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惠
(漳州城投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園林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體系,是世界園林中的一朵奇葩[1]。閩南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師法自然”造園思想的引領下,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風貌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風格。特色鮮明且內涵豐富的閩南文化元素已成為一代代閩南人特有的“閩南記憶”,更是所有閩南兒女歸屬感之所在。閩南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不應是照搬全抄,而應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古為今用,借鑒其手法發展與創新。通過傳統閩南元素來打造景觀環境,以景觀環境的營造來展現地域風貌、地域特色;同時,以建筑為載體,通過建筑來反映在地文化,深化文化內涵。旨在引起人們的共鳴,留住鄉愁,增強大眾對城市環境的認同感,產生幸福感和歸屬感[2]。本文以閩南水鄉九十九灣商貿街建設為例,探討閩南傳統建筑和園林設計風格的傳承與創新,并分析傳承與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
漳州九十九灣擁有獨特的蜿蜒河道,沿線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閩南水鄉九十九灣項目位于龍文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規劃項目占地面積約6.5公頃,整治河道約1.6km。基地內水系充沛,九龍江引水自北向南至西溪蜿蜒穿過。基地現狀水岸兩側植被長勢良好,現有村落中保留著較多古樸優美的大樹。漳州擁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十期間,河道內龍舟賽事熱烈。項目以周邊商業街區和歷史文化要素為依托,重塑歷史傳統風貌與生態環境,以閩南傳統風貌建筑、閩南水鄉景觀為特色,規劃發展成為城市特色商業中心[3]。
閩南傳統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傳承不是一刀切地照抄,需對傳承和保護發展的對象有清晰的認識。福建漳州市域范圍的旅游資源豐富,區塊主題鮮明,將山、海兩大主題進行了全面的展示。而漳州中心城區坐落于福建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上,西溪北溪擁有良好的資源基礎。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實現錯位發展,將漳州歷史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農耕文明進行包裝,以“閩南水鄉”為品牌,推進國際化旅游體驗區的建設,是漳州布局謀篇發展的重要一步。因此,項目的設計與建設需在傳統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并通過解析和提煉賦予新的時代內涵[4]。
閩南水鄉位于九十九灣沿線的城鄉聚落之中,場地內蘊藏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保留的古厝、寺廟、古碼頭等歷史文化遺存,既有標高、風格以及伴隨的節慶活動需求限制場地空間的組織安排,同時也界定了閩南水鄉特有的景觀風貌。本案在前期策劃中確定為閩南風情商貿街,建筑景觀在形式上需促成傳統閩南水鄉風貌與現代濱水景觀的融合,且需考慮場地雨洪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效益。在滿足防洪排澇的前提下,設計上的組織需全盤考慮保持閩南水鄉傳統風貌韻味的同時滿足現代商業功能的空間需求,激活濱水綠色空間,提高生態效益。
通過場地現狀和歷史文化分析,設計以“水鄉相依,傍河建厝”為目標,依托蜿蜒流淌的河道和豐富多樣的濱水空間,保留歷史文化遺存,注重傳統元素和符號的運用,推動傳統風格的繼承與發展,打造水鄉相依的獨特閩南水鄉格局,讓水鄉風光融入城市,促進閩南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而營造“水網密布、塘水相間、村落相依”的自然人文風光。
項目整體規劃設計上,外觀以閩南傳統民居的形象打造,利用層高的變化結合立面上的挑檐屋脊、騎樓庭院、灰塑雕飾等構造與細節的處理,使整個項目的建筑看起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建筑空間運用連貫、韻律、組合的手法,庭院作為聯系內外空間、組織空間變化和保證各空間的有序銜接,在有限的空間里以小見大,更好地體現傳統空間特色。
閩南水鄉商貿街項目的建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修繕與保護的保留傳統建筑以及沿九十九灣兩岸新建的以漳州傳統大厝、傳統竹竿厝等形式為主的建筑;另一部分則是沿著兩側道路新建的新閩南風格建筑。前者是對閩南傳統建筑風貌的傳承,后者是運用傳統閩南建筑的符號元素,轉譯閩地傳統建筑空間組織特色,在傳統上發展與創新的“新閩派”建筑,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展現時代風貌(圖1)。
圖1 漳州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商貿街鳥瞰圖
項目屋頂以坡屋面為主,少數平屋面為輔。坡屋面能更好適應閩南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屋面采用鋼筋混凝土屋面樓板,面飾閩南傳統瓦,保證了屋面的造型效果,且相較于閩南傳統民居的木構屋面也更為節能,同時滿足消防設計要求。在屋面的構造細節上,裝飾木斗拱、燕尾脊、馬背山墻、山花灰塑等元素也更好地保證了構造細節上的傳統韻味。
在立面色彩的選擇上,傳統閩南建筑的立面色彩主要有白色和紅色及少數灰色。考慮到項目是現代商業建筑,故外墻顏色選用白灰飾面,并進行做舊處理。造型柱與欄桿等裝飾構造采用紅磚點綴,部分山墻則采用傳統灰飾整墻裝飾。現代仿木鋁合金門窗的加入,更是讓項目立面效果呈現出傳統閩南民居風格與現代風格的自然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對傳統民居立面做法照搬照抄。
閩南傳統園林景觀的傳承與創新可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歷史人文園林景觀維度;二是環境園林景觀維度;三是生態園林景觀維度。
挖掘歷史河埠、碼頭、橋頭等歷史人文景觀,保留并組織現有的古厝、古寺廟、古渡口等歷史文化遺存,通過現代景觀手法演繹并融入公共空間主題設計。注重傳統活動空間的彈性設計,滿足傳統文化節慶活動及現代商業活動的需求,強調共享性與開放性,完善九十九灣傳統節慶活動場所。
活動場所盡量豐富活動空間的多功能性。如永興堂外廟前廣場平時留做兒童游樂經營場所,在節慶時亦可作為慶典活動場地;商業街在晚上可讓商家外擺,豐富休憩娛樂節目,提供更多消費選擇。
結合水利樞紐和橋梁引橋布置空間節點對空間場所和橋下空間進行利用,加強對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品牌的宣傳和解讀。融入傳統元素和符號修建樓臺、橋等觀景點,構建眺望系統,控制沿河建筑高度與面寬、內街寬度關系,嚴格控制視廊與濱水風貌(圖2)。結合漳州市綠道系統,強調綠廊滲透,引入公共活動,保證重要節點的視線開闊和公共利益。完善駁岸景觀近水與觀水空間,增加生態型駁岸的比例,利用河流自然流暢的形態,對岸線轉彎處、河流匯合處等河道平面發生變化及主要的濱水開放空間節點進行重點的親水性營造,在不影響防汛、排澇、航運等功能的前提下,適當設置親水空間,以不同文化基質填充節點,提升環境內涵。
圖2 漳州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商貿街濱水風貌夜景圖
在種植設計上還原閩南傳統園林種植手法,遵循保持植物多樣性的原則,盡量保留原生樹種,并選擇與閩南建筑風格相匹配,造型優美、有意境的鄉土樹種。注重海綿城市理念,打造海綿城市示范區:一是修復破壞的生態環境,盡量保留原有濕地池塘,提升生態凈化能力,改善水質;二是使用透水新材料,提升透水區域比例,增強雨水循環利用。
該項目建成后,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結合傳統園林與現代園林的設計手法,在繼承與延續閩南水鄉傳統風貌的基礎上,踐行“生態+”理念,催生網紅經濟,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知名旅游景點及特色商業圈,推動新型城市濱水空間的轉型升級。九十九灣水系兩側的地塊,原本周圍是農村及“臟亂差”的內河濱水地塊,實行搬遷改造后,呈現出天藍水綠、疏林草地的清新風貌。場地內保留著三座古厝、古寺廟及古渡口等歷史文化遺存,這些富有閩南風味的傳統建筑和遺存,與新建的閩南風格建筑群落相映成趣,園區成了景區,吸引了眾多商戶,水系兩側的仿古建筑群、亭臺樓閣與觀景石拱橋構成的閩南水鄉風貌,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參觀考察,催生眾多網紅經濟,也帶動了周邊片區成為投資新熱土[5]。
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圍繞人才需求,結合濱水景觀、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塑造特色鮮明的景觀環境,融入時尚商業氛圍,打造總部經濟,為周邊居住區提供配套服務設施,吸引并留住多層次人才,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區。
“生態+文化”讓漳州傳統的文旅資源煥發了新光彩。九十九灣閩南水鄉是文化加生態的載體,項目對永興堂、古厝、太子廟等傳統文化節點進行保護,控制新建筑高度建設,要求新建筑建設與傳統節點風貌協調統一,打造傳統水鄉景觀印象,彰顯閩南傳統文化景觀。新建永興橋、虹橋在滿足防洪排澇的前提下,又滿足端午節慶劃龍舟的高度要求。用現代設計手法融入閩南傳統元素改造永興堂周邊親水空間,滿足當地傳統節慶活動場地需求同時增添趣味空間[6]。
本項目通過清淤拓寬河道串聯起北溪與西溪的景觀廊道。尊重現狀肌理,通過設計濱水區不同高程以滿足不同汛期的行洪要求。同時,利用科學的濱水種植,形成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濱水種植環境,采用具有海綿功能的綜合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濕地景觀,構建生態駁岸,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區。
項目實施前,該工程水系仍是一段河道淤積、水體黑臭的城市內河。經過整治拓寬,上下游水系貫通,死水變清波。這個以水為脈、以綠為媒的系統性生態建設工程,不僅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內河污水臟亂差的局面,也為城市的“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提供了空間,生態效益顯著提高。
閩南傳統園林以其獨特的風格而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傳承與發展創新之路漫漫,需保持對傳統充分尊重并了解的初心。閩南水鄉九十九灣項目圍繞“綠城、花城、水城、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進行治水、清淤和造景,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在閩南傳統文化的指引下高度融合建筑功能需求以及傳統閩南建筑文化、人文情懷及城市自然景觀,突出“閩南水鄉”特色,建設具有閩南文化元素的沿江建筑,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的現代人居環境,塑造閩南水鄉風情濱水休閑游憩空間;踐行“生態 +”理念,積極引進城市生活業態和總部經濟產業,催生網紅經濟,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知名旅游景點及特色商業圈。在傳承中走發展創新之路,通過該項目的建設,使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展現出富有閩南文化底蘊與傳統特色的在地文化形象,為城市帶來永續的空間活力。