍繞建寧縣鐵路及公路沿線村莊進行人居環境整治為中心,其整治改造規模涉及建寧縣內近70km公路沿線以及近30km鐵路沿線兩側的村莊,共計涉及15個村莊的改造建設,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建設效果較佳。
建寧縣的綜合環境整治項目可以充分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予以建造,不僅可以營造出和諧統一的環境氛圍,還能為各類觀賞者提供舒適且獨特的視覺體驗,進而有效提高建寧縣村莊的整體風貌。由此可見,該建設項目的實施極為必要。
結合建寧縣的綜合環境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出該整治項目的工作原則:基于問題導向指引環境的整治優化;通過文化與特色盡顯地域文化特點;基于分段引導呈現自然環境特質;基于分類整治指引景觀風貌重塑;面向實施的可操作性。整治原則示意圖見圖3。
圖3 整治原則示意圖
總體目標:形象提升、村容整潔、特色鮮明、生態自然。
通過整治改造,交通干道沿線村莊的風貌需呈現出“觀瞻整潔有序”的整體協調,以及環境“生態自然”的態勢,以此構建出“村在綠中”的視覺景觀盛宴。
重點突出:圍繞建筑風貌、環境衛生、綠化水體等整治內容,快速展現鄉村風貌形象[4]。
普遍適用:基于模塊化、條目式、示范引導的方式,為推廣宣傳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依照公路以及鐵路沿線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出基于環境衛生、建筑風貌、綠化水體三個層面的整治措施。
整治范圍:建寧縣周邊的公路及鐵路沿線涉及的15個行政村莊。
衛生整治:針對嚴重影響村莊風貌的違章搭建、廢棄物以及閑置的老舊建筑、破舊棚圈、圍墻、圈舍等予以通知拆除,若存在短時間內無法進行拆遷且不屬規劃范圍的建筑和場所,可通過種植高大喬木、爬藤等景觀墻予以遮擋,若情況特殊也可通過建設隔離墻或遮擋墻予以處理。針對影響景觀效果的墻體廣告以及招牌色彩、尺寸等均要制定出合理的管控要求和標準,科學規范戶外廣告以及門店招牌[3]。
建筑整治: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特點以及地域特色和民族建筑風貌,制定出極具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的建筑標準,全面實施建筑立面的出新,關注建筑風貌整體的協調性以及維持情況。位于主要景觀節點的村莊,需要對其門窗、陽臺、榷口、女兒墻等構件予以修飾。
3.5.1 生活垃圾處理
針對公路及鐵路沿線的生活垃圾予以徹底性地清理,并將其集中運輸至附近村莊特定垃圾存放場所。村莊內部需科學規劃并建設出合理的垃圾處理場所,對現存和新增垃圾予以集中處理,以此有效實現高速路沿線可視范圍內的無垃圾整治目標,見圖4所示。
3.5.2 雜物處理
公路及鐵路沿線的可視范圍內雜物需要進行合理處理,可將其轉運至其它不影響村莊景觀外貌的場所予以集中存放,或轉移至特定空地通過綠化處理。針對影響村莊風貌的廣告、招牌、露天糞池等內容予以統一整治(見圖5所示),同時根據設置的建設導向予以建造。
圖5 雜物整治前后效果圖
3.5.3 廢棄物處理
對公路及鐵路沿線農業的廢棄物予以統一回收處理,針對具備可利用價值的物品(比如秸稈等)可通過無公害手段予以處理,嚴禁通過就地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針對部分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統一運送至周圍村莊的特定存放場所。
3.5.4 違章搭建處理
針對公路及鐵路沿線可視范圍內的違章搭建建筑予以統一拆除,該部分建筑主要有臨時農業構筑物和因農業生產遺留下來的構筑物。針對正處于應用階段且不能拆除的構筑物可于附近種植綠植將其遮擋,針對破損極為嚴重的建筑務必拆除。針對部分存在特定價值的建筑可留存并予以有效修繕,讓其和村莊的整體風貌毫無違和感。
3.5.5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措施見表1所示。
表1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
3.5.6 綠化植物搭配
(1)外圍綠化。
公路兩側空地:該地段可種植常綠樹種、彩葉樹種、觀花樹種,再配合灌木形成富有變化的道路綠化。也可植入草皮,配合附近村莊構建出優異的對比關系。
外圍遮擋:可采用陣列式的種植方式種植高大喬木,再配合少量的灌木,以此實現遮擋視線的建設目標。也可配合村莊輪廓線種植多樣性植物,以此在遮擋的基礎上強化景觀美感。外圍綠化效果見圖6所示。
圖6 外圍綠化效果圖
(2)村內綠化。
村內堆場:可采用陣列式的種植方式種植高大喬木,再配合少量的灌木,以此實現遮擋視線的建設目標。
村內空地:差異性撒播地被花卉或草坪草,以此初步構建村莊內部的景觀特色。再結合村內道路實際情況予以空間設計,配合灌木以及喬木等綠植構建村民交往的良好環境。
道路兩側:配合差異性的建筑背景,選取差異性高度以及色彩的植物。村內綠化效果見圖7所示。
圖7 村內綠化效果圖
(3)綠化植物種植。
村莊公路允許的行駛時速是30~40km/h,綜合車速以及景觀印象予以分析,景觀風貌的綠植其種植間距應維持在150~500m之間。
綜合分析車速與辨認物體距離之間的關系為車速對人、對事物留下印象的關系和現有道路交叉口之間的距離等關系,確認本次設計標段的長度和變化頻率。
(4)綠化植物選擇。
綠化主要以常綠樹種的種植作為主要的綠化基調,綜合考慮當地的樹種類型,在可以充分彰顯出春花、夏陰、秋葉、冬景等四季分明景觀特性的基礎上選擇綠化種植樹種。加之還要考慮汽車尾氣排放與空氣質量等因素,還要選擇能夠凈化空氣吸收有害物質的植物,比如:能夠有效吸收氯氣的植物油雪松;吸收氟化氫的植物有油茶;吸收汞污染物質的有櫻花、八仙花;吸收鉛污染的有石榴、大葉黃楊等。
本研究地域文化視角,對閩北鄉村公共景觀整治設計與應用展開研究,圍繞建寧縣的人居環境整治項目予以分析,分別從現狀問題、鄉村公共景觀環境整治的必要性、鄉村景觀特色分析、設計原則、沿線鄉村設計策略、公共環境整治措施的角度進行詳細闡述,充分展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公共景觀整治手段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